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6月28日电 新青区委、区政府把大力发展“黑木耳经济”作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攻方向,在年初的区委和全区人代会上,新青区就明确提出,要继续发展以培植地摆木耳为主的林冠下经济,使全区袋植木耳继续保持5000万袋以上的规模,强化食用菌技术综合服务站功能,畅通销售渠道,确保木耳种植户收益水平稳步提高。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木耳种植户,今年区委、区政府建成了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的黑木耳栽培场所,安装了动力线,提供了电能,无偿为木耳种植户提供场所,同时积极对上争取,大上微喷设施,用于木耳种植户和部分林场所使用。今年春节过后,该区木耳协会为调动和鼓励种植户的积极性,专门对种植木耳的单产大户、技术人员和推广木耳种植作出贡献的相关人员给予了表彰和奖励。与此同时,还从市林科院、哈尔滨微生物研究所聘请专家为种植户从拌料、装袋、灭菌直至摆放和采摘的全过程进行培训,深入到种植户家现场解答问题。为扩大规模,方便广大种植户,在全区8个社区、14个林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立了木耳生产工序展示板,内容从生产工序、生产技术的要点、成本效益的分析等向种植户做全方位的介绍。在销售环节上,成立了食用菌销售公司,由公司按等级统一定价销售,提高了售价,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在去年木耳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该公司充分发挥作用,由区相关领导带队分赴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市寻找销售市场,增加销售渠道,使全区木耳销售一空。
“黑木耳经济”搞好了基层,致富了百姓,记者在基层看到了红红火火的百姓忙致富的情景。
“红砖碧瓦住新房,科技提产干劲足,木耳致富奔小康,亏得政府来帮忙”这是新青林业局汤林林场下岗职工李建新向记者所发出的肺腹之言。他告诉记者,1997年下岗之后,生活没有了出路,经过与妻子商量,决定种植木耳,并东挪西借凑了1.5万元,种植木耳2万袋,找来了相关的书籍,仔细研究学习种植技术,精心的呵护,辛勤的劳动,当年获利1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更加坚定了要大力发展种植木耳业的信心。几年来,林场的领导无论从场地、从原料、从技术等的帮助下,他的“黑经济” 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李建新在汤林林场种植木耳出了名,及至在全区也小有名气,由1997年的2万袋发展到今年了60万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市场价,经过更新技术,提高单产,每袋可净利近1元,今年到销售季节,那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新青林业局松林林场有居民234户,种植木耳户数达到97%,去年仅此项总产值600万元,该场发展种植木耳业较晚,广大职工认为风险大,场领导为了把木耳种植业做大做强,边发动,边带头,经过细致的工作,带出去学习他人经验,听他人的介绍,看他人的效益,一部分人动心了,场长肖德刚趁热打铁,无偿为广大职工提供闲置厂房、原料,同时聘请专家为种植户请解技术,组织人员外出考察。现如今,场职工家家都在忙碌着种植木耳,发展林下经济。据了解,自2003年该场由种植30万袋木耳到现在已种植木耳500万袋。
几年来,新青区委、区政府通过融资、原材料提供、场地使用三项扶持政策,采取大户带龙头、龙头先行、配套服务、梯次跟进四项措施,使黑木耳种植为主的职工自营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从2003年全区黑木耳种植477万袋直到2005年黑木耳种植的5600万袋,成为全市三大木耳产地之一,并建立了14个木耳实验基地,引资兴建了两个液态菌厂,提高了木耳生产的科技含量。去年全区袋植木耳实现产值5880万元,为全区人均增收7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