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7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王忠来 金守城/文
这个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姑娘名叫张宇,24年前被狠心的家人遗弃。是伊春区张国红一家人发现了她,并抱养了她。时光流逝,在这个不幸女孩的背后,是一个演绎了24年真挚感人的故事,一个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给了她浓浓的亲情和真爱。
垃圾箱中的弃婴
1983年9月5日7时许,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家住伊春区朝阳路新风街的张志(已故)拿着伞去上班。当他途经伊春北大桥原朝阳商店附近时,突然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他停下脚步,发现婴儿的啼哭声是从朝阳商店对面的一个垃圾箱里传出来的。走近垃圾箱,他发现箱里有一个用花棉被包裹着的婴儿,都被雨淋湿,脸上挂满了雨水和泪水。张志急忙用伞罩在婴儿的身上,他环顾四周,全都是在雨中来去匆匆的人,没人向装有婴儿的垃圾箱望一眼。张志把垃圾箱中的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婴儿的啼哭声揪住了他的心,他抱起孩子赶紧回了家。
张志的老伴一看丈夫抱个孩子进了屋,急忙迎了过来,接过孩子放在炕上。她打开包裹一看,是个女婴,已被冻得浑身发抖,便将婴儿放在热炕头上。在包裹中,还装有两个梨子、一个奶瓶、半袋奶粉、两丸药,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出生年月:正月十二晚10点。如有好心同志收养这个孩子,请你好好抚养她,她的母亲已得病死了。家中实在没人照看,所以才这样办,请孩子享福去吧。望能理解!”
老伴于桂华翻箱倒柜地找出几件婴儿棉衣棉裤,给婴儿穿上。张志默默地望着女婴,对老伴说:“孩子命苦哇,咱就是不吃不喝,也要把这孩子养大!这孩子是雨天捡来的,就叫她‘张雨’吧!”长大后,又改为“宇宙”的“宇”。
小张宇被抱进张家时只有7个多月,此后,她成了这个家不可分割的一员。
用善良写出的爱
今年12月10日,记者来到小宇的家,这是个二层小楼,小宇的家住在二楼,楼里楼外堆满了废品,张志的老伴于桂华和女儿张国红在家。在卧室里的轮椅上,坐着一个姑娘,手中正叠着一只纸鹤。小宇的姑姑张国红说这就是张宇,如今已成了24岁大姑娘。
张国红说,父亲张志对小宇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女一样。为了省钱给小宇看病,抽便宜烟,爱喝点儿酒的他由喝瓶装酒到喝散装酒,节衣缩食地把钱用在给小宇买蛋糕、布娃娃、电子琴、小水桶、手推车上。一次出差去山东,他给小宇买了一套价值50多元钱的红色童装,却没有给自己的孙子、外孙、孙女们买回一样东西。当自己的孙女牵着爷爷的衣角嚷着要东西时,张志拉着孩子的手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疼爱,小宇不同,她命苦。”1991年11月26日,张志去世,临终时嘴里一声声地念叨着“小宇”的名字,他带着牵挂走了。他没给老伴和儿女们留下钱财,却留下了这份未了的心愿——照顾好小宇、治好小宇的病。
张国红说,当年父亲将小宇抱进家的时候,给本不富裕的家增添了负担,当时家中有10口人,爷爷、父母,还有7个孩子,当时只有老大老二成家立业,其余全靠父亲不到1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即使这样,当一家人看到小宇时,心中对她充满了疼爱,这可能就是缘分。特别是妈妈,对小宇比亲孙女还亲,小宇离开身边半步都不放心。为了让小宇吃上可口的有营养的饭菜,她把当时养的3头猪、120只蛋鸡都卖了,所卖的钱不是给小宇买了水果、蛋糕,就是攒着给小宇治病。儿女们给母亲买来食品,母亲一口都舍不得吃,全都给小宇留着。
年过古稀的于桂华老人说,女儿张国红对小宇如亲生女儿一样。抱回小宇时她刚19岁,整天抱着孩子不撒手,对小宇照顾得最上心。因为小宇的缘故,待嫁之年,男方来家相对象时看她总抱着个孩子都疑惑不解,而且她还对男方说如果结婚必须带着小宇。因此,她一直拖到28岁才出嫁,丈夫高昌林读懂了张国红的善良,接受了她的附加条件,愿意与她共同照顾小宇。结婚后,张国红和丈夫搬到母亲那儿,一同照顾小宇。为了攒钱给小宇看病,结婚时作为陪嫁的那台洗衣机她原封未动。她说,等用钱时卖了,给小宇治病。原单位破产后,她没了工作。20多年来,无论是寒冬酷暑、风里雨里,她起大早推着车子收废品。为了小宇,她多少年没添一件新衣服。丈夫高昌林现在外打工,每月只有300元的收入,15岁的儿子已念初中,生活捉襟见肘,前段时间儿子因交不上学费差点儿辍学。同学、朋友说她傻,还有的说她精神有问题,让她把小宇送到孤儿院,但她就是不肯送小宇走。
一家人用善良的心对这个没有血缘的残疾孩子给予了无限的爱,24年了,爱仍在继续。于桂华老人已白发苍苍,脸上挂着慈祥;张国红双手粗糙,满是裂口和老茧,脸上满是沧桑。但记者在她们母女的脸上,读出了善良、读出了爱。
希望小宇能站起来
发现小宇有病是在她3岁那年,当时她依然不能站立、不会说话,市中心区的大小医院留下了他们一家人奔波的身影。听说佳木斯人民医院一位教授医术高超,张志夫妇就东借西凑了500元钱,和大女儿、女婿领着小宇踏上了去佳木斯的列车。结果,小宇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宇的生活起居全都靠一家人来照顾。20多年来,张国红一家一直希望能治好小宇的病,希望有一天她能站起来。
现在,已经70多岁的于桂华老人还一直与女儿捡废品,指望着能攒点儿钱给小宇治病。自从张志病逝后,家中日子过得更加紧巴了。于桂华听说松子和山核桃对大脑有益处,不顾自己牙口不好,嗑松子仁给小宇吃;不顾年迈、体弱多病,上山为小宇采山核桃。采回后,用小斧砸开取桃仁,给小宇炒着吃。老人一直希望有一天奇迹出现,小宇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说话。
他们把小宇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一直攒着,共有5000多元。1997年,他们听说铁力有个专治脑瘫的中医,就赶到铁力市找到了那位医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治疗,有了明显的效果。原来小宇的头根本抬不起来,手脚不能动,吃喝拉撒全要人照顾,自从那次治疗后,她的头能抬起来了,手也能动了,吃饭和大小便也不用人照顾了,就是腿不好使。但5000元钱花光了,无法继续治疗。这位医生说,如果接着治疗的话,小宇有站起来的可能。
张国红和母亲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小宇能站起来走路,母女俩在继续攒钱,想再到铁力治疗一次,但靠母女捡废品何时能攒够这笔钱!
张国红一家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的孩子付出了人间真爱,引起本报的关注。1994年5月11日,当时的本报记者杨玉梅等人曾以《没有血缘的亲情》为题对张家的事情进行了报道。该文见报后,社会各界对张家人的善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些社会团体、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向张家伸出援助之手,所在街道还为小宇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人们用行动,对这一家人善良的行为予以由衷的称赞和支持。
8年叠了万只纸鹤
在小宇居住的房间,记者看到她的床头挂着一串串她亲手叠的纸鹤。张国红说,小宇这孩子虽然病成这样,却非常聪明,从1998年开始,她学会了写字,到现在张国红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写字的,只是有时看到她缠着人问这个字念什么,而且在她学会了写字后又开始看报读书。她特别爱看《林城晚报》,还坚持写日记,有时还写诗。经商量,小宇拿出自己连姑姑都不让看的日记,有一篇是这样写的:“爷爷我好想念你,爷爷你还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吗?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今晚我想见你,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说,我真的好想你爷爷,我求你让我们在梦里见见你吧。”张志在世时,每当小宇生日时都摆上一桌饭菜,热热闹闹地为她过生日。小宇把爷爷的爱一直记在心里。
有一年,电视热播《还珠格格》,《情深深雨》,已是少女的小宇对剧中的一名演员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她在日记中这样写:“我很喜欢独自坐在窗前看窗外的月光,我每当看见这么美的月光,心里就不由自主的想你,想你的身影,想你月光一样迷人的眼神,想你夕阳一样迷人的笑容,想你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想着想着我的眼前出现了幻觉,我看见你在月光出现时对我笑,你对我说,每当月圆的时候,你会在月光里和我见面和说话,和我一起看这么美的月光。”
就是从那年起,小宇开始叠纸鹤。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张张纸片,我把它叠成一只只欲飞的纸鹤,我把渴望和希冀、把初恋的情愫、爱的遐思注入了纸鹤的翅膀,虽然我患有脑瘫,肢体难挪方寸,但我的心已与纸鹤相伴,让它带着我,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看过小宇的日记,让记者惊叹这个没上过一天学、没受过任何教育的脑瘫患者竟有如此的文采。
张国红说,小宇虽然话说不清楚,但她知道小宇的心里什么都懂,看见家里这样困难非常着急。
如今,小宇已经24岁了,她每天都在叠纸鹤,8年的时间,经粗略计算,她已叠了1万余只纸鹤。她想把一只只纸鹤融进灵魂,赋予生命,以此放飞她的爱、她的渴望。
上图为小宇天天看着她叠的纸鹤,目光中充满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