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3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袁道剑 王玉梅
盛夏7月,正值夏耳收获的季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记者深入到嘉荫县“黑木耳专业村”——青山乡建华村采访。
“黑金”富了建华村
由于时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双通工程”,从汤嘉公路下车,至建华村几公里的道路正在紧张地修建水泥道。
步行至村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立即映入眼帘:村子的街道两旁、农民的园子里、村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着摘木耳的村民。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刚刚搭建好的晾木耳的架子,架子上晾晒着大朵肥硕的耳子,放眼望去,黑黝黝一片,着实招人喜爱;再看看忙碌着的村民,笑脸像绽开的鲜花,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建华村黑木耳又喜获丰收,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准能卖上好价钱。今年全村共养殖了270万袋木耳菌,农户最多的种了10万袋,最少的种了1万袋。全村木耳总产量可达8.1万公斤,每公斤要是能卖32元钱,你算算得收入多少钱?200多万元呐!这几年,建华村养殖木耳可是脱贫致富了,不用说别人,就说我吧,去年仅木耳就纯收入7万元。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和手机等现代化工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殷实红火。这不,今年进入采摘木耳旺季后,村里人手不够,还从外村雇了600多人。不但富了本村人,同时也增加了外村农民的收入。”
在一处山坡上,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摘耳子的村民刘文忠。听说记者专门来采访木耳村的,老刘忙站起身来,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得多写写我们书记和村长啊,没有他俩帮助和引领我们养殖黑木耳,我家恐怕到现在也很难脱贫致富啊。”
过去,刘文忠家是有名的贫困户,自从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引领下养殖地摆木耳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仅还清了上万元的外债,今年还盖起了崭新的红瓦大砖房,购买了四轮车、摩托车等。
老刘边摘耳子边兴奋地说:“今年我家第一茬采摘的这些耳子就有100多公斤,如果行情好,能卖2万多元钱呢。我对奔小康充满了信心。”
像刘文忠这样的农户,在建华村里比比皆是。
村民宋春林家过去十分贫困,结婚9年多,靠种地年吃年用,不但没有存下一分钱,还欠下了2万多元债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2003年,他狠下心来,养殖了5万袋黑木耳,当年就翻了身,外债也还上了。去年,他还盖上了大砖房。
特困户刘代杰2000年以前一贫如洗,自从养殖黑木耳以后,每年养殖2万袋,年收入近2万元。现在家里不但盖起了砖房,而且还添置了功能齐全的家用电器,去年还购买了摩托车等……
黑木耳让村里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黑金”,村民们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建华村也成了嘉荫远近闻名的地摆木耳专业村。
头雁领飞建华村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三色经济”的同时,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发展袋栽木耳养殖,仅2005年,全县共养殖袋栽木耳600多万袋,实现产值720万元。
建华村就是践行县委、县政府这一富民思路,从而拔掉了穷根,走向了富裕。
建华村位于小兴安岭北麓,自然条件比较差,有效积温1600度左右,无霜期仅有90天。全村86户,共385人,有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仅有4.16亩。加之耕地均为白浆土,土地贫瘠,农业以种植大豆为主,粮食产量很低,多年来,该村村民依靠土地的微薄收入和采集山特产、打短工维持生活,生活水平较低。2000年以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县73个行政村中排名始终处于后几位。
1998年以前,椴栽木耳一直是建华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习惯满山遍野砍树种植木耳,随着森林资源蕴藏量的急剧减少,以及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了保护有限的林木资源,木椴种植木耳被禁止。但由于部分群众对此认识不够,甚至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滥砍盗伐,多次受到林业执法部门的处罚。
2000年,村里派出代表到牡丹江等地的木耳养殖基地进行了参观考察。回来后,立即组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召开了以研究建华村发展为主要议题的会议。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对参观考察的情况做了通报,使与会人员看到了建华村与其他地方的差距,一致同意把发展袋栽木耳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会后第二天,迅速起草了《建华村发展袋栽木耳的情况效益分析》上报到乡里,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又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研究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靠山吃山的简单思想观念,让群众认识到保护资源,利用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针对部分村民对发展袋栽木耳存在模糊认识,持观望态度的实际,村班子要求全村党员率先发挥示范作用,带头发展袋栽木耳。
2000年,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村主任万喜投资1万元率先养殖了2万袋袋栽木耳。在县农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整个生产周期仅用了6个月,就收获干品黑木耳650余公斤,在当时黑木耳价格处于低谷的情况下(25元/公斤),去除成本,纯收入达6000余元。看到他们种木耳见到了效益,而且在发展袋栽木耳的生产过程中,仅仅利用农闲时间,并没有影响种田。村民们也纷纷效仿起来,使全村发展袋栽木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展现了建华村人致富的曲线。
2003年,全村栽培黑木耳30万袋,纯收入15万元,当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794元;2004年,栽培黑木耳120万袋,纯收入84万元;2005年,全村有96%的农户开始养殖黑木耳,共计270万袋,每袋纯利润0.7元,全村仅黑木耳袋栽地摆全光栽培一项纯收入就达189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比上年又增加了1400元,人均收入一跃实现了5118元,超出了全县人均收入1000多元。目前,建华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电话普及率达到了5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了全村人口的90%以上。
建华村的美好明天
王成海说,过去,由于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村民们各自为战,经常在购买原材料时互相抬价。2003年底,主要原材料锯末子就由每袋的4—5元上涨到11—13元,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菌种不一,技术水平有差距,有的农户成品率仅在70%左右。在销售方面,互相压价,挫伤了村民养殖木耳的积极性。村两委针对这一情况,为保证袋栽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组织成立了袋栽黑木耳协会,现已发展会员43户。协会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学习的形式,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做到了4个统一,即统一菌种、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技术管理。
同时,为了使袋栽木耳产业在建华村发展壮大,他们多次邀请县农委的技术人员前来为农民办班讲课,播放科普光碟。另外,他们还组织村民到县木耳基地以及五营、红星等地参观考察,使村民们熟练掌握了从菌种制作到出耳管理的整个流程,并做到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生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制种成品率提高到了85%,产量由2000年的0.02千克/袋增加到0.035千克/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2005年年初,乡党委、政府聘请县里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地摆木耳技术培训,联系优良菌种,帮助进行贷款和生产资料购买,先后在汤旺河木材小区和仁和木材小区联系购买锯末子100多车。得到这么大的支持,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家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再创收入新高。
采访即将结束时,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和村委会主任万喜向记者透露,明年这个村的黑木耳将发展到300万袋,而且计划建一个小型加工厂,进行食用菌深加工,生产小包装的优质黑木耳。还要上大型烘干机,筹建一座大型黑木耳烘干房;同时发展蘑菇、猴头等食用菌栽培,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今后发展黑木耳产业上,将进一步统一品种和推广实用科学技术,使养殖地摆木耳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迈进,让村民早日把“小康”接回家。
上图为看着手中结满耳子的菌袋,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