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月1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桃/文
一个学期的紧张生活结束,中小学生放寒假了。对于家长和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都会有一个寒假的安排。
那么,怎样才能使寒假过得更有意义呢?学生和家长各有各的想法。作为学生,累了一学期了,当然是想好好放松一下,尽情地玩玩,可家长却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当然,家长有家长的考虑,一方面心疼孩子,想让孩子放松放松,另一方面又担心别的孩子假期都在补课,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补就会被落下。
在伊春区第六中学上初一的亮亮就为此和母亲闹别扭,好几天不和母亲说话,他认为母亲说话不算数。因为说好只要他的学习成绩好,假期就不用补课。可没想到刚考完试,还没正式放假,母亲就给他报了作文班和英语班,几乎没给他留玩的时间。
那么,如何过一个轻松、愉快、充实的寒假,让学生既得到休息放松,又有所收获呢?为此,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副教授、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张晓光。
正确认识寒暑假
张晓光主任说,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应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安排寒暑假。
按照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在一段较长而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会身心疲劳,为了不影响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必须有一段休息和调整的时间,使身心得以恢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身心受到损伤,另一方面可以积攒精力,为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生理、心理正处在发育过程之中,尚未成熟,抵抗疲劳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容易出现疲劳,也就更需要有相对集中的休息和调整时间,这是安排寒暑假的主要原因。安排寒暑假,是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的,是科学的。根据这个道理,为了保证中小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占用学生的假期。
进入寒假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休息、调整、放松,不应在假期组织学生上课、补课。寒暑假是为了解除疲劳而安排的,人在疲劳期的活动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即使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力支撑着坚持学习,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这些损伤有些可能是显性的、直接的,有些可能是隐性的、潜在的,不论属于那一类,都会在条件适宜时表现出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长期在疲劳状态下工作、学习,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偏头痛,由疲劳导致的紧张、焦虑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出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所以,为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家长应该把假期还给学生,把快乐送给学生。学生们也应该利用寒假积极休息,调整心态,劳逸结合,养精蓄锐,以饱满的精力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怎样安排才合理
既然学生的假期这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和组织假期活动呢?就此问题,张主任说,一般来说,应该分成3个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是寒假的第一周,这个阶段应该以休息为主。因为一个学期的紧张活动刚刚结束,紧接着出现的就是程度较高的疲劳,再加上在学生的心理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会诱发高度的疲劳。就像人们在从事紧张的工作时,由于工作要求、工作目标的激励,不会感到疲劳,实际上疲劳已经存在,只不过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没有感受到,当紧张的工作结束时,人们马上就会感到疲劳。所以说,寒假的第一周是疲劳程度最高的时期,也是人们能够感受到疲劳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集中进行休息和调整,会有效解除疲劳,使学生的身心状态转入正常。在寒假中要充分休息,但不是说学生在寒假期间什么事都不要干,而是要劳逸结合,在保证有效休息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寒假生活。
第二阶段是寒假期间时间最长的阶段,从寒假的第二周开始,到结束前一周。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点等实际需要,适当安排学习、娱乐等活动。假期应以巩固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头脑、陶冶情操为主,而不是提前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更不是参加补习班。学习内容应以名人名著、童话故事、科学技术等为主,也可适当看一些休闲性、娱乐性的书籍。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体育锻炼,目的是放松身心。还可以安排一些娱乐活动,以此增加与同学和朋友交往、沟通的机会。
第三阶段是恢复时期,是寒假结束前的一周。在这一周内,要积极调整心态和生活节奏,尽快恢复到与学习生活相符的程度,以便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包括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心理准备,如情绪状态、注意力状态、新学期的学习计划和对学习的期待等;物质准备,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制定科学、规律的计划
要过好寒假,还要有一个科学的生活规律,千万不要因为没有学习压力就过于随便,不要打乱原有的生活规律。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贪睡,更不要不睡;保证完成规定的寒假作业,如果没有规定的作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控制好时间,特别是上网的时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利用寒假多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平时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安排很紧,父母多数都上班,各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很少有机会进行较深程度的交流和沟通,寒假为学生们提供了机会,千万不要放过。做父母的也要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双方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在沟通中相互理解,使长辈与孩子间关系得到优化。
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生活、成长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在各自身上形成的意识、态度、价值观等有所不同,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出现逆反心理,导致与父母的态度、意见不一致,在一些问题上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些都需要通过沟通加以解决。
青春期是从幼稚向成熟过度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有独立行事的需要,但缺乏独立行事的能力;有成熟的表现,但缺乏社会经验,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脱离家长、老师去独立完成。成年人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同时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用心,家长更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爱孩子,让孩子理解家长的关爱,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进步。孩子和家长都要允许对方有个人的世界,特别是家长不要监视、控制孩子,如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等。
特别提醒的两个话题
在假期,有两个比较热门和敏感的问题不能不提,一个是上网问题,一个是交往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网络对人类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如色情、暴力、欺骗等内容严重摧残着学生们的身心。
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在的中小学生如果不掌握网络技术,不会利用网络资源,绝对是不利的,也是不正常的。关键不在于应不应该上网,而在于应该怎样上网、上什么网、怎样把握上网的时间、怎样选择网上的内容。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上网,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健康的娱乐休闲、利用网络进行社会调查、发表个人见解等。上网的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建议每天只能一次,不超过90分钟,而且中间要休息20分钟。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在自己家中上网,不去或少去网吧。因为网吧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多数环境恶劣、空气浑浊、人员复杂,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并导致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情绪波动、烦躁、植物神经紊乱、自闭、抑郁、视力下降等身心病症,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
谈到交往问题,张主任说,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有3类,即家长、老师、同学,当然还有其他社会成员。
人是需要交往的,交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经验、沟通感情、形成共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交往要讲原则、讲艺术、讲平等、讲真诚。学生在寒假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家长和同学。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与之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在客观上造成交往对象不足,使得他们在交往方面出现缺失。为了弥补这个缺失,应提倡和鼓励孩子积极与同学交往,在交往中实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学会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与同学交往,特别是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交往的时间、地点、场合、人员等,特别注意不要在偏僻的地方单独与异性同学交往,不要与某一固定的异性对象长期单独交往,如果处于特殊情况需要与异性同学单独交往,还要注意空间距离。在与成人交往时,要有保护意识,要知道怎样报警,不要轻信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