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8日电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恩普/文
今年9月16日,我市的信鸽爱好者们在伊哈公路339公里处,举办了2006年首届秋季信鸽振兴王鸽杯伊春300公里大赛。据了解,这次信鸽大赛吸引了我市众多的信鸽爱好者。
在这次比赛中,冠、亚、季军被我市的信鸽爱好者管喜军饲养的鸽子独揽。管喜军原来是光明纸箱厂工人,1998年离职开出租车。他非常喜爱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鸽子,那时饲养的都是些普通鸽子。2005年去上海的时候,他带回了16只混血信鸽。“爱鸽如命”的他每次出车回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看他的鸽子,为它们添食加水。有时,甚至放弃开车挣钱,带着鸽子去放飞。虽然辛苦,却让他感到很快乐。2006年春,当他听说伊春的信鸽爱好者要举办2006年首届秋季信鸽振兴王鸽杯大赛时,非常兴奋,积极准备参赛。为了这次大赛,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每天琢磨如何才能使鸽子从远距离飞还,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鸽子的速度。买鸽刊、逛鸽市、上网搜寻资料……成了他的日常生活。管喜军说:“想培养一羽好信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训练它的耐力和速度要从鸽雏开始。”为了培养鸽子的耐力和让鸽子“迷途知返”,管喜军将幼鸽用汽车带到伊哈公路翠峦林业局的大岭、铁力、庆安等地,从几公里到10多公里、100公里去训练鸽子。为让信鸽能适应各种气候的飞行,不管酷暑严寒、天晴下雨,他都风雨无阻地出门放飞。只有不停地带着鸽子去飞,飞得次数多了,鸽子才会熟悉地形,才会有方位感和比赛意识。
每次出去放飞,当管喜军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鸽子过了时间还没回巢,心就会一阵阵地发紧,为它们担忧。看到放飞的鸽子回来了,他就会格外激动,就像迎接久别的亲人。这次大赛,他为那些初次远离家乡的鸽子捏着一把汗,因为它们是第一次出远门,很怕它们迷失方向。鸽子飞到铁力就进山了,进山对鸽子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山里产生磁场,容易使鸽子产生错觉。这次大赛管喜军带着他精心挑选的10羽鸽子参加比赛,他的足环号“06年08—035777”的雌性鸽子从哈尔滨用了4小时15分钟的时间飞回,夺得冠军,足环号“06年08—035779”(雌性)、足环号“06年08—035775”(雄性)鸽子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信鸽爱好者们早6时40分在哈尔滨放飞鸽子,10时59分鸽子回到伊春,共放飞33羽,回来29羽,回来前后的时间相差不到半个小时。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管喜军的10羽鸽子只飞回7羽,其余3羽从哈尔滨飞回的过程中丢失了,这使他非常难过。
养鸽子是一桩很烦琐的事情,配饲料、管理鸽舍、日常驯放,将管喜军的业余时间占得满满的。每天早早起床,管喜军为鸽子加水、喂食、搞卫生,从不间断。特别是夏天,鸽子一天3次饮水吃食,每个星期要消一次毒。同时,信鸽的选种、配对、饲养、放飞,需要具有遗传学、生理学、气象学等各种知识。像如何选种产下的后代才能有最好的基因,如何保持信鸽的体形以提高速度,天气和地貌在放飞时对信鸽有何影响,对这些管喜军都了如指掌。他说:“我喜欢养鸽,我更喜欢看一群群鸽子在蓝天中飞舞,歌哨由远而近,细细地、清脆地、悠扬地在天空中歌唱。鸽子抖动着白色或银色的双翼,轻盈地穿梭,自由地飞翔,不但会为你的生活增添情趣,更重要的是能陶冶情操,忘掉烦恼。只要你往鸽笼前一站,一天的疲劳全没了。”
管喜军说:“信鸽比赛,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多年,大大小小的协会很多,但在我市才刚刚起步。我们今年举办的幼鸽300公里大赛,得到了信鸽爱好者的响应,完全是自费,按照正规比赛的程序进行。2007年春天,我们还要举办春季成年信鸽比赛,到那时我还要让我的鸽子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在适当的时候参加全国大赛,为我们的城市争光。”
鸽子在蓝天上飞翔,在天空中书写梦想。每次放飞鸽子,管喜军就是在放飞一种希望……
图为管喜军和他的爱鸽。
链接
信鸽是指经专门驯养的用以快速传递书信的鸽子。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古代称信鸽为“飞奴”。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信工具。南宋初,大将曲瑞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所困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是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递信息。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五六月份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羽鸽子参加,赛距约700公里。国外利用鸽子传递信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