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棚室温暖“吉星”人
//yichun.dbw.cn   2006-04-26 09:13:25

  东北网伊春4月26日电 小吉星村,浩良河镇的重要蔬菜基地。

  走进南岔区浩良河镇小吉星村,一栋栋整齐明亮的蔬菜棚室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棚室内,绿油油的青苗长势正旺,人们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着,一派繁忙,一片生机。

  4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浩良河镇轮渡码头,见到了位于对岸的小吉星村。由于河面有冰排,不能摆渡,我们只好把车停下,徒步从轮渡附近的铁路桥上走过去。镇上已经和村里联系过了,过了桥就看见一辆农用四轮子在路边停着,原来这是村里来接我们的车,由于路况不错,我们一路没怎么颠簸就到了村里。村里村容整洁,风化岩的路面很平坦,房子整齐,大部分都是砖瓦房,外墙贴着墙砖,有的还有漂亮的图案,院里是水泥打的地面。四轮子把我们带到了村委会主任王维科家,老远就看见他家门前杆上高高挂着的大喇叭。

  进了王维科家,只见屋里是套间,小屋里放着广播用的机器和卫星电视接收器。见我看这些机器,他说,村里没有办公室,就在我家放着,开会学习就在村支书王贵金家。坐了一会,王贵金来了,我们聊了起来。小吉星村共有229户709人,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3212亩,今年的春耕物资已经基本准备完毕了,现在扣大棚的人正忙着呢。

  今年村里有近40户扣了蔬菜大棚,蔬菜的品种有黄瓜、柿子、茄子、小白菜等。这些蔬菜是供应镇上的,也往香兰销一部分,人们都挺认小吉星的菜,都说小吉星的菜无化肥,无公害,是绿色的。

  据王贵金介绍,村里去年仅大棚蔬菜就挣了40多万元,使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570元,达到了3480元。记者问平时搞不搞科技培训,王维科说,现在已经不搞了,大伙都懂了,有什么新技术,村里就派人去学,回来组织大家看看技术资料和科教碟片。去年我用新技术种了几亩香瓜挣了6000多元。今年村里还有人用新技术试验种水稻呢。

  农民赵喜文种大棚蔬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曾被评为全市的“黄瓜大王”,现在他仍然在种着棚菜。来到他家大棚,只有他妻子在伺候菜苗,原来他一早就去香兰卖小白菜了。

  随后,我们又来到赵喜文的哥哥赵喜臣家的蔬菜大棚,看到黄瓜苗和辣椒苗长得很高,绿油油的。赵喜臣介绍他家种的是高产品种黑龙长茄、莫尼卡黄瓜、湘椒十四号等,还实验种了一部分紫微高秋水果型小柿子。他不无得意地说:“靠4亩多地的大棚,每年可收入两万四、五千元。我们老赵家全靠这大棚致富啦。”

  农民李明生今年秧苗育的早,来到他家的时候,正赶上他给7000棵黄瓜和2000株柿子秧换床。他说:“到5月中下旬黄瓜、柿子就可以上市啦,能卖个好价钱。”问能卖多少钱,他笑着不语。王贵金插话道:“挣个万八的不成问题。”

  我们在临走的时候见到了卖菜回来的赵喜文,他说早上带到香兰的小白菜已经全卖完了,挣了150多元,算这次,已经是第4次去香兰卖小白菜了。王贵金说:“过去,是香兰的菜卖到浩良河,现在我们却把菜打到了香兰,这都是发展棚室蔬菜的结果啊。”

来源: 伊春日报     作者: 李敬泽 贾春华 王鹏     编辑: 曲宏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