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刘岩 张增玲/文
福建省福州郊区农民高永华今年62岁,9年来,他坚持骑自行车走遍了全国。他不是一个单纯的骑车旅行者,他是要做一件意义非比寻常的事--参与并宣传无偿献血,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的“献血大王”。7月26日,他带着58张献血证来到伊春,向市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7月26日,在市中心区新兴中大街路旁,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哈尔滨市骑车赶到伊春的高永华。老人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肤,花白的胡子,声若洪钟,精神矍铄,头戴遮阳帽,脚穿绿色胶鞋,骑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车上捆满了生活用品。如果不是车后随风飘扬写有“人道弘播五洲,举债踏遍河山”的红旗,他和千万个进城务工的老农没什么两样。高永华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坐骑”——一辆前面插着红十字会会旗、后座有小行李箱的自行车。车上的“行头”一应俱全,有修车的工具、宣传照片和画册、四季的衣服等。由于正赶上雨季,老人还自备了雨衣。
50岁那年,因为城市扩容,他家的土地被征用,高永华成了靠收房租就可过上富裕生活的“休闲农民”。但离开了土地,高永华怎么也无法适应,一定要做点儿什么事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永华看到一篇题为《热血挽救生命》的文章,他眼前一亮,“对啊,我没有文化,没有别的本事,可我有健康的血液啊!”
时年5月,高永华来到福州市血液中心,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自此再未间断。一开始,高永华只是想献血救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献血两年下来,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大为改善。老伴见他身体没受影响反而更好了,也就不再说什么。高永华更是现身说法,逢人便讲献血的好处。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高永华产生了用宣传无偿献血庆祝香港回归的想法,在福州红十字会的支持下,他拉开了“千里单骑无偿献血迎接香港回归”活动的序幕。因为怕路途遥远,骑车途中遇到意外,高永华在出发前便想到了身后事,主动与当地红十字会签署了“眼角膜等器官捐赠协议”,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来挽救更多人。
一路宣传一路献血,从福州经厦门、深圳,到香港,一路上,高永华走街串巷,手持喇叭大声宣传。由于他是农民,特别有亲和力,很多看热闹的人、犹豫不决的人在他的感召下,都走上了采血车。高永华深受鼓舞,觉得应该把这件好事坚持下去,单骑“千里行”就延伸成了“万里行”。
随着季节变化,他冬天骑车到南方,夏天骑车到北方。一路上的艰辛是常人很难想象的。高永华先后骑坏了8辆自行车,更换了100多个车胎,磨破了几十双胶鞋。这9年里,他曾先后23次离开家,最长的旅途用时长达近1年。
虽然一路上小心谨慎,但他仍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02年8月,在赴西藏的路上,2460公里的川藏线有800多公里发生塌方和泥石流,还要穿越14座高山。在出发前,别人善意地提醒他,前两个月有两部中巴车遇到了雪崩,3人死在途中。高永华知道川藏线是一条危险重重的公路,他还要遇到高原缺氧等的威胁,但一想到未完的事业,他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人出发了。也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他几陷绝境,但都奇迹般地转危为安。
2005年10月,高永华来到新疆吐鲁番,在他要经过的600多公里公路中,其中有数百公里是无人区,断水或断粮都可能让他陷入绝境。途中,他的车突然坏了,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他自己修好车涉险通过。经过三天四夜的骑行,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穿越了这段“死亡之路”。
骑行的路上最难熬的是寂寞,高永华排遣的方式就是放声歌唱。一路上,他向群众宣传无偿献血,同时自己不断地献血,目前他已拥有各地献血证58本。高永华出了名,2004年10月,他被授予“中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堪称“全国无偿献血第一人”。老高成了名人,面对如潮的赞誉,他说:“我不是什么献血冠军、献血大王,我真正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2004年11月8日,高永华被白岩松请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当白岩松好奇地问高永华为什么会萌发走遍中国宣传献血的想法时,高永华用质朴的语言作了回答:“我就觉得一个人健康不重要,一个人做好事也太渺小,我们需要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自尊自强,所以我就想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千里单骑宣传无偿献血,让老百姓知道献血还能救别人,还能健康自己这个简单的道理,这就是我的初衷,就觉得应该把这件好事坚持下来。 ”
因为7月21日刚刚在哈尔滨献过血,在伊春高永华没实现他的献血愿望。经过两天的停留后,高永华再次踏上了他的旅程。从三亚的天涯海角到东北的漠河,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港澳台到云贵川,都留下了他的血液。9年来,他的行程超过6万公里,而他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献血纪录。他的奉献精神不仅打动了千百万福建百姓的心,成为感动福建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也撼动了世人,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