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爱之魂
http://yichun.dbw.cn   2007-03-12 08:53:44

  东北网伊春3月12日电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两颗心只有在一起跳动,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董立国就是这样的人。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因为他把爱和光明留在了人间。一段时间以来,董立国捐献眼角膜的善举,如春风化雨,温暖着兴安大地,又似春雷乍响,震憾着北国南疆。人们在为他生命惋惜的同时,感受更多的却是那春天的阳光。

  这就是爱的温暖,是和谐的力量,是董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在人们心中共鸣的回荡。

  35岁的董立国何以拥有人生的崇高境界?走进他的家,走近他的父母,走近他的亲朋好友,你就走进了爱的海洋。你会发现,原来是爱的博大托起了他这朵耀眼的浪花。

  爱,培养了他甘愿奉献的精神

  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董立国家。一进门,记者就发现董立国76岁的父亲董科和74岁的母亲马国琴刚刚哭过,腮边还挂满了泪花。原来,这天是董立国去世的第21天,两个姐姐刚从家里出门去墓地慰藉他。两位老人由于身体不好,只能在家中默默地寄托哀思。

  采访中,朴实的二老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有的却是一颗感恩的心。

  “写写那些帮助我儿子,帮助我们家的好心人吧。”老母亲疲惫的眼神中透着渴望。“于胜利、郭玉章、孙翠霞、李作权、林宏、刘佳龙、王秀梅……”被丧子之痛折磨得精疲力尽的二位老人,提起这些好心人却如数家珍,并一再叮嘱不要写错了名字。

  知恩图报,有恩必报,董立国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和父母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九泉之下的他,一定会永远记住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

  从小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董立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全家人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对于治疗他的病仍然是杯水车薪。无奈,为了儿子的生命,董立国的父母只好向社会求救。

  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的人来了。1999年,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一班人了解到董立国一家人的情况后,把他家列入了重点的特困帮扶对象。每逢年节,郭玉章厂长都安排人早早地把生活日用品和慰问金送到董立国家。2001年的一天,董立国突然病情加重,腹部严重积水,生命垂危。郭玉章得知后,立即特事特办,启动扶贫助困紧急预案,抽调加工厂的优秀医护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对董立国进行了全力抢救,硬是将董立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这次抢救,工厂为董家垫付医药费5000多元。

  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人来了。2002年,伊春区民政局破例将董立国家纳入了低保户范畴,每月给予近200元的低保金。每逢年节,区民政部门都将董立国家纳入走访慰问对象。今年1月,董立国住院期间,区民政局先后筹集资金1800元,送到董家,并积极协调回伊探亲的海南省某公司关经理为董立国捐资1000元。在董立国住院期间,市民政局先后特批救助款5000元,董立国去世后,市民政局又减免了董立国的丧葬费用。

  一些好心人得知董家的事情,也纷纷走进了这个家庭,有的人放下钱物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还有的主动与他家结成了帮扶对子。现任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的于胜利就是其中的一位。2001年,时任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的于胜利,在一次入户调查供热工作时了解了董家的情况,看到董家为了给儿子看病,舍不得用电、用液化气,而是用蒿草、枝丫等烧柴做饭时,于胜利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他与董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董家的事就成了他个人的事。

  于胜利协调热力部门免除了董家的全部供热费,这在公用事业局还尚属首例。每逢年节,于胜利就备齐米面油肉等物品前去看望,每逢董立国病情发作,于胜利都在第一时间上门送钱,解决董家的燃眉之急。

  来自社会各界的爱,温暖着这个不幸的家庭。董立国生前常说:“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有这么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生命、我要好好治病,回报社会。如果有一天,社会需要我,我会毫无保留地奉献我的一切。”

  爱,孕育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

  爱有很多种,溺爱会毁了人的一生,慈爱则能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

  父爱如山。自打得知董立国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父亲就没有离开过他。孩提时怕他磕碰,就上班带着。上学时怕他累着,就用自行车接送,寒来暑往,从没间断。无论是过去每月挣43.8元养活一家人,还是现在每月400多元养活一家人,父亲都要尽可能地为立国看病多攒一些钱。十几年间,没有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

  母爱似海。董立国每次心脏病发作,都是母亲四处求助,工厂、机关、社区、医院都留下了她熟悉的身影。知道儿子常常离不开药,她就从嘴里省,从身上省,甚至忍着病痛省下钱为儿子看病。直至去年,她的肾炎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才在立国的监督下吃了一些普通的药品。

  两位姐姐从小就对立国疼爱有加。童年的时候,要把好吃的让给弟弟。上学的时候,要把新书包、新本子让给弟弟。走上社会后,她们打零工,做家务,再苦再累的活,只要一想到有病的弟弟,她们都咬牙挺过来。

  这样一个贫困、不幸的家庭,充满了亲情、真情。家庭的爱使董立国从小就很懂事,也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他知道,只有好好地活着,才能不辜负父母之情,手足之情。他决心自力更生,为家庭减轻负担,回报父母。如今,在他的房间书桌的正前方,还贴着“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智者争取时机”的座右铭。

  18岁那年,他到伊春木材加工厂造纸车间当上了一名临时工。车间主任知道他不能干累活,就把他安排到女班组,从事捡纸的工种。每当晚间两班倒时,他从不召唤自己的搭档接班,而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直到天亮下班。当车间领导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想证明给大家看,我也是男子汉,是能干活的,不想与女同志在一起干轻活。”于是,车间给他调整到包装班组。看到能与男同志一道干活,董立国别提多高兴了。当他把第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交到家里时,父母流下了高兴的泪水。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企业不景气,董立国下岗了。在家待业的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生活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修理照相机这一行。他的执著和朴实终于打动了照相机维修师傅王令杰。王令杰将多年修理照相机的经验和技术都传给了他。后来,王令杰到外地发展,就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店铺交给了他。从此,董立国成了一名专修照相机的技术能手。《伊春日报》2001年9月1日报道了董立国下岗不失志,自强自立重新就业的先进事迹。

  心灵手巧的董立国始终坚持为家里、为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他学会了用缝纫机,能为父母缝缝补补,是他最快乐的事情。如今家里依然使着他用自行车带做的打蟑螂的甩子和用废纸筒做的板凳。他在开照相机修理部时,只要是老人和孩子来修理照相机,他只收取零件的成本费,不换零件的一律免费。每当提起这些往事,董母都露出自豪的微笑,她说:“我儿子虽然身患重病,但却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好孩子。”

  爱,托起他崇尚科学的精神

  每当提起董立国捐眼角膜一事,父亲董科就会哽咽一次。他流着眼泪说:“哪个父母会轻意同意儿子献上眼睛啊,可是不同意,立国是不会瞑目的。我在儿子身上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呀。”

  的确,董立国捐献眼角膜绝非一蹴而就,这是一场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的较量。

  早在1995年,董立国就向三姐透露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想把有用的器官无偿捐献出去。”当时家里人并没有太在意。

  2001年,他病情发作被抢救过来后,又把捐献一事提出来。他说:“今天我虽然活过来了,但总有一天病魔会夺去我的生命,你们一定要答应我、帮助我把捐献器官的事做成,这也算是我们董家对多年关心我们的人的回报吧,否则我将遗憾终生。”望着哭成泪人的父母,董立国的态度十分坚决。

  “后来,立国常向我传播、灌输一些新思想,直至最后我们全家都同意为止。”父亲董科说。

  董立国经常向父母念叨《国际歌》中的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没有党的关怀,没有社会的帮助,没有那么多人的爱心,就没有我们董家今天,也没有我今天的生命,我不仅属于老董家,我也属于这个社会”。“人固有一死,如果死后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啥,那该多有意义呀。”董立国这些劝慰的话语,如今他的父母还耳熟能详。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遗愿,董立国还上网进行查询,尤其是央视2005“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的姚晓明博士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姚晓明博士撰写角膜捐献立法议案,推动了我国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立法进程。他曾强忍悲痛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将母亲的眼角膜移植到了7位患者眼中,让7位患者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姚晓明博士自己也身体力行,随身带着一张特别的卡片,上面写着:一旦出现意外,我自愿将角膜捐献出来。当董立国在病危之际,看到姚晓明博士亲自来伊时,他紧紧握着姚晓明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姚博士,我很早就认识你了……”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因为这一刻,董立国知道他的心愿能如愿以偿了。

  在网上,董立国了解到,一个人口只有1500万的斯里兰卡,签字身后捐献角膜的人数却超过500万人。他还了解到,中国捐献的眼角膜供体严重不足,有400万的角膜病患者等待治疗。他更知道,黑龙江省是国内首家成立眼库的省份,但从1999年成立之后的5年里,库存眼角膜却为零。

  每当看到这些,董立国的心就激动难平,每当听到这些,董立国父母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得到父母的同意后,董立国如释重负。

  可见,董立国是个无神论者,是个崇尚唯物主义精神的人,这种奉献自我的精神远比捐眼角膜本身更加珍贵。

  爱,激发出他追求和谐的精神

  “长大后,立国知道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是负担、是沉重,所以,他尽可能地给家庭和社会带去欢笑、轻松和快乐。他常说:“自己欠这个世界的太多了,不能再把自身的痛苦带给他们,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快乐、幸福、健康。”说到这儿,董立国的父亲又是老泪纵横。

  董立国每次发病,腹腔都积水,尤其严重的时候,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在医院,医生每天都要用针头从他的肋骨处向外引水,在场的医护人员看到都心痛不已,董立国却从不吭一声。医生们问他痛不痛,他都摇摇头。过后家里人问,他说出了心里话:“活着就很幸福了,有什么能比失去生命更痛的呢?我要给其他患者做出榜样,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病魔。”

  由于病情经常发作,体力不支的董立国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照相机维修店日渐冷落。自己没有收入了,家里也入不敷出。董立国为了不给他人再添麻烦,自己学起了医学常识,买回常用的口服药和针剂,在家自行治疗。他尝试着学会了静点,每天晚上,背着父母在房间注射,虽然有时常常“滚针”,手肿得像馒头,但他从不吱声。他去世后,家里还仍然留着他未注射完的药品和液体。看到这些,想起往事,父母泣不成声。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位普普通通的市民,一个挑战世俗的善举,二者之间连在一起并非偶然,这是爱的奉献和社会和谐的力量产生的必然。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爱,最终没能挽留住董立国的脚步,但却留下了爱的真谛。董立国的精神可赞可嘉,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从他的身上我们验证了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爱永驻林城。

来源: 伊春日报     作者: 李敬泽     编辑: 曲宏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