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老郝的心愿
http://yichun.dbw.cn   2007-04-23 10:22:18

  东北网伊春4月23日电

  ——发生在乌伊岭的感人故事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李辉/文

  这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又是一次拳拳爱心的传递,当董立国捐献眼角膜的爱心壮举感动着千千万万林城人的时候,当文明和谐的春风吹遍林城山山岭岭的时候,在乌伊岭,也有这样一个普通人,在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不多时,立下了自愿无偿捐献自己眼角膜的心愿!4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乌伊岭区治安街195号的郝洪武家中。

  走入安静的小院,记者见到了老郝的爱人王静,她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内,又把老郝搀扶出来。眼前的郝洪武,个子不高,面容清瘦,身穿深灰色羊毛衫,一条暗色的毛裤,从剪开的两条毛裤腿可以看到他浮肿的脚脖和已经肿得变形穿不上袜子的双脚。虽然病魔已经将郝洪武折磨得不成样子,但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目光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刚毅与坚强。

  幸福家庭

  这是一个幸福的4口之家,今年54岁的郝洪武,1972年高中毕业后下乡,1983年开始在乌伊岭贮木场工作,30多年来,他在林场清过林、在贮木场青年队当过生产现场员、在场质量股负责过生产、检验质量,在木材检验队当过检验队长,不论做什么,他都尽职尽责。爱人王静,早些年是乌伊岭汽运处职工,后转入贮木场。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郝成名,哈工大2005届毕业生,现在哈尔滨华维科技网络通信公司工作;小儿子郝成利,2005年以583分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专业,现在读大二。两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学习也很刻苦,是他们夫妇的骄傲。

  从两个儿子在外上高中开始,每个节假日、寒暑假都是夫妇俩最盼望的,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大儿子总会陪妈妈说说话,给妈妈讲学校里的一些趣闻,这时候,好动的小儿子就会陪爸爸杀上几盘象棋,一家4口其乐融融。说到孩子们,老郝夫妇脸上都漾出了笑容,连目光都变得很柔很柔。

  不幸患病

  2005年10月的一天,老郝发现自己又尿血了,在此3个月前,也有过类似的现象出现,连续点了几部药后症状消失了,他也就没太放在心上,可这已是这个月第二次尿血了,尿血间隔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这一次,爱人说什么也要拉着他去看病。在伊春林业中心医院,专家会诊后的诊断是膀胱憩室,里面有1.2×1.9厘米的肿瘤,老郝和爱人听从了泌尿科医生的建议,做完手术后对膀胱上面的肿瘤做了病理,确诊后的病理结果为“异型细胞癌”!这样的结果,对于王静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得了可怕的癌症!王静靠着医院的墙壁,站了好久好久,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她决定先对老郝隐瞒病情。

  此后王静又带着手术的实物切片去了哈医大二院和省肿瘤医院,都是同样的确诊结果。考虑到在哈尔滨治疗的费用相对大,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在伊春的医院继续治疗。按照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老郝进行的是灌注治疗,每周去一次医院,治疗总计需要20次,那时候老郝还不知道自己患病的实情,不论身体的疼痛多么难以忍受,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想上班

  灌注治疗期间,病情一时稳定了下来,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郝,最想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2005年11月20日,冬运生产的第一天,老郝正式回到单位上班,还被场里抽到了刚成立的稽查组,虽然身患重病,老郝的工作劲头一点不减,一周一次的灌注治疗,早上坐火车去,晚上返回来,尽量不影响工作。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知道老郝的病情,有意照顾他,尽量不让他出去检车,因为这项工作贪晚的时候特别多,天一黑,同志们就催他早点回家。想起这些,老郝由衷地说:“那年冬天是我上班的最后一个冬天,同志们对我真好,总是有意地照顾我,那时候自己并不知道,现在想起来心里真温暖。”

  在老郝家的玻璃柜子里,记者看到了一大摞大红证书,称号有劳动模范、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这一摞大红的荣誉证书,无言地见证着老郝几十年工作的点点滴滴。

  病情加重

  2006年3月下旬,灌注治疗中的老郝开始感觉到腿疼,开始是丝丝拉拉的,后来疼起来干脆忍受不了,做了CT、拍了骨盆片后,诊断结果是“融骨实质性破坏”,此时的老郝心里明镜儿似的:自己的病远不像妻子说得那么轻了!见再也瞒不过,妻子含泪说出了实情。老郝手拿自己的诊断,久久地看着,不说一句话。他不甘心就这样倒下!夫妇俩去了哈医大二院、省肿瘤医院,复诊的结果是“膀胱癌晚期、全身骨转移”!2006年6月24日,老郝在省肿瘤医院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放疗,在这之前,为了给老郝治病,王静执意卖掉了房子,搬回了自己的娘家。王静说,搬家那天,从不轻易掉泪的老郝哭了,他说自己拖累了这个家。10月20日,病情仍不见好转的老郝又来到哈市做了10天的化疗。

  爱心互动

  采访老郝的过程中,正赶上场领导、原来的老同事还有老邻居来看望他,从大家的闲聊中,也让记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老郝的为人。

  领导眼中的老郝,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在贮木场工作多年,业务过硬,每年秋天场里进行检验员培训,老郝都要为检验员讲课;同事韩晓燕至今还记得当年一起工作的事情:“郝队长给我们当队长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我们上班之前早早来到单位,为我们搅拌好检尺描号用的黑油,汽油放多了会造成浪费,他最能把握好添加的尺度,检尺用的其他材料,像粉笔、本子,他也提倡能省则省,不造成无端的浪费”。“我们那时候是早晨6点钟上班,晚上经常工作到11、12点,郝队长都陪着我们,有时候会在办公室准备好方便面,检完车回到队里的时候,他会为我们泡好方便面,让我们吃了暖暖身子”。原来的邻居小张说:“老郝是个勤快、利落的人,冬天下雪,他会在邻居们没起床之前,把整栋平房门前的雪都扫干净,每年春天,都会把家附近道路两侧的排水沟挖通,又带着邻居们修门前一段20米长的巷道,那条路原来是有名的‘水泥路’,几年下来,被修得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跳绳、打羽毛球了”。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

  而让老郝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在他患病期间帮助过他的场领导、同事和过去的老邻居们。自他患病以来,场领导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给予照顾。从老郝患病以来,连续两年,都被场里列为特困职工,2007年春节前,场领导带着慰问品和1000元慰问金,来家里进行慰问。妻子王静在原单位下岗后,场领导班子考虑到老郝家里的实际困难,特意为王静安排了工作;听说老郝的病情后,同事和邻居们都来家里看望,邻居江崇祥,每次来都要带些水果或是一箱牛奶,一次带来了几条新鲜的鲫鱼,专门让王静熬鱼汤给老郝补补身体……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常的事,温暖着老郝的心,也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动力。

  最后的心愿

  做完放化疗后回到家中,郝洪武最初还能忍住身体的疼痛,到街上或是单位走走转转,随着骨转移面积的不断扩大,他连走路都很困难,有时候疼痛难忍,坐都坐不住,他知道,自己留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也就是在这期间,电视上播出的一条消息使老郝受到了很大的触动:1999年,黑龙江省配合国家卫生部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成立了黑龙江省眼库,成立后,5年库内无一片眼角膜库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省目前因角膜病致盲者很多,他们当中的60%患者通过手术可以重见光明。然而,因为没有眼角膜供体,他们只能在黑暗中生活……听到这儿,郝洪武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的眼睛保护的特别好,从未患过任何眼疾,视力也好,何不在自己身后把眼角膜捐献给那些企盼光明的人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妻子说了,妻子听了半天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流眼泪,两个孩子知道了父亲的想法后,非常支持父亲,也敬佩父亲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大儿子把父亲的这一愿望制成了帖子,发到了互联网上,但一时还没找到有关医疗机构的联系方法。

  今年以来,当董立国的感人故事传遍林城大街小巷的时候,老郝的心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他急切地找来刊登董立国事迹的《伊春日报》和《林城晚报》,细细地看,董立国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他!董立国以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感动着他!董立国崇尚文明和谐的伟大善举震撼着他!董立国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激励着他!记者在老郝枕旁放着的一张刊有董立国事迹的报纸中,看到有这样几句话被老郝圈了起来:学习他不图名利、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他破除封建,崇尚和谐的时代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牺牲精神。董立国成了老郝学习的榜样,董立国的事迹鼓舞着他,也坚定了他的信心!妻子王静尊重老郝的意愿,先后联系了伊春红十字协会、黑龙江电视台,并希望通过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来完成丈夫最后的心愿。老郝说:“我的眼睛特别好,盼望着有关部门尽快给我回音,如果通过检查,我身体的其他器官有捐献价值,也愿意无偿捐献身体上的任意器官。”

采访期间有两次不得不中断,一次是因为到了为病人接尿的时间,记者看到老郝妻子端出的尿液是深红色的,另一次中断是因为身体的疼痛让老郝坐也不是躺也不是,他的妻子见状拿来了一个厚厚的海绵垫子,放在床前的地板上,扶着他慢慢的跪下去,两只胳膊支撑着趴在床边上,这样的场面,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王静说,这样的姿势,老郝一天都要用好几次。结束采访前,老郝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知道自己挺不了多长时间了,不知道捐献器官需要履行什么样的手续,请大家帮我尽快联系,帮我完成我最后的心愿,拜托大家了。”说这话的时候,老郝眼中有坚强,更有期待。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