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2月5日电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华方芝关英玉
元旦过后,市中心区的中小学生陆续放假了。家住在永红小区的孩子们乐了,因为他们的小区里有一处免费的冰雪乐园。给孩子们建造乐园的,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张爷爷。
孩子们说的冰雪乐园,其实并不大,里面有一处近2米高长约15米左右的冰滑梯,除此之外,还有雪做的金字塔和长城。滑梯两侧拉着鲜艳的彩旗,细看才发现,彩旗是用废旧塑料粘在绳上的。滑梯缓台两侧分别立着“神舟7号”和“神舟8号”飞船。滑梯扶手上,“滑出健康快乐”、“玩出文明和谐”两行红色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滑梯边上立着两块牌子,上面写着:“滑梯是伙伴,飞船是朋友,我是好少年,爱护滑梯和飞船”、“来玩滑梯的小朋友,要特别注意安全,等前面的人滑完离开滑道再往下滑,千万别磕着碰着”,落款是“做滑梯的老爷爷”。这里的滑梯虽然与水上公园的滑梯相比小了些,但这座滑梯人气特足,从六七岁的小孩到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滑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
给孩子做滑梯的老爷爷叫张志福,是伊春区六中的退休教师。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有心人。去年12月份,看到水上公园开始搭建冰滑梯,张老突发奇想,他要在小区里建座小型滑梯,这样既可以保证年幼孩子玩耍的安全,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丰富假期生活。张老把想法讲给老伴听,得到了老伴的支持。说干就干,去年12月17日,老人开始收集积雪,他要在自己居住的1号楼前用积雪建滑梯。
建滑梯是个技术活。为把雪堆成滑梯,张老动起了脑筋。由于雪的粘和力差,他不得不边堆雪边洒水。洒水也有学问: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水一多雪就化了,不能成型;水要少了,又达不到粘和的目的。做了几天后,张老有了经验,工程的进度也逐渐加快了。干了近10天,滑梯的雏形呈现在大家面前,也吸引来不少心急的孩子。看到张爷爷一个人干活进度慢,有的孩子趁学习休息的时候也来帮忙。为了让滑梯表面光滑,张老将雪和成雪泥,用泥抹子抹在滑梯的表面。经过加工,滑梯漂亮多了。
张老上班的时候就好舞文弄墨,有时也做点有创意的小玩意。他想,滑梯虽然是玩耍的地方,但如果加以创意,和航天联系起来,一定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乐。为此,张老决定将滑梯缓台两侧做成飞船的形状。他把飞船命名为神舟7号、神舟8号。张老说,神5和神6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在不远的将来,神舟7号将实现宇航员出舱行走,神舟8号将在太空建立中国的空间站。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自己的外孙刘泽栋、赵子赫听,两个小家伙听得如痴如醉。后来,小区的孩子都知道了这件事。如今,每当孩子们从滑梯上飞驰而下的时候,总是用飞船发射的方法倒计时:“5、4、3、2、1,点火!”孩子们的飞天梦想就这样在玩耍中被点燃了。
说起神7、神8的建造,还真费一番周折呢!飞船是圆柱形的,为了做一个完美的圆柱形,张志福想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用纸壳围成圆柱,把里面的雪压实后再加高,在中间留个圆洞,插飞船尖,这样堆了三层之后,终于做成了神7神8。
去年12月31日是张老滑梯竣工的日子,也是小区最热闹的一天。刚吃过早饭,张老和老伴就忙开了,滑梯还有一项最后的工作才能完工:浇水。他们要赶在元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新年礼物。
看到张爷爷、张奶奶忙着给滑梯浇水,住在二楼的小姑娘回家拎出一桶水加入了浇冰的队伍。没干几趟,小姑娘没影了。没想到几分钟后,小姑娘回来了,还带回来4个小伙伴。同住一个楼的老人领着小孙子来了,年轻的母亲领着5岁的女儿来了……下午,刚刚放学回家的外孙栋栋把书包扔下,连姥姥递过来的水果也来不及吃就拎水下楼了。晚饭后,小区里很多人都来帮忙。到晚上11点左右,滑梯终于完工了。 元旦那天,滑梯正式开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顺坡而下,欢乐的笑声响彻小区。连大人们也来凑趣,平时见面点头算是打招呼了,如今,大家都像久违的朋友,有唠不完的知心话。
邻居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看到孩子们每天打滑梯,想起自己年幼时的乐趣,很是羡慕。有一次,老人路过滑梯,实在忍不住了,也登上了滑梯,把随身带的一个小包垫在屁股下,滑了下去,那一刻,饱经沧桑的老人找回了童年的乐趣。
滑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让张志福萌生了更多的想法,他先后又建造了金字塔和长城,他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结晶,长城是中国文明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不论是设计还是建造工艺,许多地方仍是人类未解之谜。这也是将来要由孩子们攻克的科学难题,他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为了营造喜庆气氛,张老买了很多气球。两个外孙在姥姥的带动下,吹了好几串气球挂在滑梯两侧,可天气太冷,气球很快就瘪了。后来,张老的老伴想出了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用废塑料袋裁剪成三角形,制作成五颜六色的彩旗挂在滑梯两侧,结果效果出人意料地好。张老还亲自书写了“神舟滑梯”、“金字塔”及“长城”等字样贴在滑梯及金字塔上。
张志福还是外孙成长过程的记录师,在张志福家客厅的墙上,“栋栋幼儿园”、“快乐的赫赫”两张大纸格外醒目。大外孙栋栋今年10岁,小外孙赫赫也已经9岁了。从两个孩子出生开始,吃奶、用奶瓶喝奶、喂饭、自己吃饭……抬头、翻身、爬、站、学步、跑、上幼儿园、上小学……孩子们成长的每个点滴细节,都被张志福用摄像机收入镜头。每过一段时间,张志福就要把资料刻成碟,如今,两个孩子的碟已有49张,还有一些未刻录的。张志福还对两个外孙的成长分别记录成册。在红色的封皮上,张志福手书:真情记录,下面写着姥爷出版社,内页编辑及策划的名字分别是张老和老伴的名字。扉页上,张老给外孙写了一段充满浓浓爱意的寄语。女儿要帮张老打印,可张老不同意,他要的就是那种充溢着温情的感觉。“真情记录”详细记载了每张碟的碟名、摄像时间、主要情节、播放时间及摄像日期。细看,本子也是张志福细心地用白纸自制的。
年轻时,张志福就爱摆弄相机,那时他每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却花了110元钱买了架海鸥相机。冲卷、放大,张志福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自家照相用相机外,单位的一些活动要留个影像资料,张志福的相机就派上了大用场。张志福给人照相从不收钱。那时张志福已有两个女儿,家里还有老人,生活并不富裕。可张志福的妻子从不反对张志福照相,她说:老张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照相是个不错的爱好,让他照吧。有了妻子的支持,张志福照相的劲头更足了。
1985年8月,市中心区涨大水。当时张志福家还住在老东方红电影院附近的平房里,家里进了水,张志福没急着抢救东西,却急着要去照相。他找了个“船”,划“船”到了原大旅社(现盟科购物中心处),看到水不断上涨,他连续拍了好几张照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报社记者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张志福的摄影器材逐渐升级,后来,他买了摄像机,小外孙成了张志福镜头里的主角。张志福说,自己愿意做生活的记录者,他用笔写日记,用相机拍照,用摄像机录像。他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的变迁。市里一些重要景点像大旅社拆迁、吊桥及河心岛的建设,张志福都带着外孙摄录下来。张老说,很多事物会随着时代的变革永远消失,照片虽然是静止的,但它记录了变化着的时代。受张志福的影响,外孙刘泽栋也喜欢摆弄摄像机,看到记者采访,他主动提出给大家拍照留念,他娴熟地摆弄了一会儿,就坐在了记者身边。不一会,闪光灯亮了,原来,他使用了自动拍摄功能。
张老家有个小黑板,平时张老爱在上面记点近期内要做的事,现在,这块小黑板成了爷仨争夺的“阵地”。有时候,小哥俩把小黑板立在客厅,一个当老师,一个当学生,两个人就在客厅“开课”了,当老师的讲得有板有眼,当学生的听得聚精会神。每到这时,张老就会担当起摄影师的角色。有时候,张老特意将镜头切换到老伴,张老边拍边问:“课堂里怎么还有个老太太呢?”大外孙一边“指导”“学生”写字,一边一本正经地说:“那是评课老师。”
记者在张老家看到几个精致的蝈蝈笼子,是用直径不足1厘米粗的树枝制成的。为了让树枝能按照自己的构思随意弯折,先要将树枝用火烤成合适的角度,然后才能把主体骨架穿插成大体的形状。再用1——2毫米粗的细榆树枝,按照1厘米左右的间距穿插在框架内。整个笼子不用胶,不用钉,是榫卯结构的,完全是张老手工制作。为了让作品呈现木质本色,让色彩更好看,张老细心地将树皮扒掉。剥完树皮后,还要按设计好的间距打孔,将细枝穿进去。张老为了制作这些小玩意,准备了一套专门的工具,还专门制作一个锥子用于打孔。圆而细的树枝,尖尖的锥子,要完成精细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一旦扎偏或有一个孔扎断,一根骨架就报废了,一切工作就要从头再来。一天,张老老伴的朋友夫妻来做客,老两口相中了蝈蝈笼子精巧的做工,非要张老送他们一个。张老特意给他们做了一个“长寿亭”。虽然东西不大,但张老做了整整10天才完工。张老是学数学出身的,但他喜欢吟诗作对。“长寿亭”完工后,张老特意根据朋友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做了一副对联:常学常看常思舞墨香常说常笑常乐酿蜜甜。
张老说,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过程,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同样能让退休生活绽放迷人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