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居在山中惜木如金
//yichun.dbw.cn   2006-03-22 10:32:38

  东北网伊春3月22日电

  在翠峦么河经营所,有这样一位老人,为了节约宝贵的林木资源,他30余年如一日,坚持上山拣枝丫当烧柴。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林区的林木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很多人都上山放树当烧柴,但他却从没有放过一棵树,没有烧过一块成材。周围的人对他的这一举动从不理解到认同,直到现在纷纷效仿他的行为,学习他节约资源、保护森林的精神。这位老人,就是翠峦林业局烧柴站退休工人李英洲。

  八旬老人细说节俭

  3月10日,记者乘车来到了李英洲老人家住的丰山村。一进胡同口,不远处一垛码放得整整齐齐的长约10余米、高约2米的枝丫垛映入眼帘,这些枝丫都按照一定的长度被锯成一段段,规规矩矩地码放在一起。为记者带路的村里人说:“到了,这就是李英洲的家。”

  外面虽然飘着鹅毛大雪,李英洲老人家里却春意盎然,客厅的花架上,一盆盆鲜花竞相绽放,给整洁的室内增添了几分清新。

  李英洲老人今年84岁,除了耳朵有点儿背外,身子骨很硬朗,精神矍铄。谈到三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上山拣枝丫做烧柴的事,他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老人说,现在从城市到乡村,浪费现象普遍很严重。就打个比方说吧,现在有的人家到饭店摆婚宴或请客吃饭,剩下的饭菜就那么白白扔掉了,多可惜呀。有些人家养的猪每天都喂饭店里的“折罗”,你说这浪费严不严重?再一个,有的人家里要用烧柴,就偷偷地上山去放树,违法不说,对国家的林木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必须入脑入心。很多人都没从以前的苦日子过过,所以不知道珍惜爱护林木资源。我们林区的林木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爱护,就会面临无木可采的窘境。一片林子的生长周期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你把幼树都砍了,还怎么成林。别小看了一家一户砍的一棵树,那可是国家的资源,这么做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啊。

  再者,森林是地球的肺,对空气起着净化的作用。你看今天下的雪是什么颜色,带着黄色,那都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呀。另外,风灾、水灾、沙尘暴,大都和过度砍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有关。

  我上世纪50年代就来到林区,可以说,是大森林养育了我们祖孙三代人,我对这片林子的感情深着哩。说到这里,老人的目光望向窗外,纷扬的雪花勾起了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迫于生计北上伊春

  1923年,李英洲出生在吉林省义通县的小孤山村,全家人终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土里刨食的日子,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有的时候一年挣下的钱还不够全家人买口粮的呢。

  1953年,妻子因病扔下他和两个幼小的孩子撒手人寰,使得家里本就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生活即将无以为继,李英洲决定北上投奔在伊春林区工作的弟弟。1956年,34岁的李英洲把两个不满10岁的儿子扔给自己的父母照料,只身一人踏上了开往伊春的火车。

  火车一进林区,李英洲就被眼前的莽莽林海吸引住了。多好多密的林子啊,比家乡的那座近乎光秃的石头山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山间还盛开着许多五颜六色叫不出名的野花,闻一闻空气,都带着丝丝的甜意。

  1957年,刚从五营干活儿回来的李英洲,听说翠峦林管区正在招采伐工人,他便和几个伙伴一起去报了名,并被选上了工组长,负责领着组里的十五六个工友上山采伐。那时的翠峦么河经营所叫十二林场,总共也没几户人家,单身的工友们都睡大通铺。

  虽然林业采伐作业很辛苦,但到月就开支,而且一到收山时节,各种山野菜、山野果,采不完,吃不尽,赶上有会狩猎的工友打到狍子什么的,大家还能跟着吃上点肉。与在农村乡下靠天吃饭相比,要好得多。李英洲打心里喜欢上了这片林海,发誓要在这里好好工作,在林区扎下根。

  1959年,李英洲打算回吉林老家把父母和孩子接来,林场领导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支持他的想法,组织工友帮他盖了一幢板夹泥的房子。就这样,李英洲在翠峦安了家。

  后来,好心的工友看他带着两个孩子,身边也没个女人照料,生活很不容易,就积极为他牵线做媒。1966年,李英洲与小自己15岁的陶桂英组建了家庭。婚后,两人感情非常好,一个上山作业,一个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日子过得虽然很平凡,但充满了甜蜜。

  采伐作业屡获荣誉

  在李英洲家的南墙上挂着一块荣誉奖励镜,上面书写着“鼓足干劲争上游”等字,那是李英洲在1958年的林业生产会战中获得的荣誉。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字迹已略显斑驳,镜面也不再光亮。但看到它,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火热的生产年代,听到了轰轰作响的油锯声。

  那时的采伐生产作业,是学习前苏联的皆伐作业,就是采伐的时候,要把划定区域的山林中的所有树木都伐光,然后第二年春季再重新进行植树造林。林业局给各个林场下达了采伐数量,各个林场又把数额细化分到各个班组。为了完成林场下达的采伐任务,李英洲和工友们整个冬季都奋战在山上。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被放倒、装车、运下山去,工人们暗暗在心里计算着数量,人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肯被别的班组落下。

  采伐作业实行月评比、季评比、年评比,采伐数量是评定一个班组是否能成为先进的惟一标准。李英洲带领的班组在每次评比中,都以超额完成任务名列前茅。所得的奖状挂满了墙,林场发的印有“先进生产者”大红字的奖励背心,更是成了家里的“制服”,那些年家里的大人孩子基本不用买背心。

  资源锐减上山拣枝丫

  时间转眼进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20余年的超量采伐,给以往密闭良好的大森林刻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迹,曾经生机勃勃的大森林渐渐显出了它的疲惫。原来在山里干活时穿秋衣也能坚持一阵子,现在脱下大衣就受不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树木少了,林子透风了。

  看到这些,李英洲的心被深深地震动了。过去,靠山吃山,林场居民只要谁家里缺烧柴了,就偷着上山去放树,家家都这么做,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了不得的。但现在看来,应该转变观念了。

  可一家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烧柴呀,他把目光投向了采伐生产的剩余物——枝丫,还有林间被风吹落的树枝。他想,只要能吃苦,一年光拣这些就足够生火做饭的了,何必一定要去山上放树呢?

  于是,在劳动之后休息时,他就将工友们从大树上砍下的枝丫和梢头木等剩余物归拢到一块,然后用绳子捆好了,下班时背回家去。不仅这样,他还动员妻子和孩子上山或到贮木场去拣。有的人不理解,对他说:“老李,你这么做图个啥?山上的树那么多,放一棵下来,能烧多少天?你一天整那点儿枝丫,不扛烧不说,还费事。”李英洲听了,就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拣拾枝丫虽然费事,但它是采伐剩余物,而且还好烧。你要是上山偷着放树,不但林场不让,对国家的林木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啊。这树要是长成后,那得值多少钱啊!不比你烧火强。”

  从那以后,枝丫成了李英洲家柴禾垛上的主角。一家人只要有空,无论大人、孩子就都去捡拾枝丫。李英洲还不忘向工友和邻居们讲讲烧枝丫的好处。在他的带动下,渐渐地,周围的一些邻居也开始像李英洲家一样,不再到山上去放树,而是到贮木场或山上去拣枝丫。

  1983年,李英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他与老伴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拉着家里那辆两轮的小木架车到离家500余米的山林里去拣枝丫。老两口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路上说说笑笑,倒也怡然自得。回到家后,再用小锯把这些长短不齐的枝丫锯成统一的长度,码放在一起。

  儿女们见老两口的年岁大了,怕他们累着,就劝李英洲说:“爸,您和我妈现在岁数大了,别总上山拣柴禾了。要是家里缺烧柴,我们给您买一些回来,不就得了吗。”可李英洲却说:“我们上山拣柴禾,不仅是一项劳动,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在拣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大山的季节变化,赶上采山的季节,还能采些山货,调剂一下生活,要比一天坐在家里看电视惬意得多。”

  畅想未来充满希望

  说到大山,李英洲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说,大山养育了我们一家人。当年如果不来林区,以他在农村的家庭状况,他的孩子就不可能如愿地上大学。对他而言,来到林区,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感谢大山,感谢林区。

  李英洲平时爱读书看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更是每晚必看的节目。他认为,老年人不能活得太闭塞了,每天看看新闻,有助于了解外面的世界。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伊春林区的发展。他说,现在政府提出禁止采伐红松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可以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等到封山育林的树木可以采伐时,那林子就成了一个存有巨款的绿色银行。现在有的林业局不是已经见到回头钱了吗?这就是希望啊!到那个时候,林区人奔小康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李英洲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森林是咱林区人的生存之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它。只要把林子发展好了,咱们林区奔小康的速度要比农村快得多。”

  上图为李英洲老人在向记者讲述节约林木资源的好处。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乔建堂 记者 李雪萍 王玉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