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俄语课受到空前“冷遇” 俄语人才已成“香饽饽”
//yichun.dbw.cn   2006-04-10 08:40:14

  东北网伊春4月10日电(栾凌宇 本报记者 刘岩 张增玲)据市商务局经常公务赴俄的工作人员称:现在学习俄语的人才已成“香饽饽”,我市对俄经贸发展的加快,势必带动俄语人才的继续紧缺。

  据乌马河林业局赴俄考察的一位中层领导介绍:随着林业局赴俄采伐力度加大,中方与俄方进行洽谈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双方的语言障碍日显突出。2004年冬季,林业局临时决定派人到俄罗斯紧急会晤,关键时却找不到翻译,急得他们四处托人聘请,才找了一位并不十分精通俄语的大学毕业生,解了燃眉之急。

  据黑大伊春分校外语系主任白祥文介绍: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俄罗斯通商频繁,俄语学习曾在一段时间内相当盛行,我省也一度被誉为俄语教育的“基地”,而我市则是“基地中的基地”。十几年前,伊春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伊春区第二中学、嘉荫县一中等学校都开设有俄语课程,每年都有大批学习俄语的学生毕业,或进入高等级院校深造。

  事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市的中小学俄语开设情况如何呢?记者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俄语课,俄语课受到空前“冷遇”。目前,我市惟一开设俄语课程的黑大伊春分校,平均每年招本、专科学生六七个班,150人左右。

  但由于俄语老师只有3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加上政府部门经常来校借老师赴俄当翻译,俄语教学不得不串课,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曾经在光明集团工贸公司任职、现任黑大伊春分校俄语教师的徐艳,在俄罗斯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她曾亲身体验了综合型俄语人才给经贸洽谈带来的优势。她评价:既懂俄语,又懂外事、法律等综合事务的人才就是现在和未来要着重培养的俄语对象。

  分析原因,有多种因素,包括高校开设外语受限的原因,有俄罗斯经贸形势的影响,还有英语使用范围广,环境导向偏向于英语,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俄语人才问题。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白祥文主任建议: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要把俄语教育和外语、计算机、体育教育一样从娃娃抓起。不要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俄语,现买现卖,这样不会有高水平的俄语人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对俄的经贸、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

  我市应该尽早采取具体措施,扩大俄语开设面,鼓励中小学开设俄语,对于师资缺乏的问题,可以到黑大、哈师大等高校聘请专家,集中培训,防止我市俄语人才出现大的断层。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刘岩 张增玲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