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1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 乐文 王忠来摄影
近日,一群身负重任的汉子攀上了巍峨的带岭林业局大青山,他们将在这海拔1300多米的山顶上,打出一口深水井,挑战林区人在高山打深水井的极限,让大青山发电站的工作人员早日喝上安全、甘甜的饮用水!这是我市目前唯一一支国营性质的打井队--市水务局打井工程队,从1975年成立至今,他们已经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打出了近400眼深水井,将一股股清澈、安全的饮用水送到了因饮水困难而愁眉不展的村屯、林场百姓家……
清泉告慰边防哨兵
小兴安岭绵延不断的山脉,注定了在这里打井是一项艰苦的挑战。整座伊春城市都处在基岩山区带,地下岩石90%都是坚硬异常的花岗岩,在打井过程中,花岗岩令打井工人苦恼不已。
嘉荫保青山边防哨所,如一双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眼睛,日夜守卫着神圣的绿色。哨所建在海拔300多米的保青山山顶,10多名边防战士的生活用水都要从山下向上运输,水罐车几天才上山一次,一次只能运输3吨水,用水极为艰苦。战士们的洗脸水、洗衣服水都不舍得轻易倒掉,要尽量多用几次;夏季,因为没有灌溉用水,战士们吃菜也只能靠几天一次的给养车供应,生活极不方便。夏天,战士们翘首盼望水罐车,冬天雪后,山高路滑,水罐车经常上不去山。一次,水罐车在山道上行驶时突然翻车,一位年轻的边防战士为了送水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消息传到伊春军分区,悲痛的领导们决定:一定要为哨兵们打出一口深水井,不让悲剧重演!
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市水务局打井工程队。工程队很快在山顶选定了井址,没打几米,就遇到了硬度超过4级的花岗岩,天气稍冷一点,钻头就打不下去了,被迫停工。断断续续打了3年,一口200米深的井终于打成,每昼夜可以出水20多吨,足够战士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战士们眼含热泪,将一桶清澈的井水放在因送水而牺牲的战友遗像前:“咱们再也不用下山运水了!”如今,保青山哨所的战士们在山顶开辟了小菜园,每到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一口井救了一个村屯
市水务局打井工程队的钻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9名钻工都是中高级技师,并且多次到省里参加培训,常年在崇山峻岭中找水源、打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井队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不少外地单位慕名前来请他们去打井,大庆、巴彦等地都留下了他们打出的深水井。
在巴彦县,有一个名叫王家岗的满族屯,屯里100多户居民多年来一直饱受没水喝的困扰,一年四季用水,都得用牛车到几十里地外的其他村屯去拉水,百姓常年为此事上访。当地政府先后请了7支打井队为该村打井,因为村子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地下岩层都是坚硬的花岗岩,打井队打到100多米还没看到一滴水,都灰心认输,认为此地根本无法打出水来。1997年7月,县政府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决定:为该屯重新规划,全屯迁移新址!这个决定让屯里的百姓们难受不已:要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家,背井离乡,是谁也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巴彦县打井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把伊春市水务局打井工程队请到了屯里,期望出现奇迹。
队长张杰带着几名资深的钻工在屯里仔细勘查了几天,选定了井址,开工那天,没有鼓舞人心的鞭炮声,张杰只是对前来看热闹的村民说了一句话:“乡亲们放心,打不出水来,我们不收一分钱,一定要让你们吃上水!”打井工作在村民们热切的注视下一天天深入,20天后,钻头打到了地下100米的花岗岩层,看到还是没有一滴水,不少老百姓都失望地走开了:看来咱们一定得搬家了!可打井队没有灰心,经验老到的几名钻工说,看这里的地质条件,可能要达到130米以下才有出水的希望!3天后,钻头达到了110米下的破碎带,打井队员们眼睛放亮了:这意味着下面就要有水了!果然,1天后,清亮亮的井水喷涌而出,围观的村民们额手称庆,欢呼雀跃……深水井打成了,全屯迁址的计划终止了,一个屯子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村民们激动地把工程队员们称为“贵人”,说啥也不让他们走,杀猪宰羊,用最高的礼仪款待他们,整整庆祝了3天。工程队凭借这口井,在巴彦县成了炙手可热的打井队,一连在巴彦县工作了5年,又打出了30多眼深水井。
昼夜打井建设新农村
今年,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工程队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但是,在打井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地区都存在先建厂、后打井的情况,这种没有统一规划的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最佳的井址被房屋占据了,给打井带来很大难度。但是工程队始终坚持尊重科学的原则——宁可放弃打井,也不能打“瞎井”。
8月初,铁力林业局一经营所建起了养牛场,工程队接受了为养牛场打深水井的任务。养牛场已经选好了井址,要求工程队就地打井。按照以往的工作步骤,钻工们先是用物探找水,通过观察电阻的大小断定地下是否有水,然后是取岩芯,为地下岩石定性,据此推断出打井能出多少水。准备工作完成后,工程队断定,养牛场选定的井址打不出水来,即使侥幸能打出水来,出水量也达不到需求。在与养牛场场长一番据理力争后,工程队在距离原定井址1500米处重新确定了井址,队长张杰还是那句老话:“我选定的地方,打不出来,我一分钱不要!”20天的昼夜施工后,钻头打到了地面80米以下的花岗岩与沉积岩接触带上,这是水质最好的地带,水流以每昼夜200吨的储水量汩汩流出,养牛场场长翘起了大拇指:“我服了你们!”
30多年来,工程队走过了几百个吃水困难的村屯、林场,百姓们那热切的眼神,永远烙在他们的心中。队员们忘不了:美溪区临河村,家家的小压井打出来的水上面都像有一层黏糊糊的油,别说吃水不放心,就连洗衣服都洗不干净;金山屯区的乐园村,地质结构特殊,破土就是花岗岩,打井极其艰难,原来家家都吃河水,后来河水出现了污染,居民费尽力气打了几口小压井,一到冬天就没水……工程队恨不得每人多长出一双手,让所有吃水难的地方都尽快吃上清水。
2005年12月初,铁力林业局的一个养猪大户遭遇了一周之内连死4000头小猪的劫难,经过专家查找原因,是因为养殖场浅水井的水里锰、铁含量过高。铁力局急忙向工程队求救,希望工程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养殖场打出一口合格的深水井来。当时户外已经滴水成冰,每年的这个时候,工程队已经结束了一年的劳累,开始检修设备了。队长张杰当天就带领队员们进驻养殖场进行选址,怕冻坏水管,在井址上方临时搭起了25米长、10米宽、14米高的大棚,架起两个大铁炉子,昼夜烤着表面水,保证水能正常循环。从开工的第一天,队员们就24小时不停工,每个倒班下来的队员,裤子上都是冰,走起路来刷刷作响。经过1个月的日夜施工,阴历小年前一天,一口120米深的深水井终于打成,养殖大户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给新农村、新林区建设多做贡献,多打井,工程队经常是一口井打完了还没有拿到工程款,就奔赴了下一个工程地。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队员们不在乎拖欠工资,甚至还从自己家拿钱,垫付启动资金。高级技师、机长姜继刚是队里最年轻的钻工,原来在伊春区红光农场有一处平房,今年开春,平房动迁,队里正好刚接了一个工程,资金紧张,姜继刚把刚刚到手的2.5万元动迁款全部拿到了队里;队里吴剑文也将1.3万元动迁款悉数拿出,帮助队里渡过难关……深受感动的市水务局领导班子也高度重视这支工程队,多次给予政策倾斜,保证他们的工程顺利进行。
如今,这支奋战在大青山上的队伍,正在呼啸的山风中,再一次展示着山里人的勇敢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