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华方芝关英玉/文
在翠峦区,70岁的儿媳池桂珍悉心照料96岁婆婆的事被传为佳话。
池桂珍是个苦命人,自幼失去双亲,结婚后她和丈夫邹俭学生下两儿两女,一家人生活得本来很幸福,可1970年邹俭学在工作中受伤不治身亡。当时,他们的大孩子12岁,小的只有3岁。池桂珍带着4个孩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1972年8月,经人介绍,池桂珍嫁给了李阳春。李阳春1954年采伐时伤了眼睛,视力不好。当时,李阳春44岁,他的妻子1966年去世,李阳春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日子过得一团糟,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池桂珍和孩子们的到来,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难上加难:孩子要上学,要穿衣,全家人的生活仅靠李阳春每月48元工资维持,尽管池桂珍精打细算,也总是捉襟见肘。看到李家日子过得艰难,不少人都说池桂珍年纪轻轻的嫁个眼神不好的穷汉不值得,但池桂珍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图别的,只看中李阳春心眼好这一条,日子过得紧点儿不怕,等孩子大了,日子自然就好了。
家里的每一分钱池桂珍都算计着花,就连李阳春穿破的衣服,池桂珍也总是补了又补,让孩子们捡着穿。除了李阳春,家里每个人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一家人日子过得虽然紧巴巴的,但由于李阳春对孩子们很好,这个后组建的家庭充满了欢乐。
第二年,池桂珍的婆婆李马氏和公公从山外来到翠峦。由于池桂珍和李阳春是半路夫妻,又带了一帮孩子,旧思想严重的李马氏认为池桂珍拖累了端铁饭碗的儿子,很不喜欢池桂珍,她把李家生活的困窘完全归罪于池桂珍。李马氏端起了老太太的架子,时常借故刁难池桂珍。有一天,池桂珍感冒了,浑身无力,头也昏昏沉沉的,晚上,她做好了饭菜端上饭桌,就躺在了炕上。李阳春看全家人吃完饭就去捡桌子刷碗,李马氏看到儿子干起了女人干的家务活,脸色很难看,她坐在炕上说起了难听的话。池桂珍听见婆婆指责自己,只好强撑着爬起来。池桂珍收拾完碗筷,趴在炕上委屈地哭了半宿。可她想到婆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年龄大了,她原谅了婆婆。第二天一早,池桂珍擦擦红肿的双眼又早起给家人做早饭。虽然婆婆对池桂珍很苛刻,但自幼失去双亲的池桂珍很尊重两位老人,家里有个大事小情都要找公公婆婆商量,慢慢地,勤劳懂事的池桂珍博得了两位老人的欢心。
那时候,家家都吃供应粮,池桂珍和李阳春结婚后没生育子女,李家户口本上只有7口人,李马氏夫妇人虽然到了翠峦,户口却没有迁过来。在那凭“本”吃饭穿衣的计划经济的年代,9口人只能领到7口人的口粮和布票,吃穿用都很紧张。
家里的细粮有限,池桂珍总得算计着吃。好不容易包顿饺子,池桂珍还要和两样面:白面包的饺子端给公婆和李阳春吃,另一块面大多用苞米面和,包出的饺子池桂珍领着孩子吃。受池桂珍的影响,她的孩子们对爷爷奶奶也很尊重。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池桂珍想方设法节省。她领着两个大点的孩子在山边开了一块地,春天播种,夏天锄草,忙碌了半年,就盼着收获的季节。每到秋季,是池桂珍和婆婆最忙碌的时候,土豆干、豆角丝、茄子、萝卜、黄瓜、辣椒,只要能晒的菜,池桂珍都要晒一点。每年十一前后,家里老老小小都要上地里去秋收,土豆、白菜整车整车地往回拉。由于家里人口多,池桂珍每年要腌一千多斤酸菜。在李马氏的指导下,池桂珍养了几只鸡,到了夏天,鸡下的蛋多了,池桂珍舍不得吃,就腌咸鸡蛋,每次煮咸鸡蛋,全家9口人,池桂珍只煮四个鸡蛋:公婆每人一个,李阳春半个,池桂珍和孩子们每人四分之一个鸡蛋。孩子们很长时间才能吃一回鸡蛋,每次吃咸鸡蛋,孩子们吃完自己的那份鸡蛋,都眼巴巴地看着爷爷奶奶,这时候,李马氏总是把自己没舍得吃的蛋分给孩子们。而孩子们即使再馋,都会把鸡蛋夹回奶奶的盘子里。看到一家人有谦有让,李阳春和池桂珍心里非常欣慰。那段日子,池桂珍觉得很幸福,她常常想,能一辈子这样过她就知足了。
随着李阳春的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了池桂珍身上,池桂珍每天从早忙到晚。这时候,已经60多岁的李马氏主动帮忙照顾起孩子,有时池桂珍出去干活回来晚了,李马氏就把饭菜留在锅里,这让池桂珍心里热乎乎的。
日子在平淡中一天天过去,池桂珍的孩子相继长大成家,走出了山门,到外面闯荡。几年前,池桂珍的小女儿去外地打工,看到池桂珍住的房子太破了,就让3位老人(池桂珍的公公已去世)搬到自己在文化街的平房居住。
3年前,池桂珍的丈夫李阳春去世了,只剩下池桂珍和李马氏在翠峦生活。池桂珍和李马氏都没有工资,每人每月只有104元的遗属费。虽然两位老人很节俭,可除了买米买面等日常开销,还要吃药。社区和邻居都知道两位老人生活的难处,谁家做了好吃的都端给老人点儿,街道有捐助也先送到老人家。
李马氏一共生了12个子女,除李阳春和一个女孩外,均不幸早夭。李马氏的女儿已经去世。李阳春去世后,李马氏很伤感,一方面她感叹自己老年丧子,另一方面她又担心池桂珍扔下她去外地自己的儿女家。因此,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也不爱说话。池桂珍明白老人的心思,她更细心地照料体弱多病的婆婆。两位老人住的是平房,家里的活全靠池桂珍一个人干。李马氏胃口很好,吃的多,有时吃完饭没多久就喊饿,池桂珍就给婆婆准备一些蛋糕,老人爱吃火腿肠,池桂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挤出钱来给婆婆买几根火腿肠。李马氏年龄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整宿整宿地折腾,怕老人有意外,池桂珍总是陪在老人身边。李马氏有心脏病,每次犯病总是喘不上气来,池桂珍给婆婆买来丹参片,以前吃了丹参片就能缓解症状,可最近李马氏吃了药也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下,池桂珍四处打听偏方,听人说喝“面起子”兑水能治心脏病,池桂珍就给婆婆端来面起子水。李马氏不愿意喝,池桂珍就一边和婆婆唠嗑,一边哄婆婆喝下去。不知是偏方起了作用,还是池桂珍的“心理疗法”见了效果,李马氏的心脏似乎真的不疼了。
李阳春去世后,看到池桂珍的身体日渐虚弱,孩子们张罗着送李马氏去敬老院,然后接池桂珍到外地享福。谁知池桂珍刚把孩子们的想法告诉李马氏,老人就哭了,她说,除非池桂珍跟她一起去敬老院,要不她就一个人在家生活。看到婆婆的眼泪,池桂珍的心软了,30多年生活的点滴涌上心头。池桂珍给远在深圳的女儿打电话,告诉女儿,要在家侍奉老人,先不去深圳了。电话那边的女儿哽咽了,她心疼母亲,但她更能理解母亲,多年来,母亲和奶奶的婆媳情已深深地进入彼此的血液,两个人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
96岁的李马氏思维有时都不清楚了,嘴里常常叨念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但她心里永远给池桂珍留着最宝贵的位置,有时池桂珍出去一会儿,李马氏就大声喊:“你快回来呀,别不要我!”老人糊涂时,就管池桂珍叫“妈”,在她的潜意识里,池桂珍是她永远的依靠,娘俩相守多年的家就是她今生永远的港湾。
上图为池桂珍在照顾婆婆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