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26日电(记者 刘岩 张增玲)22日,河海大学教授舒大兴博士一行4人来到伊春市,进行国家级山洪灾害防御试点项目野外监测预警设备的安装和测试,标志着我市国家级山洪灾害防御试点项目正式启动。
我市地处山区,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属山洪灾害多发地带,经过积极对上争取,2005年11月,国家防总将我市确定为全国12个山洪灾害防御试点项目区之一。据市水务局副局长、市防汛办主任、试点项目负责人李晓鑫介绍:伊春市山洪灾害防御试点项目区位于伊春市友好区双子河、友好河流域,双子河流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友好河流域面积94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雨量遥测、水位遥测、远程报警、转移指挥、零散户的人工雨量观测、桥测测流、指挥中心建设、中继站建设、系统中心6项软件开发、地形测量、基础设施建设、避雷系统安装、转移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等。
据舒大兴博士介绍:河海大学负责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两部分,软件开发项目河海大学已开始组织研发。硬件系统建设包括设在友好区各山洪易发地点的21个监测预警点和2个指挥中心,分别设在友好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21个监测预警点与指挥部的系统连接,可以实现雨量的监测预警和指挥传达。形象地说,当汛期降雨时,通过无线电波,指挥中心就能接收到友好区各监测预警点的降雨量,根据设定的临界雨量,及时启动预警系统,指挥部可随时下达部署命令,而设在各监测预警点的语音报警系统可同步将指挥部的部署命令播放给每一位林场所(居民点)居民,使居民群众按照事先制定的山洪灾害防御转移方案,尽快实现危险状态的紧急疏散、转移等指挥措施。一旦达到暴雨或大暴雨程度,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将自动开始工作,将危急情况自动通过语音报警系统播放出去。实现提前预警、提前疏散、提前安全转移,达到山洪灾害防御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