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老战士的幸福生活
http://yichun.dbw.cn   2007-04-04 10:05:27

  东北网伊春4月4日电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乔建堂王玉梅/文

  当夕阳在远处的山岗上洒下金色的余晖,翠峦区曙光办事处乐园社区内的休闲广场上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一群老年人穿红着绿扭起了喜庆的大秧歌。一名年逾7旬的老者手持彩扇和红绸兴高采烈地走在队伍的前面,彩扇飞舞,红绸翩翩,那劲头儿一点儿不亚于年轻人。他,就是这支老年秧歌队的发起者——翠峦区老干部办离休干部、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吕广春老人。

  社区百姓的贴心人

  提起吕广春,知道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老吕可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过去他参加解放战争,流过血,流过汗,是功臣;现在他离休了,可人家离休不离岗,继续为身边的老百姓奉献着光和热,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哪次都是他跑前跑后帮着张罗,就连3岁的娃娃都认识他。”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日前,记者走进了吕广春的家,采访了这位大伙眼中的贴心人。

  1982年,吕广春从翠峦区老干部办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离休后,他一天也没闲着,立即投身到了街道工作中,被居民们选举当上了街长,从此他更忙了。宣传防火常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整天忙得团团转,但他乐在其中,为居民家的大事小情任劳任怨地辛苦着,奔波着。以至后来,他不从事街道工作了,人们还是习惯亲切地称他为“老街长”。直到现在,他还身兼多职:老干部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曙光办事处计划生育协会委员、长征居委会委员、民事调解员、治安员、防火义务巡逻员、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优良传统宣讲员、净化环境监督员等,每天依然走家串户地忙碌着。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居民们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周围的邻居工作忙,他主动承担起清扫巷道的任务,多年来,每到下雪天,他都会早早起床,把邻居门前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他有劁猪的手艺,这些年来,邻舍们有养猪的,都找他去劁,他从来都是分文不收。

  离休后不久,他看到附近的老年人没有活动场所,想聚在一起唠家常都没有地方,便在自家门前搭起一个凉棚,从家里搬来桌椅板凳,沏上茶水,招呼老年人来这里坐坐,聊聊家常、打打扑克、下下象棋,慢慢的,他家门口的人越聚越多,渐渐形成了一个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活动场所。后来,他又组织一些爱热闹的老年人成立了“夕阳红”老年秧歌队,20多年来,这个秧歌队已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近百人,欢快的舞步从巷道扭到了休闲广场,成为翠峦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作为一名老革命战士,他还应邀深入到校园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对孩子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他离休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连续多年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离退休老干部,翠峦区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评选中,被授予文明市民称号,全市先进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还曾被省公安厅授予三等功荣誉奖章……

  苦难的童年

  1929年,吕广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李家乡冯家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着艰难的生活。迫于生计,年仅11岁的吕广春就去给地主家放猪、放马,常常是披着朝霞走,顶着月亮归,就是这样辛苦,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钱。由于年纪小,加上活计累,吕广春通常晚上回到家,胡乱吃一口稀饭,就一头栽倒在炕上睡着了,第二天,天还未大亮又出去了。母亲看到儿子累得又瘦又小,心疼不已,可又无力改变命运,只能偷偷地掉眼泪。

  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吕广春跟着邻居家的孩子去了一次私塾,里面琅琅的读书声,深深地吸引了吕广春,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学堂,坐在教室的后面跟着小声地读着,用手指在桌子上模仿着。看到吕广春的好学劲,私塾先生找到吕广春的母亲,劝她让孩子去读书。母亲望着吕广春求知若渴的眼神,咬咬牙同意了,这样,吕广春也可以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堂堂正正地走进私塾学习了。吕广春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都把先生教的字写上几十遍,直到记住为止。可好景不长,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活命都难,哪有闲钱供他去读书,只念了两个月私塾的吕广春在先生的叹息声中离开了学堂,跟着父母下地种田去了。

  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松江独立八团路过呼兰县,吕广春知道这是共产党的队伍,跟着准没错,便报名参了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领到军装的那天夜晚,吕广春激动得一夜未合眼,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一年,他19岁。

  入伍不久,部队受命开赴海林县(现牡丹江海林市),消灭活动在那里的座山雕余部谢文东、李华堂、张黑子等土匪。这是吕广春参军后第一次真正扛枪上战场,他既兴奋又紧张。部队开到海林县后,在县城内扎下了营盘。经过侦察和当地老百姓提供的情报,他们摸清了土匪经常活动的区域,上级经研究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撒开大网,准备全面歼灭土匪余部。

  战斗打响后,吕广春与战友们一起钻密林、打土匪,先后转战威虎山、夹皮沟、火龙沟、横道河子、长汀等战场,在近3个月的艰苦作战中,他切身感受到了来自人民军队的温暖。战斗中,一些老战士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尤其是新入伍的小战士,这让吕广春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发誓一定要与战友并肩作战,消灭所有残留土匪。经过几十天的浴血奋战,吕广春所在的部队成功地消灭了座山雕残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之后,吕广春又随部队一起,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战斗。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打章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那场战斗。1949年3月末,军队开始南下,途中接到攻打章德府的任务。当时的章德府以城墙坚固著称,有“动动城墙土,打不下章德府”一说,城墙周围还设有一条30多米宽、2米多深的护城河,更增加了攻打的难度。里面驻守着国民党军队2万余人,还有一个可以自产弹药的兵工厂。敌人凭借着地理优势,认为要想打下章德府,顺利的话也得两三个月,到时不等城池被攻陷,就会有大队援军赶到。

  为了配合解放全中国的步伐,上级命令吕广春所在部队要在两天内攻下章德府。为此,部队决定采用涉水过河炸城墙的办法来打章德府。战士们纷纷请缨要去炸城墙,按照部署,吕广春与其他人一起负责火力掩护另外12名战士过河去炸城墙。考虑到护城河河宽水深,水性极好的战士任子厚请求先由他过河到对岸拉起一道绳索,然后战友们再顺绳涉水过河。任子厚背着绳索匍匐着向河边靠近,身后,吕广春和战友们的数百只枪同时开火,形成交叉火力,掩护着他潜水过河。任子厚顺利地潜到了对岸,就在任子厚刚要将绳索系在一个石桩上时,敌人的子弹射中的他的腰部和胳膊,只见任子厚摇晃了两下,倒在了地上。岸上的吕广春和战士们见战友负伤,眼睛里都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手中的枪在狂吼,枪林弹雨中,任子厚忍着剧烈的疼痛,再一次坚强地站了起来,将手中的绳索牢牢地拴在了石桩上。炸墙成功,嘹亮的冲锋号响了起来,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进城内,一举歼灭了负隅顽抗的敌人。在这次战斗中,吕广春被批准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夕阳无限好

  革命胜利后,吕广春转业到了地方,1978年从呼兰县调到翠峦区工作。说起现在的生活,他说:“现在国家每月给我发1000多元的工资,逢年过节区领导还来家看望,儿女们也都十分孝顺,我非常知足啊。”

  吕广春的老伴陈淑英也是一名老党员,早些年曾在吕广春的家乡从事妇联工作。1948年3月,因母亲生病回家探亲的吕广春尊从母亲的安排,与村里的姑娘陈淑英结婚,婚后7天,吕广春便返回部队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要强的陈淑英一边积极开展妇联工作,一边照顾公婆、操持家务,还得下田干农活儿来贴补家用。直到1953年,吕广春转业,两人才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吕广春感觉欠老伴的实在太多,所以离休后,家里的活计他都抢着干。陈淑英说:“说来也许你们都不相信,老吕还会做成衣活儿,会织毛衣和帽子呢。”原来,为了减轻老伴的负担,吕广春曾专心学过做服装和织毛活儿。那些年,孩子们穿的毛衣和过年的衣服都是吕广春做的。吕广春的手艺,不但帮老伴减轻了负担,就连邻居和朋友也从中受益。邻居老杨年过花甲时重组家庭,为了表示祝贺,吕广春上街买来布料,用了一周的时间,亲手为老杨做了一件中山装上衣,为老杨的老伴做了一件便服上衣,到现在,老两口还一直保留着这两件珍贵的礼物。看到身边有的老朋友只有冬天戴的棉帽子,吕广春又买来毛线,为他们每人织了一顶八角帽,现在这几个老朋友在春秋时还戴着老吕给织的毛线帽。

  吕广春愿意学习,虽然小时候只念过两个月私塾,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对知识的渴望从来没有减弱过。到了部队后,文化教员每天都教战士学习5个字,吕广春虚心学习,一有空就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写画画,后来,他不但能给家里写信了,而且还成为了全连的认字模范。

  离休后,吕广春又爱上了剪报,看到好的文章佳句,能剪的就剪下来,不能剪的就抄下来,几年时间,他光手抄报就积累了好几本。后来,他又尝试着自己写一些回忆录及歌颂党的诗歌,抒发自己对党的热爱之情。每每一篇文章完成后,他都要先给老伴念一念,让老伴当他的第一听众,如果老伴觉得哪里不对劲,他再字斟句酌,一遍遍地修改。

  现在的吕广春,正着手为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编写诗歌,他说:“虽然自己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可能算不上诗歌,但那是一位老人的心声,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赞美。”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