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秋寒渐浓
//yichun.dbw.cn   2006-11-02 09:41:21

  东北网伊春11月2日电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崔蕊/文

  伴随着瑟瑟的秋风和绵绵的秋雨,片片发黄的树叶纷纷扬扬落到地上。河流表面结着一层薄冰,清晨走出家门,能明显感觉到呼出的白色哈气,这一切预示:林城已经到了深秋时节。

  纬度高秋天早到

  这个时候,南方的许多城市还依旧炎热,可地处小兴安岭北部的伊春已经是秋寒渐浓。我国幅员辽阔,季节的划分在时间上也有所不同,林城的秋天来得比较早,一般在9月初就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的凉爽来自北方冷空气的“贡献”,而北方冷空气势力的积聚和向南方扩散的范围,要经历多次由弱到强的发展和由北向南的入侵过程。伊春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于位置偏北,会最早受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所以秋天来得比较早。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是立秋,它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开始,通常人们在立秋之后还能感觉到伏天的暑气,还有“秋老虎”的余威。气候学划分秋季的标准是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摄氏度以下的初日作为秋季开始,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深秋来到降温快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进入深秋后,气温下降比较快,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15摄氏度左右。记者在市气象台了解到,林城的秋天一般从9月初开始,秋季比较短,和其他季节相比,降水相对较少。

  每年10月初的时候,我市基本上都已经下起了第一场雪,今年10月上旬,暖空气一直占据我市上空,而且气势强大,使冷空气迟迟不敢靠前。直到16日,“郁闷”多天的冷空气终于横冲直入,毫不留情地把暖空气驱逐出境,而且“大发雷霆”,在我市上演了一场雨、雪、冰雹大会战。自从这场冷空气侵入后,我市的气温基本上没有上升,一直在循序下降的状态。

  初秋天冷暖交替

  今年刚进入9月份,就陆续有冷空气侵入我市,给我市带来几次降温。据气象资料显示,我市今年9月份平均气温为12.1摄氏度,比去年低0.7摄氏度。但是,秋季的气温变幻无常,冷暖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常常是冷空气还没退出,暖空气就迫不及待地登场。市民应该还记得今年国庆节期间,在经过9月末的一段低温天气后,暖空气又在我市上空唱起了“主角”。从10月1日到8日,来势凶猛的暖空气仿佛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炎热的夏季,在黄金周里,人们尽情享受着难得的好天气,在秋日的天空中感受夏天的温暖。

  据市气象台资料显示,今年10月上旬,我市平均气温为10.6摄氏度,比去年同期高3.8摄氏度。

  初秋的天气特点是冷暖空气活动比较频繁,进入深秋后,冷空气的势力比较强大,每次冷空气到来,都会带来降温。这时候的暖空气就没有初秋时节那么强大,势力范围小,影响弱。

  霜冻“客串”九月天

  林城的秋天基本算是一个和平的季节,没有像春天一样的狂风,没有像夏天一样的暴雨、没有像冬天一样的大雪纷飞,所以灾害性天气在这个季节很少见。最多也只不过是早来的霜冻让农民朋友十分担心。记者在市气象台了解到,每年霜冻之前,气象部门都会发出预报,提醒农民预防霜冻,或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庄稼早熟。如果没有严重的霜冻来临,很少会影响到收成。

  在我市,秋季初霜冻出现的较早,纬度越高的地区初霜冻出现的越早,山区比平原地区明显偏早。地势越低的地方初霜冻越迟,气象学上把地面最低温度小于等于零度作为秋季初霜冻标准。我市的初霜冻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北部地区像乌伊岭等地出现霜冻比较早,铁力等地区出现霜冻比较晚。

  秋雾有害人体健康

  人们喜欢用秋高气爽来形容秋季,但是秋季又时常下雾。气象专家介绍,秋雾和其他季节的雾有区别,秋雾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人体健康,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不少喜欢早起晨练的市民错误地以为轻雾缭绕的天气里空气比较新鲜,在这种环境里运动对呼吸有好处。恰恰相反,气象专家介绍,秋雾是因为没有较强冷空气吹散,配合降水、连续阴天等天气系统出现的,与冬雾相比,秋雾水汽大,湿度大,严重时会破坏高压输电线路,造成停电。这种有雾天气表明空气不够纯净,对人体没有好处。雾是大量小水粒或冰晶造成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雾气形成需要凝结核,而空气中的尘埃、烟粒等杂质就是构成凝结核的主要成分。雾天由于近地层空气污染较严重,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会使空气质量遭到严重破坏。若在雾天进行剧烈运动是非常不恰当的,污染物吸入人体容易在体内滞留,而锻炼身体特别是剧烈运动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这更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吸雾如同“吸毒”一般。

  多事之秋易发病

  人体对气象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如果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使人不舒适。医学上称为“气象过敏症”,其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血压升高、失眠、多汗、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

  进入深秋之后,我市气温最低达到零下15摄氏度左右,如果有强冷空气侵入,还可以达到更低的气温。因为人体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天气的变化,各项机能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秋愁”现象,这也是对气象变化的过敏。

  远离气象“过敏”,首先生活上要有规律,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以消除抑郁情绪。在情绪低落时,可适当饮些咖啡、绿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从而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境。

  这个季节,天气由热转凉,气温骤变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病发生,因此要加强防寒保暖,积极预防感冒。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气压、气流等外界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差,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深秋气温下降比较快,人体受冷后,胃酸分泌增加,胃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降低,导致胃病复发。因此要防止胃部受凉。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崔蕊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