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5月1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袁道剑王玉梅
日夜奔腾的黑龙江作为中俄两国的界江,以它的博大、无私养育了沿江两岸两个国度的人民,也见证了两国人民真挚的友谊。
在每年的捕鱼期内,两岸的渔民驾驶着各自的渔船往来于江面上,他们互相打着招呼,相处得非常自然和谐。
其实,很早以前,中俄两国的人民就互有往来,关系密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躲避战乱,有一批俄罗斯人偷偷地渡江来到对岸的中国,并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繁衍生存了下来。如今,他们已成为了真正的中国公民,过着和中国公民一样平等自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活在嘉荫县常胜乡桦树林子村的俄罗斯后裔。据了解,这个村共有人口464人,其中有俄罗斯血统的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走近俄罗斯后代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嘉荫县西北部的常胜乡桦树林子村。一进村,一排排红砖亮瓦的住房便映入眼帘,几乎每户村民家的院里都停放着一台到两台农用机械,有的村民家还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村民们大多在院子里检修着农机具,为春耕做着准备。不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走过,他们中有的非常像外国人,带路的包村干部小马对我们说:“瞧,这就是俄罗斯后代。”
在桦树林子村村委会主任付长友家,村书记侯兆启早就等在了那里。侯书记说:“桦树林子村的俄罗斯后代可以说是全县最多的了,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80年,且与当地人结婚生子,现在的俄罗斯后代基本上都是混血儿。这家的男主人付主任就是。”
正说着,到村民家指导备春耕工作的付主任从外面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细一看,村委会主任付长友确实长得非常像俄罗斯人,高高的鼻梁,深凹的眼眶,灰蓝色的眼睛……见到我们惊奇的神情,付主任爽朗地笑着说:“我的头发是后染成黑色的,要不,和我的胡子一个颜色,就更像了。”
付主任说,早些年到外地去走亲戚,走在街上,人们都惊奇地围过来,有时会一直跟着走很远,边走边问他:“你从哪来啊,是苏联还是中国啊?”
侯兆启书记接过付主任的话头说,因为与俄罗斯人长得非常像,还闹出过不少笑话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岸的苏联采伐工人采下的木材大多采用顺江漂运的方式运到下游。有时桦树林子村的村民就到江里趁机打捞一些过了界的木材,留着自己用。一次,几名村民在打捞时,遇到了苏联的水警。水警不让别的村民去捞木材,却对俄罗斯后代非常宽松,用手指着比较粗大的木材,比画着让他们拿粗一点儿的。事后,村民们分析,大概是苏联水警认为这些人是本国人,才这么做的。
据付主任介绍,因为当初从俄罗斯偷渡过来的大多为女性,所以,这里居住的俄罗斯后代大多随了父亲的中国姓,其中以付、丛、任等几大姓氏为多。
在桦树林子村,人们习惯地把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偷渡过来的俄罗斯人称为第一代,以后他们的子孙依次为第二代、第三代……现在,这个村子里年龄最大的俄罗斯后代是73岁的原桦树林子村老村长丛广信,按村里人的排辈法,他属于第二代。第一代的俄罗斯人都已不在了。最小的俄罗斯后代是只有20个月大的、付主任的小外孙——穆月,他是第五代。
年纪最大的俄罗斯后代
丛广信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俄罗斯后代,他和老伴李玉芳都是有着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丛广信眼中满是深情。
丛广信的母亲是俄罗斯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只有20岁的母亲随着伙伴一起偷偷渡江来到中国,在常胜乡的常家村落下了脚,并与当地的农民组成了家庭。在丛广信的记忆中,母亲高高的个子,皮肤白皙,金黄的头发,非常漂亮。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和汉语。母亲爱穿裙子,无论春夏秋冬,她都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布裙子。
丛广信的母亲与李玉芳的母亲是一同从当时的苏联来中国的,在异国的土地上,她们互相帮助,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李玉芳说,小时候,自己的母亲和丛广信的母亲交谈的时候都是用俄语,她当时只是觉得两人说话的时候很有趣,但自己却一句也听不懂,母亲也从来不教她说俄语。后来,母亲把她许配给了丛广信。
如今,老两口已相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共同养育了8个儿女,现在,儿女们已相继成家立业,并各自生儿育女。每逢年节,一家子大大小小32口人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当记者问起在俄罗斯还有没有亲属时,丛广信说,有是有,但都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亲属们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前几年母亲去世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一再说,也不知你舅舅怎么样了,不知道能不能联系到他们。丛广信伤感地说,母亲是带着对亲人的思念走的。
会接生的依莲柯
采访中,一位叫刘长凤的大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自己与俄罗斯朋友依莲柯的故事。
依莲柯是桦树林子村村委会主任付长友的奶奶,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苏联偷渡来到中国的。说起依莲柯,今年69岁的刘大娘不禁流露出思念之情。
刘大娘共有5个儿女,大女儿今年50岁,小儿子也已经34岁了。她说,自己的5个儿女都是依莲柯给接生到这个世界的。
刘大娘说,那时候,村里没有卫生院,女人们生孩子都是请村子里的接生婆来帮忙。自从依莲柯来了之后,村里就多了一个洋接生婆。谁家女人生孩子,只要找到她,她马上就会来到产妇身边,细心地帮助她们接生。
依莲柯性格温柔,待人亲切。她有高雅的气质,姣好的面容,一笑起来,眼睛里漾出来的亲切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遇到产妇待产时间长时,她都耐心地坐在产妇身旁,给她们讲故事,分散她们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带给她们的烦躁。刘大娘的大女儿出生时,由于待产时间长,疼痛把她折磨得一点精神都没有了,依莲柯坐在她的身边,用毛巾细心地为她拭去额头上渗出的汗水,并给她讲自己家乡的小故事,还为她哼唱家乡的歌曲,慢慢地,她暂时忘记了疼痛。就这样,依莲柯一直衣不解带地陪了她两天一夜,直到孩子安全降生,依莲柯又嘱咐了她一些护理孩子的常识,才放心地离去。
依莲柯的接生技术很好,无论是顺产还是难产,她都能应付自如。产妇什么时候生产,她只要用手一摸,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慢慢地,村里的人都十分信任她,女人们更是把她当做了自己的亲姐妹,有什么话都愿意和她说。
时间长了,依莲柯也向她们说起自己的家乡,讲自己在苏联时的生活。有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高兴了,依莲柯还会用俄语唱上一段苏联歌曲,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异国的优美曲韵。夏天,村里的姐妹们相约着到江边去洗衣服,依莲柯就会向着对面家乡的方向望啊望啊,常常忘记了搓洗手中的衣服。每到这时,大家就说:“依莲柯又想家了。”
依莲柯十分聪明,不但会接生,还能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20多名从哈尔滨来的俄语系的大学生,听说桦树林子村居住着许多俄罗斯人,专门坐车来到这里,向他们学习俄语交际。依莲柯作为一名真正的俄罗斯人,非常热情地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大家在一起时,你一句我一句,谈得十分开心,遇到难解释的,依莲柯就用汉语告诉学生们其中的意思。说到兴头上,大家还一起唱起了苏联歌曲,跳起苏联的舞蹈。学生们都说:“这一趟没白来,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如今,依莲柯已经不在好多年了,但每当提起她,上了岁数的人对她还是赞不绝口。
上图为当时俄罗斯后代初到桦树林子村时建的子墙住房;
沿袭下来的俄罗斯饮食风俗
俗话说,入乡随俗。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当初由第一代俄罗斯人带来的一些风俗已经慢慢有了变化。例如,过去俄罗斯妇女们都爱穿裙子,把头发用花布包起来,现在在村里根本看不到这种装束了。虽然着装改变了,但一些饮食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据今年51岁的第三代俄罗斯后代任玉锁说,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民族饮食上有喜酸的爱好,吃什么都喜欢酸的,但你们却不知道他们对盐也情有独钟。别人吃柿子都蘸白糖,他们就愿意蘸精盐吃。把柿子切成很薄的小片,然后把精盐均匀地撒在上面拌着吃。或者把精盐盛放在碟子里,用切好的柿子片蘸着吃,味道非常鲜美。就连吃苞米时,也要在上面撒上精盐再吃。
另外,在制作酸黄瓜的时候,他们也有着跟当地人不同的方法。在腌渍过程中,放盐的同时,还放入茴香和柞树叶,茴香是提味的,而柞树叶则是防止长毛的。还有,喝生牛奶,吃自己制作的大列巴面包。这些,都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非常适合他们的口味。
桦树林子村的由来
桦树林子村坐落在一个大山坳里,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是平坦的田地,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说它是自然形成,是因为当初嘉荫县地广人稀,常胜乡的人口多半集中在常家村附近。就连当初第一代俄罗斯人偷渡到中国,也是在常家村居住。
1961年,常家村连着发了两场大水,村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改变生活,当年秋天,付长友的大爷就领着一些俄罗斯后代,大约有五六十人迁移到了现在的桦树林子村。那时,这里没有常住人口,只有为数不多的常家村的村民在这里种了点地,秋收过后,便回去了。所以,那里的大部分土地都未被开垦。
刚踏上这片土地时,大家发现这里有一大片长得高大挺拔的白桦树林,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大家被这景色迷住了,都说这片桦树林太美了,就叫桦树林子吧。
初来乍到的俄罗斯人及其后代,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从春到秋,他们在汗水中收获着自己的希望。
在生活上,他们互相帮助,谁家有什么困难,都能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们还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在这里盖起了子墙房。就是打好地基后,在地面部分垒一层木,抹一层黄泥,这样层层叠加上去,最后再起一个木制房顶,上面铺上草,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既经济又暖和。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俄罗斯的后代们在这里扎下了根。
后来,陆续又有当地人从附近的常家村等地迁过来,就有了现在的桦树林子村。
安居乐业生活富庶
据常胜乡党委书记陈岩介绍,桦树林子村的人均纯收入为4500元,是全县响当当的富裕村。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087亩,在村党支部书记侯兆启、村委会主任付长友的带领下,他们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双高”大豆种植、绒山羊养殖、民有林和北药种植产业。2005年,全村种植“双高”大豆5000亩,绒山羊存栏达到4700多只,发展民有林1200亩。
村里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100%,居民住房砖瓦率88%。很多村民家还购买了电脑,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有的村民更是实现了网上销售产品的梦想。
现在的桦树林子村,用村支部书记侯兆启的话说,就是家家安居乐业,户户争奔小康。
作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后代,更是在全村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村里有个叫毕永利的村民,每年种植大豆的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不但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周围的不少人也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在采访中,很多俄罗斯的后代都纷纷表示,今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作为俄罗斯后代,他们非常高兴两国在经济贸易上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毕竟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两国的血。
上图为俄罗斯第四代小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