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一位偏瘫患者的绿色情怀
http://yichun.dbw.cn   2007-03-14 10:29:47

  东北网伊春3月1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恩普金守城/文

  2006年5月的北京,春色正浓。在北京儿童剧院,话剧《青山常在》演出刚刚开始,舞台上的帷幕徐徐拉开,几个抬着粗大原木的林业工人在群峦起伏的天幕下踏着皑皑白雪、唱着高亢的劳动号子刚一出场,立刻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回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伊春林区……

  话剧《青山常在》晋京专场演出,立刻在首都文艺界刮起了强烈的绿色旋风,前来观看演出的文艺界专家、学者惊呼该剧是近年来我国话剧艺术舞台上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称赞这部以生态保护为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具有浓郁的林区生活气息,观看演出的观众仿佛能闻到那股来自小兴安岭大森林沁人心脾的“松树油子味”,给首都文艺舞台吹进了一股原生态、纯天然、纯绿色的清风。

  首都观众通过观看话剧《青山常在》,了解到在祖国的东北小兴安岭有一片十分珍贵的祖母绿,有像剧中主人公林生这样一群人,为改善人类的自身生存环境,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之中,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业绩可歌可泣。

  一

  话剧《青山常在》的原创作者是黑龙江林业文工团编剧王保义。当他得知话剧《青山常在》在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并得到专家认可的消息时,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为了这部话剧的诞生,王保义忍受和克服疾病的折磨,不知用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废寝忘食,不停地写,使这部作品问世。如今,这部话剧又得到首都文艺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他的心感到无比宽慰……

  不久前,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黑龙江林业文工团的优秀剧作家、国家二级编剧王保义。采访中记者真切的感受到,王保义深深地热爱着林区的一草一木,是小兴安岭这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给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是林业工人朴实无华的性格和林区火热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创作底蕴。

  1962年,16岁的王保义从伊春师范校毕业,被分配到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他一直在加工厂学校里敲钟、烧炉子、看收发室。在文革期间,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发挥,他感到迷茫和困惑,常常一个人坐在大坝上,默默地望着汤旺河水发呆。直到后来被调到木材综合加工厂备战村的山上学校当代课老师,王保义的处境才得到改善。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去了之后,认真备课,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发挥。不久,山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那时起,他感到了生活的可爱,有了一种原始的创作欲望,开始留意起身边发生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写成小说和小品,并不断地见诸于报刊。王保义的写作才华和名字得到关注,引起了当时的市领导的注意。1980年,他被调入黑龙江林业文工团,担任编剧兼演员,从此与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经常和团里的同志一起深入到林场、经营所和农村体验生活,和那里的工人一道工作、一起吃饭、一起侃大山。晚上,当工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就在昏暗的马灯下写作。就是现在,他也经常怀念那工棚里的歌声、山头和小溪边的小憩、窝头加咸菜疙瘩的生活、一支卷烟的过瘾、炕头上的呼噜。他诙谐幽默,讲起笑话来,常常把工人们乐得前仰后翻,直不起腰来。工人们也经常把林场里发生的趣事和故事和他讲。在绿意盎然的山水间的日子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工人们从来没有把他当外人,他晚间和工人们在一起大碗地喝酒,一起“聊天,他走到哪里,哪里笑声一片。他从林业工人的朴实豪放和豁达真诚当中积累和汲取了宝贵的创作素材。由此,他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话剧、广播剧、小品)和文章,并多次在省里获奖和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其中,《让话剧为新时代放声歌唱》一文,在中国经典文库系列丛书征文活动中入选,被评为二等奖,该作品被全文载入《中国经典文库》一书中。

  二

  1999年8月27日,一向豁达、幽默的王保义突然患了脑血栓,半身偏瘫,吐字不清,留下了后遗症。这对于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

  2000年的春天,组织上准备让他写一部反映造林英雄孙海军先进事迹的剧本,市文化局领导考虑他的身体状况,问他能不能接受这个创作任务,当时他由于脑血栓后遗症行动非常不便,在家里穿衣戴帽和走路都得妻子照顾。但王保义说:“组织上对我这样信任,尽管我行动不便,但思维还是没有问题的,我一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写。”由于他行动不便,为了他的安全,组织上特意派了两名青年演员搀扶着他,从伊春乘车来到双丰林业局的福民林场。 来到福民林场后,王保义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和孙海军彻夜长谈,并几次到林场和工区对林业工人们进行采访,捕捉孙海军工作中的点滴事迹,还向孙海军的妻子和亲朋好友了解情况,因为舌头麻痹,吐字不清,只好每说一句,由陪同他的人揣摩意思后翻译一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对孙海军及其周围的人有了最初的了解。第二天,他不顾别人劝阻,步履蹒跚地非让两个陪同他的同志搀扶着他上山察看孙海军带领工友们营造的10万亩人工林。虽然当时冰雪刚刚开化,但是空气中还有一些寒意,他走到山上已是满身大汗。通过和工人们的谈话和所看到的,使他对孙海军营造人工林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就这样,他在福民林场整整采访了一个星期。在一个星期的采访中,他与孙海军吃住在一起,跟随着孙海军的脚步,捕捉着孙海军身上的闪光点。在孙海军脚踏实地的工作当中,进一步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回到家里后,王保义不顾一切地集中精力去构思,用麻木不听使唤的手伏案疾书。半夜来了灵感,就悄悄地用他那不听使唤的手扶着床下地,有时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听到他在地上折腾的声音,老伴扶起他后常常是眼含泪水,无限疼爱地对他说:“你起来时言语一声,我还能扶你一把,要是摔坏了,可咋办啊。再说你都这样了什么时间能写完啊,不行就让别人去写好了,领导上也能理解。”他倔强地对老伴说:“这是党和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就是豁出命来也得完成!”有时,写着写着自己情不自禁地被剧中人物感动得流下热泪。他一直坚信,一部作品要想具有生命力,作者首先要被感动,这样才能感动别人。由于他的手不听使唤,第二天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写的字,他只好独自猜测着重写。由于过分的劳累,有时写着写着,他竟昏倒在地上,妻子哭着找人把他送进医院,医院的大夫和领导都劝他休息一阵,他不听。就这样,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在两个月后写出了剧本的第一稿。当他兴匆匆地拿着厚厚的手写稿到打字社去打印时,打字员看了他的手稿后摇摇头,这哪里是剧本,简直是天书。他就念给她听,可是僵硬的舌头不听使唤,他说的话打字员听不懂。打字员就对他说:“你写的东西我看不懂,我们这里打不了,你还是上别的地方去打吧。”王保义听了以后,急得哭了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反复哀求人家。看到他难过的样子,心地善良的打字员被他感动了:“老伯伯,你别哭,有你这种精神,就是再难,我也帮你,行吗?”王保义听了这句话才转涕为笑,不住地向打字员鞠躬,对她表示谢意。就这样,他和打字员费尽周折,终于把剧本打印完了。

  在采访中,王保义对记者说,首先感谢组织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再就是感谢他的妻子。多年来,他除了写剧本,几乎很少关注家庭,是妻子支撑了这个家,为他付出很多很多。每当剧本写完,妻子是他的第一读者,和他一起享受创作后的喜悦。没有她,可能就没有他今天所做的一切。

  《青山常在》剧本的初稿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认可。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王保义对该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在2003年秋天脱稿。之后,在王保义创作的基础上,作品又经过国家著名编导一丁、的多次修改,国家著名导演周寰先后二次创作和精心打磨,把《青山常在》搬上舞台。当这部感染人、教育人的大型话剧上演时,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是繁荣发展生态文化事业的一部力作,展现了林区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

  对此,王保义欣慰地笑了。王保义说:“今年是中国话剧100年的纪念年,100年来,话剧这朵来自异国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在中国的土地上傲然盛开。它不仅成为表达中国民众心声的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战斗力的艺术形式,更在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为一种兼具时尚与魅力的艺术品种。在中国话剧诞生100年的前夕,话剧《青山常在》能在北京演出,这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激励,今后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我将继续我的话剧创作。”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