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3月28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郭盛起/文
在伊春提起王迈,或许没有多少人熟悉,然而在首都北京乃至中国的美术界和艺术界,他却很有名。“行为艺术家、整体艺术家、美术界的魔法师”等等称谓如同他头上的一道道美丽的光环。
不久前,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对他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专访,详细地倾听了他的发展经历和创业艰辛。
孩童时的美术组组长
王迈原名王冰峰,1972年出生在乌马河林业局,是一位地道的伊春人。
还没上小学,他的绘画天赋就渐渐显露出来,拿着树枝在泥地上勾画,太阳、星星、月亮,一天不知道要勾多少遍。铅笔是他最喜欢的东西,白墙、父亲的日记本都是他的画纸,就是这些“胡闹”,让父亲看出了他的爱好。
上了小学后,王迈的学习成绩平平,他最爱上的就是美术课,每次的美术作业都是100分。有一次,美术老师对王迈的父亲说:“我看冰峰很喜欢画画,我正好要成立个美术组,就由他任组长,带着一些孩子一起画,你要多多支持他啊。”从学校回来后,父亲直接去了商店,买回了一套绘画用的专业画笔。下午放学后,看到这些新的画笔,王迈高兴地跳了起来。“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他睡着了还乐呢!”父亲回忆道。
升入初中,王迈的绘画功底在同学中已小有名气,也就是在这时,他的人生开始了第一次转折。一次体育课,王迈跳出学校的围墙,一路小跑来到父亲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找到父亲,父亲以为他在学校出了什么事,紧张地打量孩子。当王迈说明来意后,父亲无奈地摇摇头说:“这孩子真是太喜欢画画了。”原来,上体育课的时候,王迈听一位同学说,伊春教育学院有一位美术老师叫赵作连,书法、绘画都非常有名,他想跟赵老师学习绘画,便第一时间将想法告诉了父亲。
由于王迈的绘画基础很好,加上勤奋好学,很快就得到了赵老师的认可,毫无保留地传授王迈绘画知识,那年是1986年。
去画家集中地继续深造
1989年,王迈结束了在伊春职业高中为期两年的美术学习后,背起行囊,义无返顾地去了北京。王迈说:“1989年之前,全中国比我画的好的人没有1000万也有900万,我必须要继续学习,而北京就是最好的学习地点,知名的画家都聚集在那里。”
终日穿梭在各个美术学府,报名听课,静物写生,一坐4个小时,脖子都硬了。仔细地为生活算计着手里的票子,一个小时的人体素描就8块钱,在当时来讲,绝对是天价。王迈说:“从1989到1992年这3年是我受益最多的3年,虽然不苦,但却很累。”
寒暑假时回到家乡,林城的冬夏景色怡人,深受王迈喜爱,夏季的鸟语花香和冬天的银装素裹被他收进画笔。
“他要是画起画来,能忘记一切,有一段时间,我真害怕这孩子会患上自闭症。”父亲说。1990年的冬天雪很大,每天早上,王迈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棉帽子,背起画板来到乌马河经营所的大桥下,一坐就是一天。“不停地动笔,不断地勾画,你就不会感觉到冻手,不信你试试。”王迈讲述着当时的感受。
漫天飞舞雪花,青年挥动画笔,天地之间形成了新的美景,吸引着路人纷纷观看。一位拾柴的老大爷认识王迈的父亲,那座桥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老人都要走到王迈跟前,席地而坐,拿出旱烟一人卷上一根,抽着烟、看看画,简单地说两句话。后来,老人对王迈的父亲说:“我看你家那小子能行,能吃苦,有恒心,我拣俩月柴火,他画俩月画,一天都没断过。”
3年的学习生涯结束后,王迈走进了圆明园画家村。1992年到1995年,是王迈的圆明园时期。
一帮人,聚在一起,梦想着做真正的职业艺术家。但那时候他们除了理想什么都没有。
“早上起来点上一根廉价的香烟,然后画画,下午肯定有朋友来访,晚上找人蹭饭,或者被别人蹭饭,当然以蹭别人居多。”听王迈说起那时的生活,真实而简单。
一边学习,一边画画。作品没人欣赏,没有钱举办个展,愤懑、彷徨、颓废、无奈,“艺术家”群体如同大浪淘沙般所剩无几,而王迈却坚决地走着自己的路。
1994年夏天,王迈的口袋空了,坐在画室里等待家里的接济,然而由于父亲的疏忽,忘记了给他汇钱。一个星期后,王迈背起画板走上了街头,为人画像。
画人物肖像是当时这些没有名气画家的一种谋生手段,但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在圆明园给人画肖像的画家排成一排得有50米长,有时候你坐那一天都没有一个生意,我算是幸运的,画了一个星期,净赚了2000多。”
王迈是幸运的艺术家,他好像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练就已经成名了,而“798”则是他艺术生涯的发祥地。
“798”厂是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项目,曾经与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齐名,位于北京城东北角,四环之外,机场路东南侧的大山子地区。由于一大批艺术家、设计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进驻空置厂房,“798”已经由一个地理概念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如今被称为“后现代艺术基地”、“民间艺术村”。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聚集在那里,快乐地、艺术地生活着。
2003年,王迈与“798”邂逅,这里被拆下来的、形状各异的、落满灰尘的、堆的像小山一样的各类模具深深地触动了他。
“这些模具,全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东北林区运过来的红松做成的,这是当时最好的木材,主要用来翻铸机器零件。”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王迈的头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不停地摆弄这些宝贝,设计、想象、憧憬着组合完的样子。2005年,王迈完成了他最得意的装置作品《未来佛》。作品材料是红松,他们带着50年代的革命激情,活到了今天,重新被组合成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圣兽、动物等,还有机器人、跳动的心脏、现代科技产品等等。一个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艺术家,让50年代的工业符号以2005年的时代理解,被重新表达。
先锋艺术家
王迈不属于学院派的艺术家,所以开放的艺术思想让他的作品总是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让人惊讶。他的油画作品,电视、没有性别的人、屏风……这些不搭界的东西被他组合在一起,有些荒诞,有些嚣张,也有些故事性。他说他一直都很喜欢看神话,在他的作品和思想中往往可以解析到一些带有佛教意味的东西,冷静而理性。
王迈的作品很社会化,他关注着时局的动荡。在最近的一个艺术展中他有个机械装置作品叫《虹雾关》。中间四平八稳地摆放着方塔,塔壁有无数的女主播;方塔接受着来自头顶上装满珠宝的盒子里散发出的纸醉金迷光芒的照射;左右两边水晶怪兽托起古老的文件柜在孤傲的摇摆着,柜子里的士兵遥遥欲坠。
从2002年开始,王迈的作品在海内外受到关注,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芬兰等十几个国家展出,并被各类艺术机构或个人收藏,同年,他还拿到了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ACC当代艺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