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3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张艳波/文
特种部队一向以其精良的武器,特殊的职能和强悍的战斗力被人们罩以神秘的面纱。在我市有一支执行森林灭火任务的特种部队,它鲜为人知的身份随着一次次扑火作战而被人们所了解。
神秘的东西似乎都有种神奇的力量。作为我市首支森林灭火特种部队,武警伊春森林支队特种三大队以其显赫的战功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特种灭火敢问谁与争锋
2006年5月21日16时45分,黑河市嫩江县嘎拉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并于24日晚蔓延到大兴安岭地区呼马县北疆乡,火场多、地形复杂、植被干燥,形势非常严峻。军警民组成的扑火大军在广袤的大兴安岭展开了一场人与火争抢绿色森林资源的生死较量。
5月25日,形势发生逆转。火场东南线上空出现强对流,几段已被成功控制的火线再度复燃并疯狂蔓延,整个火场面积迅速扩大到上千公顷,原始森林又面临着一场浩劫!
水雾喷射器灭火
风助火威,扑火战斗进入异常艰难的阶段。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同时出现,罕见的立体燃烧场,明火未到,热浪已至,近千度高温辐射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把距火线十几米范围内的参天大树快速烤干、引燃;高温所指,灌丛矮木更是顷刻间化为飞灰……先后到达的万余名扑火大军只能望火兴叹。
简易的帐篷里,几名扑火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正在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激烈的讨论中,气氛异常紧张,在全线再次开掘防火隔离带,时间来不及;以火攻火进行点燃,因逆风高达七级以上,地形险恶而无法实施……提案一一被否定。最后,指挥部决定:由灭火特种部队对火头实施强攻,一举歼灭,重新争取整个灭火作战的主动权。
化学灭火
临阵点将,重若千钧。久经火场的官兵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首攻就是首功。
经过周密计划,首攻目标定在林场东南线。浓烟翻腾、烈焰吞吐,林场中心一条3米多高的火线正在大发威风。整个火场已形成极不规则的鸡爪状,火头位于鸡爪尖位置,已突出整条火线近十公里,如不迅速加以遏制,一旦火头两翼扩展与后面火线相连,火场面积将再次成倍地扩大。
没有金刚钻的部队是不敢揽瓷器活的。25日16时22分,两架直升飞机悬停在半空之中,一队身着橘红色全副武装的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特种三大队官兵从200余米高空飞身而下,迅速进入火头前方的指定位置摆兵布阵。“定位:东南43度!”,“距离200米!”1.5米高的灭火炮如红衣将军般直指苍穹;“装填!”,一声令下,40厘米长的灭火弹进入炮膛;红旗下落间,众炮齐发,灭火弹在火头上方开了花,化学药剂在瞬间覆盖近百平方米的火头,刚才还昂首吐蕊的火头立刻黯淡了下来。一鼓作气,灭火炮分队经过三次覆盖后,不得不弯下腰的火头降到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不停地抖动着“身躯”。水泵分队的官兵已从3公里以外的水源地架起长长的输水管线,在大功率水泵的作用下,十几条银白色的水管鼓圆了身体,在官兵身后划出不同的弧线,向火线延伸……注水、衔接、启动,距火线十余米处,高压水流从官兵手中的枪头喷涌而出,仿如银龙出海,水虹直贯火线,火线被同时撕开了几个大口子。借助风力,不远处的火线反戈一击,腾起两米来高,张牙舞爪地向官兵扑来,水泵立即靠拢,集中力量,织成一张水网将火头再次压下。两辆橘红色的531履带式装甲车紧随水泵分队切入火线。隆隆声中,两个巨大移动堡垒摧枯拉朽般碾轧过已无明火的火线边缘,钢铁履带下泥土飞溅,片刻形成一道生土隔离带,哪里还有的半点火影。
谁知,一处火线借着风力猛地突出包围,挣扎着向前蹿出20多米,超出了水泵的射程范围。以为已逃出生天的火线正得意间,两辆531履带式装甲车、一辆赛速NA-140全道路运兵车从侧翼杀出,高速迂回到火线前方,拦住去路,车载高压水泵射出的水线瞬间覆盖火头,不到5分钟,肆虐的火头应声灰飞烟灭……
首战告捷,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消灭了火头及侧翼15公里的火线,如此战绩令兄弟部队咋舌。
火焰喷射器点烧迎面火
攻守之势发生转换之际。特种大队趁着夜色继续转场,向标定的二号火头猛扑。
5月27日,对滨南林场发起总攻。由于此处多为草塘火,风力较大,火焰高达3米左右且道路稀少,是整个嘎拉山火场扑救最为艰难的地段。危急之间,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亮剑出鞘。为开辟空中运兵通道,国家林业局和森林指挥部作战指挥中心命令20分钟内,为远离公路的8火场开设机降点,我市特种三大队受领了任务。利用卫星定位,特种三大队大队长王立峰率领索降中队80人,以10人为一组在指定地域实施索降开辟机降场地。索降组争分夺秒,斧头、油锯、镰刀全成为官兵们的工具,手磨破了、鞋划穿了、衣服撕碎了,他们全然不顾……12分26秒后,8个火场16个机降点开设完毕,大队人马源源而至,为扑火作战的总攻争取了时间。
5月30日,代表市委、市政府到黑河市看望慰问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官兵的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彬,在了解到我市森林支队在黑河火场仅26日至30日5天,就转战火场6处,共扑灭火线120多公里,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对伊春市森林支队给予了高度肯定:“伊春市森林支队这次增援扑火组织得力、灭火手段科学、安全到位,官兵斗志昂扬、后勤保障有力,一线官兵英勇顽强,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最大的火场有伊春市森林支队、最艰苦的地方有伊春市森林支队、最危险的地段有伊春市森林支队。在这种罕见的高温天气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战绩,在伊春防火史上还属首次。”
庆功会上,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王湘恒总队长慷慨陈词“这次扑火作战的关键时刻,数万扑火大军,伊春市森林支队特种三大队官兵,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当属头功……。”
特种使命构建绿色盾牌
以绿色而闻名的林都伊春,曾经的几场森林大火给林区人民留下了沉痛的回忆。如何有效快速地扑灭森林大火,成为几代森林守卫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2006年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伊春市成为国家首批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首批4名林业职工成为林子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造林千日功,火烧当日穷”,有了林子,防火工作成了“林主”们的头等大事,林权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任重而道远。
现状必须改变。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早在去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支队党委会上,8名常委一致通过,组建灭火特种部队。今年2月,我市首支森林灭火特种部队---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特种三大队成立。
组建一支部队,就像铸一把好剑那样少不了选坯、煅造、加钢、淬火的严格过程。在精中取精、强中选强的原则下,人员的挑选异常严格。以至于哪个中队要是有人被特种三大队选上,全中队的兵都觉得脸上有光。在羡慕的目光中,初步敲定的人员几乎集中了全支队军事技术方面的高手,可以说各路人才汇聚,精英云集。翻开这些官兵的档案,就像打开了一本厚厚的荣誉册:
广立峰:特种大队副大队长,从军14年参加并指挥灭火作战200多次,被评为优秀扑火指挥员,多次立功受奖。
殷红星:特种装甲车驾驶员,三级士官,四次担任总队驾驶员教练,年龄不大,桃李却遍布总队,曾荣立三等功3次,被战友们称为“火场战神”……
全封闭式的训练开始了,头一项体能强化训练就给队员来了一个下马威。
5公里负重越野,俯卧撑、仰卧起坐、灭火战术、障碍跨越……5%的淘汰率让每个人不敢怠慢。大队长王立峰以其良好的军事素质有幸成为特种大队的一员。开训头两周他就穿坏了4双袜子、3双作训鞋,扭伤的左手腕肿得比胳膊还粗。像这种事情每名特种大队官兵几乎都有相似的经历,习以为常后也就见怪不怪了。一个月的时间让这些在原单位业务嗷嗷叫的兵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感觉。
“体能是底子,技能才是本事!”后勤处副处长出身的大队长王立峰对待训练和要求近乎苛刻。
特种大队装备足以让每一个当过森林兵的人流口水,531履带式装甲车、赛速NA-140履带式全道路运输车、高压森林灭火水泵、特种消防车、客车型运兵车……统统都是目前森林防火机械中最先进的特种灭火装备。其中60%是美国、澳大利亚进口,40%是国内最新、最尖端的灭火设备。
面对连见都没有见过的全新武器装备,官兵们合力攻关,跑厂家、找专家、作实验、搞数据、编教案,特种三大队小会议室的灯光几乎每夜亮到天明……一个月时间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训练方案,并一次送审通过,投入实训。三个月后特种大队初步形成战斗力。
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政委郑火星介绍:近几年来,市造林面积正在增加,森林火灾损失正在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55个百分点,森林草原得到了大面积的恢复,森林灭火特种部队无疑是这架生态天平上的一只重重的砝码。
特种精神打造光荣劲旅
在荣誉扎堆的特种大队里,官兵们有一种精神,武警伊春市森林支队黄家运支队长这样解释:“经过不断的磨练和扑火作战的洗礼,特种大队的官兵具备了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敢打必胜的顽强战斗精神,这种特殊的精神已根植在官兵之中,成为特种大队不朽的队魂!”
森林灭火炮是首次装备部队,也是操作使用难度较大的一个科目。到了训练强度最大的阶段。炊事班特意准备的加餐没人吃,卫生所里的眼药水倒是被官兵们一扫而光。原来这些用惯了灭火机的官兵怎么也掌握不好瞄准的动作要领,炮弹经常落不到指定区域内,这可急坏了炮兵的瞄准手,经常看到他们手拿着瞄准镜白天对灭火炮练,晚上躺在床边练,每天琢磨怎样才能打得更准确一点。结果由于长时间的瞄准,很多人的眼睛都布满了红红的血丝,闹起了眼病。
成功没有窍门,苦练出真功。阶段考核中,这摸到手里还不到一个月的灭火炮打出了命中率95%的好成绩。
黑河市嫩江县嘎拉山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让特种大队在实战中初显了威力。对于特种大队迈出的这可喜的一步,国家林业局防火专家这样评价:灭火特种大队实现了在扑火作战模式上由单一常规灭火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型灭火转变,实现了由单纯人力风力向水灭火、化学灭火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的地面运输向空投、特种运输并举转变,在灭火作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装甲车火线灭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