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21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刘岩张增玲/文
在建军节到来前夕,记者在翠峦区见到了今年62岁的退休老干部付栋。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付大爷把他珍藏近半个世纪的一本战地日记拿出来,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友谊关外难忘的援越抗美战斗经历。
光荣入伍
1945年12月,付栋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付各庄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家中的生活异常艰苦。
1960年,哥哥们来到翠峦林业局,付栋便告别奶奶、叔叔,也跟着来到翠峦林业局,哥嫂供他上学。1964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商业职业学校,但因生活困难,他不忍心再拖累哥哥,便放弃了求学深造的机会,参加工作当了青年。
1964年12月,付栋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当了一名步兵战士。每天完成投弹、刺杀等正规训练后,还要参加生产、营建等后勤任务。年仅19岁的付栋是个很勤快的小伙子,有文化、善书写,很快被调任为通信员。在军队这个大熔炉中,付栋像一株小树茁壮成长起来。1966年7月1日,付栋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付栋每天除训练课程外,还要进行国际时事政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知道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已经开始。就在这时,沈阳军区高炮部队扩编,付栋率先向部队提交了参加高炮部队的申请,并很快被批准。他与10余名政治过硬的战士调到高炮部队,被分到侦察班。
刚到高炮部队,战士们立刻投身到紧张的军事技术训练中。付栋每天进行刻苦训练,很快就能通过望远镜、指挥镜识别敌我飞机,飞机在天空出现后,他立即就能分清判断各种机型、机翼、速度等,利用测远机测出飞机高度和速度,为指挥所提供作战的目标、依据。
友谊关内备战忙
1965年8月30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高炮部队坚决做到不打则已,打就力争给敌人以有力地打击,一定要以胜利的战斗,展示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英雄气慨,体现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威力。1965年至1969年3月,中国高炮部队前后分5批入越援战,连同配属援越工程兵支队的高炮部队共有16个师,辖63个建制团和各野战军独立高炮营、高机连,以及战场保障分队,总计15万人。
1966年11月,付栋所在的高炮部队集结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待命。援越抗美在广西边境一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高炮部队是以“中国后勤部队”名义秘密入越的。尽管在国际上这是公开的秘密,但中、美、越三方考虑各自的利益和政治需要,谁都不愿公开宣布。
为了更好地进入越南境内战斗,战士们首先要学习简单的越语,如“你好”、“交枪不杀”等。同时接受国际、爱国主义教育。在集结待命近1个月后,已经适应了南方湿热气候的部队挥师南下。
付栋的战地日记,记载着自1967年元月进入越南期间的每一次不平凡的经历和心理历程。翻开这本日记,记者看到因时间流逝,日记的纸张已经发黄,有的地方呈现出鲜血染过的暗红色,钢笔字有的已模糊不清,其中的两篇日记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特摘录如下:
1967年元月21日“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天指导员动员了援越抗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仿佛飞向了英雄的越南,与战友并肩战斗。我向党表示,我一定更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活学活用,以英雄为榜样,走英雄成长的道路,创英雄的足迹,写英雄的日记。”
元月23日“我们今天就要奔赴越南前线了,我们每个人都斗志昂扬,带着党和人民的希望踏上了前进的汽车,奔上了战斗历程,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浴血战斗
友谊关,是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塞之一。关楼城墙左连左辅山,右接金鸡山,峰峦峡谷,巍峨壮观。越过友谊关,就进入了越南境内。
按要求,付栋等战士在出国时从上至下一律换成越南人民军服装,每人夏秋服各两套,一双褐色塑料凉鞋,解放帽换成越军盔式凉帽,车辆一律挂上越军牌照。所不同的是不佩戴越军军衔,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
付栋所在高炮部队直接乘车开赴到越南北太省太原市,保卫该市被誉为东南亚明珠的著名钢铁厂和一些重要的桥梁、建筑、公路等。太原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自治区首府、北太省省会所在地,又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这里的太原钢铁联合企业--太原钢铁厂、高岸发电厂、选矿厂、煤矿以及造纸厂等,是我国1959年至1961年帮助兴建的。
进入太原市区,映入战士们眼帘的到处都是遭敌机轰炸后的凄凉景象。大片建筑物残破不堪。钢铁厂三座高炉依然矗立在那里,部分车间受到轻微破坏,据说,这是美国有意留下的一张威胁轰炸的“王牌”,而付栋所在高炮部队的任务就是保卫这张“王牌”不被侵犯和轰炸。
美军凭借高空优势,经常发起狂轰滥炸,我军高炮部队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给敌军以致命还击。进入太原市的高炮部队3个建制团,及配属的高炮某团,四个高炮营和空军某部探照灯营全部部署就绪,在越南太原地区构成多层、强大的防空火力网。
2月3日,师指挥所通报: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可能攻击太原地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很快,敌机鱼贯俯冲式攻击目标。付栋与战友们一起在3000-2500米距离上几乎同时开火,射弹密集、准确,第一架敌机中弹起火。与此同时,敌机又同时投下10多枚重磅炸弹,刹那间,夹杂着红褐色、黑色的硝烟腾空而起。战斗仅用了几分钟,我军将敌机打得落花流水。
1967年8月10日,是付栋在越南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敌机疯狂地多批次、多架次、多方向、多目标地向付栋部队守卫的阵地发起猛攻。战士们按照指挥所的命令,冲入阵地,向敌机展开坚决的反击。锋烟四起,弹片飞溅,付栋只感觉到头部和右肩部猛然剧烈地疼痛起来,鲜血流了下来,来不及包扎,付栋坚持着,鲜血将他衣兜内的日记本染红了。直到昏倒在阵地内,被战友发现送到了阵地卫生所,简单处理伤口后,付栋被送到了后方的凭祥762战地医院救治。
付栋在医院住院治疗了近一个月,他所在的部队接到换防命令后,付栋便跟随部队撤回国内,并被鉴定为8级伤残军人。在此次援越抗美战斗中,付栋所在的部队在对空作战中,共有近百名战士光荣牺牲,他们一共击落了敌军上百架飞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因为作战英勇顽强,表现突出,付栋先后于1967年6月和8月分别荣立三等功和二等功,并接受越南总理范文同亲自颁发的奖状和纪念章。1968年3月7日,在中央军委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兵种2院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付栋作为沈阳军区炮兵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革命传统育后人
1969年3月,从部队退伍的付栋分配到翠峦地方武装部任助理员,负责民兵训练,多次被评为优秀民兵干部。后调任翠峦区工会任组织委员。1980年8月,任翠峦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1999年,他从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付栋心系着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让青少年不忘革命传统,他义务担当起革命传统报告员、校外辅导员,不定期地到翠峦区中小学校做报告,将自己的战斗经历和革命先烈的事迹讲述给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