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4月2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韩景江/文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小兴安岭林区山上的野果子、猪食菜十分丰富,野猪一般不到村民种的地上祸害人。到了80年代后期,森林资源枯竭了,林中食物少了,野猪便在秋天时出来偷吃地里的粮食和土豆、倭瓜什么的。
为了防止野猪糟蹋粮食和菜地,开始,靠山村的村民们在地边挖一些壕沟,以为这样可以阻挡野猪过来。可是,那些野猪中偏有几头善于跨越沟坎的,挡不住它们,结果还是有不少庄稼被踩踏得乱七八糟。有人又想出了新的办法,在苞米地边扯上电线,隔二三十米便接一盏灯泡,到了晚上再隔百十米点上篝火,这样灯火齐亮,野猪就不敢来了,即使来了也容易发现,便于人们轮流看护时加以驱赶。但是,时间长了,野猪适应了夜间的灯光、火光,反倒便于找到苞米地和蔬菜地了,一出山坳便直奔有亮的地方去,保证能造个满肚子溜圆。后来,人们又用放鞭炮加敲洗脸盆、水桶和锣鼓镲来造声势,吓唬野猪,这招还真灵,秋收颗粒归仓。
可是第二年秋天时,由于人困马乏,再加上整宿的响声让人睡不好觉,就有人轮到上岗时偷懒回家补觉。一空岗,野猪见有机可乘,又猖狂起来,把那苞米整片地拱个根朝天,专吃嫩苞米棒,没轻祸害,村长就组织开会,研究防野猪的办法。会整整开了一个晚上,也没想出一条超半数的好主意,为这事,愁得村长吃不香、睡不好。村长晚上回家翻来覆去地难以入睡,老婆对他说:“你差啥不让东头老猎户孙老忠使上劲呢,他家藏着一杆猎枪呢!”村长这才如梦方醒。次日天放亮,他连早饭也没吃,就来到孙老忠家。经做工作,孙老忠决定按村长的意见去山坳里打野猪为民除害。没出一冬天,山坳里的野猪连打带套,让孙老忠收拾个差不离了,剩下的几头野猪都跑进大山深处另辟家园了。从那时起,这靠山村的山坳里就没了野猪的踪影,消停了10多年。
一晃到了21世纪初,村里人响应村委会的号召,依托村周围山上的野菜优势,大力发展养猪业。可是,正当猪长得膘肥体胖时,一场猪瘟死了个精光,连本都没收回来,在农行欠的贷款还不上,急得担保人村长整宿睡不着觉。
说来也怪,村东头孙老忠家养的50多头“黑巴克”新品种,却活得好好的,一头也没死,而且开春时有不少外村人来买他家的猪崽子,让村长很羡慕。孙老忠早就不打猎了,那杆猎枪也早就上缴有关部门了。这几年,孙老忠家盖起了3层小楼,买了摩托车,配上了手机,他儿子还张罗着买电脑,说要建立自家网站,在网上向全国销售小兴安岭的“绿色生态猪”。
为什么孙老忠家的猪不染猪瘟呢?村长百思不解,便去孙老忠家,想探个究竟。到了孙家,村长直奔主题:“你家的猪圈在哪儿?为什么不受村里猪瘟的影响?你用什么饲料喂猪……”一连提了10来个问题。孙老忠听后没吭声,他的儿子小科却在旁边说开了。
村长知道小科是毕业于省农大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放着省城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不挣,回村帮老爸养殖“绿色生态猪”。
只听小科绘声绘色地说:“去年春天,我家正张罗着盖房子,猪圈也扒了,临时在林子里圈了一个散养的地方,把几十头猪都轰进去了。可待到3个月后楼房盖起来了,往后院新猪圈赶猪时,发现少了一头母猪,可把我爸我妈急坏了,赶紧到周围去找,没有找到。不想,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一大早就听见撞大院门声和猪叫声。打开门一看,正是那头丢了的母猪,身边还围着10多头小猪崽。仔细一瞧,这些猪崽有些特别,前肢长,后肢短,嘴特别长,耳朵也长一些,大大的眼睛瞅着你,一点儿也不怕人……”
这时,孙老忠也打开话匣子了:“我一看这群小猪的模样,心里就猜到了八九不离十,准是这头猪发情时被我们忽略了,一急眼自己跳出栏杆,与野公猪交配怀崽了。”
小科说:“没想到因祸得福,野猪与家猪交配产的崽,遗传基因变了,抗疫性明显提高,而且瘦肉长得多,也不挑食,尽爱吃山野菜什么的,不愿吃精饲料。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叫‘绿色生态猪’。这可是个有科技含量的课题啊,我们报到省科委被立项了,在村里建‘绿色生态猪’繁殖中心!”
村长听后,心头一亮,激动地说:“下个月村委会改选,就让小科当村长吧,现在是知识年代、信息社会,没有新脑筋不行啊!”
没多久,孙小科以全票当上了靠山村的第8任村长,他带领全村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猪”,一个新型种猪基地形成规模了。村民们点着那成捆的钞票,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