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月31日电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李辉吴聿宏刘莹/文
家住乌伊岭的祁亚军,做剪报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他看报、读报、剪报从未间断。祁亚军说,自从与剪报结缘,他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身心也愉悦了。如今,剪报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记者来到乌伊岭,采访了祁亚军。
字珍墨香
走进祁亚军的家,一股浓厚的墨香味扑面而来,整间书房都被报纸占据着,屋中的柜子、桌子里装的都是剪贴成册、摆放整齐的剪报,屋角还堆着足有一米高的三摞,书桌上摆放着已经剪完但是还没整理好的报签。谈到剪报,祁亚军很高兴,从书柜里搬出20多本报纸剪贴本,它们把书桌挤得满满的。记者一本本地翻着,就像翻动着一部生动的历史。这些剪贴本多数用旧的硬纸做成,用尼龙线装订,厚实而整齐,每本都几十页,有些纸页已经泛黄。报纸剪贴本内容分为《名人轶事》、《篆刻集锦》、《医疗保健》、《军史》、《英烈群英谱》、《文学美术、书法大观》、《摄影技巧与相机保养》、《旅游》、《体育》、《小说连载》等10多个种类。为了查询方便,还特别备有查询目录。他对《林城晚报》、《伊春日报》情有独钟,剪报中的很多内容都选自这两张报纸,还对一些历史知识丰富、资料性强的专刊、专版、专栏精心装订留存。为分得更清楚一些,还分成了诸如“老年健康生活”、“冬季如何防病”、“农业栽培技术”等一个个的“小专题”。把这些报纸剪贴本堆在一起,就像一本百科全书。
祁亚军又拿出他近一二年来的剪报。在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剪报中,记者看到,所有剪报都装订得非常精致,每一道工序都做得十分细致,没有一丝褶皱,可见他做剪报时特别用心。祁亚军将一篇篇文章精简、压缩、重新排版加工后,粘贴在经过加工的硬纸本上,再写上摘选的出处、时间,有的还用尺子将关键字勾划出来,并附上插图,非常讲究。每过一段时间,他就将同样内容的剪报重新分类,并用包装袋装在一起,方便日后查找。
与剪报结缘
看着发黄的剪报,祁亚军陷入了回忆之中。他说,自己最先对报纸有深刻印象是在1980年,他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在辽宁省长海县当兵。那一年,一位同连队的战友回家探亲时,捎回了几张家乡的报纸,因为当时报纸非常少,平时很难看到,所以战友们对这几张报纸争相传阅。祁亚军也被报纸刊登的精彩文章深深吸引,爱不释手。战友们将报纸看过了,随手扔掉,祁亚军就捡了起来,将它收藏起来,没事的时候,再拿出来欣赏一下。
从此以后,战友们看完的旧报纸,他都会珍藏起来。可是旧报纸日后翻查起来也不方便,于是,他萌发了剪报的念头。把自己喜欢的短小、精悍的新闻、散文等文章剪裁下来,粘在一个小本子中,这也是他最早的剪报集子。闲暇时,他就拿出剪报一遍一遍地翻看。战友们也非常喜欢祁亚军的剪报,常常借来阅读。
精神财富
祁亚军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自己喜欢剪报,因为剪报还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式,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剪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剪报能够充实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对锻炼用脑,保持心态健康,加强学习思考非常有用。
祁亚军在欣赏报纸上优秀文章的同时,还掌握了许多文学知识,并渐渐地喜欢上了写作。一天,他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投到报社,没想到被发表了。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从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作品时常见诸报端。部队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选他担任了连队文书工作。他在部队一干就是4年,这几年中他曾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撰写的稿件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好评。从事宣传工作以后,他和报纸打交道多了起来,这为他剪报提供方便。他更加痴迷剪报,剪报的内容也丰富起来。
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他先后在林场当过政工干事、在医院任过团支部书记,还从事过安全技术工作等,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没有放弃收集剪报。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剪报集,必须有充足的报纸。在乌伊岭这样一个边远小镇,能得到的报纸毕竟是有限的。为此,祁亚军总到书摊上转一转。见到内容好的报纸,他总想买下来。可是,他的工资并不太高,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工资更少,将部分工资用在剪报的花销上,他时常感觉对不住妻子和孩子,可是他的爱人却非常支持他,时常对他说,家用的时候省着点儿,就能多买几份报纸,读报也能增加知识。祁亚军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剪报的劲头更足了。
长期的剪报收集,令他受益匪浅。他根据工作需要,收集整理撰写了《浅谈安全管理与伤亡事故的预防》等近万字的文字材料。他本人多次被省(市)森工系统评为先进个人。祁亚军说,剪报不仅陶冶了他的情趣,丰富了他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小小成绩,很多是因为收集剪报的原因。
利人利己
祁亚军这一剪就是27年。祁亚军感叹地说:“有的报纸旧了,扔了,回头想查个材料,如同海底捞针,麻烦极了,尤其是有些文章平时不见得那么重要,一旦需要查阅时就视为珍宝,可惜早已清除掉了,真是痛煞人心。为使这些重要资料得以保存,方便工作,寻找容易,最好是做成剪报。剪报,省本轻工,空暇之余就可进行。把重要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储存为知识仓库,便于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是一个小型别致而又实用的‘资料室’。”
回顾自己剪报的生活,祁亚军深有感触,这些旧报纸不仅是那个年代特殊的纪念,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认为,剪报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每天他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做剪报、阅报、剪报。他说,不要小看这些旧报纸,旧报纸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没有哪一本史书会比报纸更详细地记载历史的进程。
时间一长,消息传开,常有邻居朋友来查找资料。一些朋友要查找有关养殖致富方面的文章,打电话寻问,祁亚军马上说“你等一会,我查找看看”。不用几分钟,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就找出来了。看到朋友非常满意,祁亚军高兴地说:“能为别人做些好事,这都得益于剪报,查一查所剪的报纸,有的问题就能解决,非常方便。”
因为喜欢剪报,现在祁亚军每天都读报纸。所以,他知晓很多新闻大事,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他说,自己不喜欢抽烟、不喜欢喝酒、不喜欢打麻将,就好剪报!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做剪报。他指着桌上一摞豆腐块状的报纸说,这些是前几天剪下来的,还没来得及贴呢。在他这儿,什么报纸都是块宝。他的剪报习惯对他的子女也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家人看到一些好的资料,也会介绍给他。经过他常年累月完成的一本本剪报,成了全家人的精神食粮,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他的剪报,其乐融融。
上图为摆了满满一桌子的剪报,祁亚军正在认真整理成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