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难忘老校舍
http://yichun.dbw.cn   2006-12-27 10:17:42

  东北网伊春12月27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艳波/文

  市中心区原职教中心(老一中)的校舍正在拆迁,昔日的老校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将建成住宅小区。

  近日,记者来到老校舍,曾经的教学楼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师生们几十年前建校时亲手栽下的杨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人成才,树也成材。那一株株杨树,在无声地诉说着老校舍的功绩,见证了一届届莘莘学子走向似锦的前程。

  老校舍的历史,还得从市第一中学说起。为了了解那段尘封的岁月,记者来到了伊春市第一中学退休老教师王启厚家。

  今年79岁的王启厚老人是伊春市第一中学的老教师,他从市一中建校时起,与市一中共同经历了一中的初创、成熟、“文革”、恢复、振兴、发展和腾飞。王启厚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将时光追溯到1962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1962年春,市政府决定将当时全市教学条件最好、唯一集体供暖的师范学校校舍划规市一中,即现在正在拆迁的老校舍,这是市一中第二次校址搬迁。

  王启厚老人还记得,当时搬迁到这儿,师生们心里都十分的高兴。因为就教学条件而言,简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王老回忆说,市一中第一个校址是二层“工”字型小黄楼,具体地点是在现在的伊春区森工街,即老市委办公大楼与原小招待所中间地带。1952年10月25日,在“工”字型小黄楼的二楼一间教室,举行了校史上第一个开学典礼,宣告“伊春森林初级中学”诞生。但是学校的规模很小,只招了三个初中班。

  1954年秋,学校已发展到12个教学班,近600名学生,小黄楼已无法容纳,于是上级领导部门决定将校址迁到铁林街的9栋平房,后增至13栋。这是校址第一次搬迁。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铁林街的校址也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王启厚老人回忆说,1962年,市一中搬到了现在拆迁的老校舍,师范下马后,剩一个中师班,由市一中代管和培养。自1978年开始,随着市一中事业的发展,原市教育局后院一栋1100平方米的平房(楼坐子)交给市一中,在考察地基后又接了一层楼,共2200平方米,为宿舍楼与食堂,原宿舍楼改为图书馆和办公室;在操场南挨着气象站建起2086.5平方米的实验楼;原800平方米的食堂改为校办工厂;又建40平方米的收发室。1985年840平方米的体育馆竣工。到此,当时校舍建筑面积已达9966.5平方米,也就是现在正在拆迁的老校舍。

  1962年10月25日,建校10周年的庆典活动在市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当时的副市长曹秀岩以及市教育局的领导、部分中小学的校长应邀出席了庆祝大会,校长贾迈作了报告。会后表演了师生排练的文艺节目,全校师生赶排的200多人参加的大型歌舞《花儿与少年》轰动全市。校长贾迈在校庆报告中回顾了10年建校的不平凡历程,高度赞扬了师生员工克服3年自然灾害和战胜洪水的革命精神,总结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贵经验。当讲到仅有10年校史的两次搬迁、两次易名(1954年4月,改为“伊春中学”。1958年9月,再次更名为“伊春市第一中学”),两次分校的时候,当讲到师生们拉着爬犁、运烧柴、打松塔、收山果、开荒种地、上山植树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时候,当讲到值日生半夜到班级烧炉子,停电时小油灯就亮起来刻苦读书的时候,当讲到市一中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的时候,会场不时地响起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当时,辽宁大学、东北师大、北师大、东林、黑龙江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被派到市一中。一支爱岗敬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不仅造就了苏学忠、马宏杰、丁士行、王启厚、付德等中老年优秀教师,而且张中秋、卢有增、栾德福、杨国晨、张宝哲等一大批青年教师也脱颖而出。

  高水平的教师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1963年高考升学率61.7%,居全市第一,高中毕业生张文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的副市长曹秀岩高兴地说:“山沟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浩劫”,市一中遭到严重破坏,不仅搞乱了思想,而且教师队伍、学校设施、教育资源等遭受极大损失,一所好端端的有知名度的中学破坏得不成样子,令人痛心疾首。在“文革”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一中全校师生积极医治创伤,恢复秩序,建章立制,获得新生的市一中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2月28日,市一中被定为市重点中学,由区管复归市直属。不久,市委、市政府又将鲁洪生派回市一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市教育局挂衔副局长),学校由科级单位升为副处级。1980年,市一中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中学,成为黑龙江省首批34所重点中学之一。

  上世纪的整个80年代,是对外开放的不平凡的时代,也是市一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振兴一中,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的阶段。就在这个时期,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师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连年喜获大丰收。高考升学率1986年达96.2%,其它各年都在90%以上。肖东光、孙福革、苏崇波、周榕、刘兴元、吴立波、宫立坚、周云、苏方遒分别夺得全市理科和文科高考状元。清华、北大、科大、人大、南开、北外、上海交大、复旦、哈工大等名牌大学,年年都是榜上有名。

  1988年10月,位于河西新兴西大街253号新校舍竣工,11月中旬全校师生冒着严寒完成了搬迁任务,一中人离开了与师生相伴多年的老校舍。市一中校址搬迁后,1989年,市职高在其旧址建校。

  市职教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汪淑香,从建校开始就在该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在老校舍所经历的一切,令她至今还记忆犹新:1989年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在此诞生,建校之初,学校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招收8个班,一个班平均50人左右。高中部开了3个专业的课程,音乐、美术、锅炉。

  1996年成立了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取消了初中部。2006年学校招收了18个专业、1200多名学生。2006年9月8日,市职教中心搬迁至市一中老校址——河西新兴西大街253号。

市职教中心搬迁后,经历了3所学校的老校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老校舍将全部被拆掉,建起现代住宅小区。老校舍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永存在难忘的记忆里。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