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南极归来护林海
//yichun.dbw.cn   2006-05-10 11:01:17

  东北网伊春5月1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刘岩 张增玲 文 张恩普 摄影

  在今年春防期间,到林都伊春执行航空护林任务的飞行人员中,有一位年轻的机长,他叫杨华。虽然年仅31岁,却有一段光荣的南极之旅经历,2005年冬,杨华作为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深入南极大陆探险131天,出色地完成了科考队交给的各项任务。

  4月28日,记者来到伊春航空护林站见到了杨华。他身材匀称、健壮,一口山东口音,思维敏捷、非常健谈,说起让他终生难忘的南极之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杨华是山东省泰安市人。1995年,正在读高中的杨华接到报考空军飞行员的通知,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通过层层严格的筛选,杨华从数万名考试者中脱颖而出,被空军保定飞行学院录取。那一夜,是杨华第一个不眠之夜,这个从小就向往蓝天的孩子终于要实现他的理想了。

  在学院里,杨华求知若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作为一名飞行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极为苛刻,为了锻炼身体,提高体能,学员们每隔几天就要跑上1万米,训练强度极大,每天还要在训练身体平衡机能的旋梯、滚轮上练习,一天下来,全身的骨头都要散架了。经过20个月的理论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陆地航空兵飞行员训练团参加真正的飞行训练。

1999年,经过4年军校学习生活,杨华被分配到隶属于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的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公司的航空任务繁重,每个季节都要执行不同的任务。春、秋两季的航空护林、海上救护、空中浏览、极地考察、航空摄影、公务飞行及运送等多种类任务,因任务类型不同,对飞行员的要求和考验也各有侧重。杨华因为素质全面,技能过硬,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被任命为机长。

  上图杨华与企鹅的合影。

  2004年秋,杨华被派来伊春执行秋季护林任务。当年10月份,伊春与逊克地区交界处发生大面积山火,杨华接到紧急任务,要驾机运送有关领导前往火场一线视察。当飞机飞到火场上空时,由于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已经超出飞行标准,地形复杂,稍有不慎可能造成飞机撞山的严重事故。凭着多年的飞行经验和观察,杨华将飞机缓缓降落在安全地带,圆满完成了运送任务。这次任务是杨华在伊春林区执行航空护林任务最危险的一次。

  2005年7月,杨华所在公司接到国家有关方面要求派人赴南极的任务,杨华因为技术全面被选中,成为国家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这次考察也成为他一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经历。

  2005年11月13日,杨华与其他3名飞行员、3名机务人员驾驶着两架飞机从哈尔滨平房机场起飞,直达上海,在那里登上向往已久的雪龙船。雪龙船长164米,可破冰前行。11月18日,雪龙船从上海民生码头缓缓启航,带领着100余名队员驶向南极。

  在大洋航行中,雪龙船多次经历了恶劣气候的考验。在赤道以南的南纬45-60度之间,由于受强热带气旋影响,那里成为让航海船只闻之色变的西风带。杨华一登上雪龙船就听说了西风带的厉害,那里风特别大,气候恶劣,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船只一旦被风卷进气旋中,五六天都出不去。当雪龙船靠近西风带时,船长早早就通知全体人员回到舱内,躺在床上不得擅离。通过西风带时,杨华感觉到船体大幅晃动,根本无法站立,在床上躺了两天,终于安全地通过了西风带。

  12月18日,雪龙船经过1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南极中山站。走下船来,所有人的眼前都是一亮,眼前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与天相接,冰山透着晶莹的光,湛蓝的天空仿佛伸手可触,贼鸥鸣叫着飞过水面,还有胖乎乎的企鹅摇摆着走上前来。所有人都异常兴奋,大家都争着与企鹅留影,与它们亲近。

  南极当时正是极昼的夏天,白天最高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左右,内陆的冰盖区温度只有零下40摄氏度左右。由于冰渐渐融化,无法承载雪地车的重量,飞机便承担将雪龙船上的物资和设备运送到中山站上的重任。杨华机组在南极还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将科学家们运送到实地进行科考,一是运送国家政府代表团到临近的澳大利亚驻南极科考站参观访问。

  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到达中山站后的杨华无法入睡,尽管窗帘紧挡,但阳光还是透进屋内,让人感到不舒服。第二天一大早,杨华早早地就推开房门走向室外,上百只排着整齐队伍的企鹅已早早地等在门前,一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杨华的疲惫一扫而光。

  离中山站最远的科考地点是格罗夫山,我国有12名科考队员正在那里做回收陨石等地质考察工作,2006年农历大年初五那天,杨华接到了驾机到格罗夫山运送给养的任务。当天出发时晴空万里,可到了中途,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飞机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杨华没有慌乱,冷静地采取了绕飞紧急措施。飞机的备用油最多能飞行3个半小时,突遇的气候变化让杨华驾机多绕飞了80公里,原本两个半小时就能抵达的航程,他足足飞了3个多小时,等他安全着陆时飞机的备用油已所剩无几。

  在南极考察过程中,也会遇到紧急援救等突发事件。一次,澳大利亚科考队的飞机在内陆离中山站700多公里的地方发生故障,需要燃油救助。接到援助任务后,杨华与另一名驾驶员立即出发,从中山站飞到贮油点,将燃油运送到援助点,往返飞行1200余公里,从下午4时,一直飞到第二天凌晨2时,终于使澳大利亚科考飞机恢复了正常运行。这次国际性的援助,被新华社报道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对于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都给予高度评价。

  经过100余名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此次赴南极科考队关于大洋、测绘、人体医学、气象、生物、地质等34项前沿领域的科学考察任务。2006年3月28日,雪龙船载着科考队员回到祖国的怀抱,停靠在上海民生码头。

  采访结束时,杨华颇有感慨,因为职业的特点,他与妻子聚少离多,2005年他只在家呆了25天。他永远感激妻子对自己事业的支持,远在伊春林海护航的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通过网络传递遥远的思念之情。

  上图②杨华驾驶飞机在林海上空的情景。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刘岩 张增玲 文 张恩普 摄影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