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郭盛起/文
2003年秋,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将畜牧业发展列入我市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时间,奶牛养殖热潮席卷我市,到如今已然度过了3个春秋。3年来,各县(市)、区(局)奶牛养殖户勤劳肯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奶牛养殖总数接近3万头,年产鲜奶8万多吨,奶牛业发展如火如荼。奶牛养殖业日益壮大的同时,我们或许已经淡忘,19年前,我市奶牛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优惠政策带动奶牛养殖
有人说,我市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是一个正弦曲线,曾在1987年达到过历史顶峰,7年之后,迅速跌入历史最低点,9年后,再次兴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旨在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据当时在市畜牧局工作的人员介绍,这项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奶牛养殖户实行,其大体含义是,凡奶牛养殖户带着奶牛来我市养殖,便可落上城镇户口。当时的奶牛养殖户多为农村户口或外地户口,该政策的实行,对奶牛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由此,浩浩荡荡的奶牛大军开进了我市,1987年一年间,我市奶牛总数猛增到4000多头,当年外进奶牛3000多头。
当时在南岔林业局有一个规模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而奶源主要由我市的奶牛养殖户提供,乳品企业收奶容易,奶牛养殖户的鲜奶又不愁卖,双方供销有序,奶牛业发展势头良好。可时间一长,诸多不利因素渐渐浮出水面,多方面的制约让奶牛养殖户陷入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先前带动奶牛养殖的龙头企业纷纷倒闭,使原本供销有序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人收奶,饲养成本逐年提高,养牛户“望奶兴叹”。据市畜牧局家畜繁育指导站站长刘雨露回忆:由于当时通讯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在乳品企业相继倒闭之后,由于无人收奶,养殖户只得将奶白白倒掉或者喂猪,年年入不敷出。被逼无奈,养殖户纷纷转产,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范围内只有乌马河林业局剩了几十头奶牛,曾经有奶牛最多的南岔林业局,奶牛存栏几乎为零,辉煌一时的奶牛养殖业步入低谷。
如今分析一下当时奶牛养殖业的饲养成本和产奶量,人们不难发现,就当时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户的主观想法而言,其中存在很多误区。
当时饲养奶牛的主要配种方式是本交(即:公牛与母牛配种),如此一来,无疑提高了饲养成本,因为在养母牛的同时还要饲养公牛,而公牛除了配种之外,别无它用,长期、固定、单一的种源使奶牛种群老化,产奶量有降无升。久而久之,即使没有外界因素影响,其种群也将逐年退化。而早在1983年,市畜牧局就已经开始试搞冻配(指冻精配种,将优质奶牛的精液冷冻,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对母牛实行配种,一方面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还可以提高奶牛品种质量),但没有得到广大奶牛养殖户的认识,推广起来极其困难。
另外,养殖户对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缺乏客观的估计。虽然当时乳品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居民对于乳品的消费支出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将买奶的人多看成居民的需求增加是不正确的。
新举措再兴奶牛养殖
从2001年开始,我国各大乳业集团的年销售额速度增长。这些企业带动了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拉动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奶业产业化链条。2003年秋,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将奶牛养殖摆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经过长期的谋划,市委、市政府拿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指出发展奶牛养殖绝对不可盲目、盲从。铁力林业局率先抓住机遇,先后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陆续引进优质奶牛3000多头。奶牛养的好不好,品种选育是关键,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才能保证这一行业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方面,铁力林业局下了大力气,多方准备,多次考察,最终将引进地定在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4年,铁力市又一次性引进3000头良种奶牛。
说起目前我市的奶牛养殖情况,市畜牧局家畜繁育指导站站长刘雨露介绍说:“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现在领导重视,养殖户有意识,少养、高产的概念渐渐在养殖户心中形成,而对于人工授精,提高奶牛品种质量这一技术,养殖户掌握的也越来越熟练。”
强化饲养机制,免去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铁力林业局率先对奶牛饲养实施了改革。建饲养小区,分户饲养、统一管理,以奶牛抵押,为养殖户提供贷款,免费为养殖户提供饲养厂房……奶牛养殖开展起来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又逐一落实到每一个饲养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繁育站,每个繁育站均配备1至2名繁育员,专门负责种群繁育工作。如果奶牛患病,有专业的兽医为其诊治,诊治后开出药单,管理部门再将药品及时送到饲养小区,严把药品关,兽医无权售药。在饲料储备方面,这个局专门建成了青贮菜窖,自己种植青贮饲料,收割后,以低价格卖给养殖户,确保养殖户的收益。
2004年春季,被喻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在铁力林业局试种成功,并相继攻克产量、收割和越冬等难题,用青贮玉米与苜蓿加上配合料来饲养奶牛,这种新的、科学的饲养模式在铁力林业局推广开来。由于苜蓿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纤维,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奶量和乳质率。如今,铁力林业局苜蓿种植面积为300公顷,年产苜蓿干草2000多吨。大大解决了当地奶牛的饲料供给问题。
据介绍,1987年,我市奶牛每头平均年产鲜奶3至4吨,现在产量平均达到4至5吨,最多的能达到7至8吨。产奶量的大幅提高,是我市奶牛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有力证明。在牛奶的销售方面,铁力林业局与伊利乳业集团签订了长期的牛奶销售合同,新建了4处鲜奶收购站,由林业局负责统一销售牛奶,为奶牛养殖户创造了便利条件。
全力提供技术保障
众所周知,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行业,养殖户需要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青贮的制作,饲料贮备、配制,发情配种、产犊、饲养管理、挤奶等方面获得技术支持,养殖户需要奶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为此,市畜牧局全力为养殖户提供技术保障。
从2000年开始,市畜牧局每年都从省里请来繁育专家来我市办繁育培训班,专家们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讲解冻配技术,使奶牛养殖户获益匪浅;每年由我市畜牧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的畜牧专家团都会不定期地深入到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指导及业务培训,为养殖户彻底解决养殖难题。
上图为铁力市奶牛养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