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两年写就《路呀!桥》
http://yichun.dbw.cn   2006-12-20 10:13:28

  东北网伊春12月2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吴聿宏刘莹/文

  他叫顾维滨,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26万字写筑路人的书籍——《路呀!桥》。他说,与路结缘并爱上筑路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近些年从事修路工作后真实的生活感受。他希望通过自己写的东西能让更多人了解筑路人,理解他们的艰辛。

  筑路情缘

  顾维滨今年56岁,几年前从市委老干部局退休。他的爱好就是看书写作,他写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在省、市报刊上多次发表。

  早些年他就有写一本关于筑路人书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题材等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没想到,退休以后,机遇来了。国家在“十五”期间,提出对全国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通乡公路的升级改造建设,我市也是计划中的地区,而且需要建设的公路里程相对要比其他地市多,需要改造的路段也相对复杂、困难重重。在道路工程建设中,需要大批筑路人员。已退休的顾维滨是个闲不住的人,2004年,他被市交通局聘为工程监理,代表甲方负责公路质量的监督工作。

  此后,顾维滨随筑路施工队一起风餐露宿在工地上,平日里寂静的乡间小路,自从筑路队来到后,变热闹起来,随处都可听到粗犷、豪放的歌声,随时都可看到一副副憨厚可爱的笑颜。白天,他们在喧闹的工地工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紧张劳碌一天之后,晚上,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山里没有电视,白天干得累了,有的倒床就睡,有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明月发愣,有的为了消磨时光打牌下棋,有的随手点燃一根烟,侃起大山。为了通乡公路早日开通,筑路工们抢工期,忘我地战斗着,没有节假日,更谈不上什么双休日,每天从早到晚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日子清贫并且艰辛……

  在施工现场,身临其境地了解了筑路人的酸甜苦辣,顾维滨深深地感动了。尽管筑路工人表面不那么华美,不那么时尚,但他们为百姓铺筑平安路、致富路,展现了他们的心灵美、行为美,身为筑路人一员的顾维滨为筑路人而感到骄傲,于是就有了写一本有关于筑路人书的念头。

  潜心创作

  可是,小说创作伊始,顾维滨也有一些顾虑,自己都是退休的人了,又不是领导干部,名气又不那么大,还折腾什么?这时他看到了一本书,深受启发,给了他写下去的力量。书中讲述了一位名叫哈伦·桑德斯的美国人,原在肯德基州开设了一家餐馆。1955年,因一条新建高速公路正好要越经餐馆所在地,餐馆只好动迁、拆除,于是这位已经65岁的老人只能暂时在公路边的一辆破旧卡车内栖身,依靠每月105美元的社会保险金过日子。有一天,一个邮差给他送保险金,桑德斯老人想:我怎么能依靠保险金过日子呢?桑德斯老人没从邮差那里接过保险金,而是去了盐湖城,开起了肯德基餐厅。此后,桑德斯老人经过几年的拼搏,让“肯德基”快餐风靡全球。顾维滨说,桑德斯60岁以后还能做些事情,自己比当年的桑德斯年轻,桑德斯能开快餐厅,难道自己就不能写一本书吗?于是,写本书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说干就干。顾维滨借助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笔记,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书籍寻找资料,搜集有关这方面的素材,把身边见到的、听到的多个修路故事进行综合,提取各自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书中的人物与事件有了大致的轮廓。全书主要围绕筑路工作展开,分六个章节。主要内容是京远市交通局在修建通县乡公路期间,上演了一场地方本位主义思想与职能部门之间互不协调的明争暗斗,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势力的惊心动魄的较量……

  当施工队来到乌拉嘎,修建嘉荫县保兴乡——乌拉嘎段通乡公路时,顾维滨边修路边利用业余时间在工棚里开始动笔创作。那时正值酷暑,工棚里蚊蝇乱飞,人在里面汗流如雨。顾维滨仅用7个夜晚的时间完成了第一章的创作。每到闲暇时,工地上的工友纷纷来到顾维滨的宿舍抢先拜读,因为是写筑路人的故事,他们看后爱不释手,盼望顾维滨早些时间将第二章出炉。有了工友们的热心鼓励,顾维滨感到了写书的意义所在。

  很快就开始了下一章的创作。这时候,工程进展到一处艰难路段,作业难度大且又危险。相关领导对施工工作重新进行安排和部署。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带着图纸走上工地,查地形,定方案,一天来回奔波几十公里,晚上又查资料,绘图纸,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夏天天气热,工地上工人们汗水湿透了衣背,模糊了双眼,他们用袖子一擦,接着工作,没有半句怨言。顾维滨耳闻目睹了建设者的风采,深深地被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所感动……顾维滨来了灵感,感觉心中有说不完的话。于是,他起早贪晚,除了正常工作外,其余的时间都用在创作上,有时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虽然辛苦,但他心里非常充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创作,2005年9月16日,顾维滨完成了12万字的初稿,并将该书暂定名为《路呀!桥》。

  受到关注

  《路呀!桥》初稿完成后,顾维滨拿给市交通局局长于宝成看。于局长仔细读完,对顾维滨赞叹道,写得好,这些身处崇山峻岭、荒郊野外的筑路人,整日与土、沙、石为伴,他们顶严寒、冒酷暑,为交通建设做出可贵的牺牲。他们把自己当成铺路石,哪里有路可修,哪里有桥可架,哪里就有筑路工人的身影,他们是最可亲、可敬、可爱的人!于局长还对该书稿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顾维滨将该书再精雕细琢些。

  今年春天,通乡公路修到带岭林业局。“五一”节过后,顾维滨准备在初稿完成后的基础上,对第二稿进行再创作。于局长得知后,非常支持他。为了给顾维滨一个好的创作环境,于局长与乌带工路指挥部取得了联系,请他们帮助顾维滨找个安静的地方,指挥部领导非常支持顾维滨写作,他们在指挥部专门腾出了一间安静舒适的房间,让顾维滨在此潜心创作。同时,顾维滨还得到了带岭秋沙鸭管理局领导的支持。随后,顾维滨开始对初稿进行全方位修改。5个月笔耕不辍,终于在9月18日,这本26万字的第二稿《路呀!桥》全部脱稿完成。全书的26万字全部是手写稿(因为他不会电脑打字),带岭林业局领导知道后,非常支持他,为其联系打印单位,将顾维滨的手稿全部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

  精神享受

  12月中旬,记者采访了顾维滨。在他的写字台上,堆着厚厚的一摞《路啊!桥》的书稿,他正为定稿作最后的校对。

  退休后,顾维滨本该像其他人一样提鸟遛弯、喝茶下棋,过着休闲而又轻松的日子,可他偏偏与筑路结下了缘。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看报纸或电视,最关注的就是道路交通。哪里修的高速公路通车了,哪里修的通乡公路又通车了,他都非常高兴。顾维滨说,写书的目的很简单,用笔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筑路工人的艰辛,和道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好处,希望这本书能为伊春的筑路交通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心愿。

两年间,顾维滨起早贪晚,潜心创作,但是他不觉得辛苦与劳累,感觉越活越年轻了。工作之余,顾维滨把写作看作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为公路而歌使他的退休生活充满了蓬勃的气息。顾维滨不赞成有些人退休后就无所事事,浪费大好时光。他说,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觉得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奋斗、前进,应该做点儿事情,给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要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做到老有所为!

  上图为正在伏案写作的顾维滨。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