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月25日电(金憬鹏记者肖民弼田凤娇)“开春就寻思能不大离儿,可没成想能整出这么大动静,这一公顷的稻田,竟打出10535公斤水稻,要不是自己种的,就是你说破大天,我也不带全信的。”铁力市工农乡新兴村村委会主任金太根一惊一乍的,其实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早就富起来的新兴人,今年又趟出了发财的新路子,新成立的股份合作农场让他们的腰包又鼓出一大块。
近年来,铁力市结合当地“三农”工作实际,因势利导,引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条件具备的村屯走合作化道路,新兴村就是最先受益的村之一。这个村是朝鲜族行政村,劳动力120人,外出务工100人,全村130公顷耕地逐渐集中到一部分种田大户手中,但当这些人想再扩大规模时,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合伙大干,可又摸不到头绪。
铁力市及时引导、扶持。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在新兴村创建股份制农机合作农场。市政府及农机部门全程对农场的运作给予具体指导,在农机具维护、场库建设、农场经营以及财务账目的设置等方面及时提供了运作的工作章程。村里的种田大户朴忠勇等人早就活动了的心一下子透亮了:“自己想干,可不知道咋干,这下好了,市里给我们打了样,细一琢磨还真是那么回事。”
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农民开始掏钱了,全村10个种田大户以入股的方式集资85万元,市政府扶持性投入资金40万元,购置了大型旋耕机、播种机等10多台(套),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村民手中以每年每公顷4000元承包费的价格将100公顷水田集中起来,作为股份农场的生产资本,共同经营管理,承包费的价格不固定,由村民代表大会随行就市,讨论定价。
农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统一品种,统一作业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全程机械化作业。铁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机部门全程指导,跟踪服务。
刚一开春,农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由于是使用大型农机具,活干得又快又好,插秧抢前7天结束,插得及时,老庄稼把式的经验又用上了,产量不高才怪。看到大型农机具的好处,远近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想借点儿光,干完自己的活,农场的机具又出去为别人代耕,一年下来,光是这钱就挣了8万多。秋后一算账,这10户人家心里笑开了花。股份农场所种植的100公顷水稻获得丰产,扣除成本,土地纯收入达到86万元。由于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兴农场整地、插秧、收割、秋翻等几项合计节省资金10多万元,与往年相比,今年整地时间缩短5天,插秧缩短7天,收割缩短4天,实现了节本增效抢农时的目标。
一年下来,农场纯收入96万元,再加上外出打工增收,全村年人均增收近千元,尝到甜头的新兴人一发而不想收:“明年再买几套‘大家伙’,再多包点儿地,再多种出一些‘金元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