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冬至到 昼渐长
http://yichun.dbw.cn   2006-12-22 11:15:19

  东北网伊春12月2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崔蕊/文

  今日,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近几天,市民明显感觉到我市气温骤然下降,外出的人们带上了围巾和帽子,羽绒服、棉大衣成了出门的必需品。昨日记者在气象部门了解到,上周我市最低气温为零下30摄氏度,出现在12日,而昨天,我市的气温突然回升,最低气温零下23摄氏度,这突然回升的温度让市民欣喜,严寒的冬日里透着浓浓的暖意。昨日,记者在市气象部门了解到,这次升温是受高空暖空气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今天,我市依然是冬日里温暖的天气,冬至当天,出现这样的好天气,很少见。

  元旦前后天最冷

  根据我市多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我市历年来的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元旦前后,也就是每年冬至过后,天气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由于天气骤冷,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导致气温直线下降。冬至后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冬至后,我市的天气特点是:低温天气多,寒风刺骨,最低气温一般持续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进入三九天最低气温可持续在零下32摄氏度左右,个别时候气温可达到零下34——36摄氏度。今年1月19日,我市最低气温出现过近年来的极值,达到零下38摄氏度。据市气象部门观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19日早晨6时55分,我市气温达到零下38摄氏度,地面温度也接近零下38摄氏度,这是2002年以来我市气温的最低值。据气象资料显示,2001年冬天,我市曾经出现过零下42摄氏度的最低气温,但近两年来,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零下42摄氏度的天气一直没出现过。

  冬季漫长回暖慢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而且还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

  我市处在小兴安岭北部,冬季比较漫长,气温回暖慢,所以还达不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那么快。每年的2月3月,我市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景,直到3月末,大河才苏醒,有解冻的迹象,真正的河开,最起码也要4月份。

  浓雾烟尘常出现

  最近几天清晨和傍晚,市民会发现,外面经常是雾蒙蒙的一片,能见度低。专家介绍,清晨是雾蒙蒙,傍晚则是烟尘。雾的产生是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得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视线时,就形成了雾。

  记者在气象部门了解到,近日我市地面温度一般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降雪相对频繁,上周降雪量为2毫米,地面温度层相对潮湿,所以出现了雾。

  另一个原因是近日白天温度一般相对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

  这几天,我市晴天,风小,而且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空气中,形成雾。所以,这几天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气象学称为“辐射雾”。

  烟尘的产生是因为最近我市受高压控制,风力相对小,加上进入了集中采暖期,空气中的颗粒等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排放出去,形成了烟尘天气。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外出锻炼身体,在运动量增大的前提下,空气中这些有害物质容易进入人体,对健康不利。

  严寒来临防疾病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患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增多。专家介绍,最近很多女士到医院看胃病,天冷一些爱美的女士穿的比较少,胃部就跟着遭了殃。天气冷的时候,胃肠蠕动较快,人体很容易感觉饿,一些节食和穿少的女士就容易胃部着凉而患上胃溃疡。另外,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要注意,由于气温骤降,人体要慢慢适应外部环境。另外最近烟尘和雾天比较多,患有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人能明显感觉到不舒服。

昨日,记者在气象部门了解到,经过短暂的升温天气后,明后两天,气温有所下降,请市民注意保暖。

  上图为隆冬景色。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