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3月16日电
在南岔区浩良河这个小镇,有一支民办消防队,队长叫李广金。几十年来,李广金矢志不渝,忘我地奋战在消防岗位上。
李广金带领的这支民办消防队,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杂牌军”。在消防设备落后、警力不足的困境下,这支民办消防队却创造了灭火救援的奇迹。30多年来,出警灭火近千次,灭火成功率达100%,没有形成一起重大火灾和连营火灾,为小镇的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前,记者随同市消防支队宣传科的同志,驱车200多公里到南岔区浩良河镇采访。
消防设备似古董
今年54岁的李广金中等身材,没有想象中魁梧健壮的体魄。由于长年累月在户外训练、在火场上摸爬滚打,人看上去显得特别干练和刚毅。
刚见面时,李广金和儿子李健鹏正将两辆消防车开到院子里检修擦拭。在他们心中,消防车就是两个“宝贝古董”。在他们精心保养下,用解放车和东风140改装而成的两辆消防车油光锃亮。
在记者的眼中,这个民办消防队中的每一件物品都酷似古物一般古老。队员们身上穿着的战斗服已经30多年了,绿色的帆布早已洗得发白破旧,补了一层又一层。长期磨损,腰带上的表皮已经磨掉,露出了白花花的底色。战斗员穿过的作战靴,脱皮掉色都走了样。
只有走入他们中间,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支民办消防队靠的不是这些落后的设备和装束,而是靠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在火场上一次次打胜仗。 队 队长当了30年
1976年,年仅26岁的李广金在部队退伍后就一头扎进了消防队。当时,这个消防队直属浩良河贮木加工厂管理,属于厂办消防队。
消防队人多,可是能拼善战的却没有几个。李广金是当兵的出身,身体素质好,再加上他勤学苦练,进步非常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参加工作不久,李广金就被提升为班长。军旅生活练就了李广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每次有火情出现,李广金都冲在最前面。
1978年夏季的一天,镇内一户居民家娘俩不慎掉入自家5米多深的菜窖里,由于窖内缺氧无人敢下去,母亲已危在旦夕。接到群众求救后,李广金立即带领战斗员开着消防车赶到现场。问明情况后,立即用开花水枪小流量向窖内射水输氧,及时组织战斗员下窖救人,经过紧张的抢救,母女俩被安全救出,送到医院抢救。
李广金工作业绩突出,参加工作还不到3年,就担任了消防队长职务。就这样,李广金在这消防队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30年。
浩良河贮木加工厂的现任领导是这样评价李广金的:“消防队就是李队长的家,不管是节假日或休息日,老李总是守在消防队的值班室里。只要接到报警,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火场和救灾现场,如果没有老李,这支消防队早黄了。”
消防队起死回生
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下降,消防队的经费越来越紧张了。最后,消防队已到了解散的程度。
面对这种状况,李广金忧心如焚,想到自己苦心管理多年的消防队就要解散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酸楚,更令他担忧的是全镇的防火安全。
浩良河镇地处我市东南部,距南岔区100多公里,辖区910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是南岔区管辖最大的乡镇。我省著名企业浩良河化肥厂、浩良河水泥厂坐落于此。镇内有3支消防队,化肥厂和水泥厂各有一支专职消防队,负责企业内部的消防工作,李广金负责的这支消防队负责全镇8个居民委、9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11个区管重点单位、10个派出所管辖单位、500多个工商个体户、9300多户居民的灭火救援任务。如果这支消防队真的解散了,小镇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一想到这些,李广金如坐针毡,寝食不安。
于是,李广金一次次找到镇里,还通过区消防大队向区里汇报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金的建议得到了南岔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消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支最有实力的消防队伍一定要办下去。”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区政府每年拨出5万元钱用于这支消防队的人员开支、办公费用、补充燃料器材等,尽管经费少,但总可以维持下去了,李广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支民办消防队就这样建成了。
有了资金,李广金首先把一台运材车改装成了消防水罐车,又新建了两个消防车库,购置了水枪、水带等部分常规消防器材,由12名消防队员组成的这支民办消防队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是队长又是修理工
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是保证灭火救援工作的基本前提。有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解决,决不能乱花一分钱。
只有保证车辆能正常使用,才能确保灭火任务的顺利完成。可是,消防队的两辆“古董”车却偏偏经常出故障,检修、维修消防车是消防队员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维修保养车,李广金把家里的工具都搬到了队里。在维修消防车时,李队长就临时做起了汽车修理工,没钱买配件,他就凭着自己的关系到处去求援,从朋友处借来电焊等工具,亲自动手焊接修理汽车。尤其是那辆解放车改装的消防车,维修起来特别麻烦。汽车制造厂都不生产这种车了,所以即使是花钱也买不到配件。实在没办法,李队长在仓库找到一些零件自己改装。贮木加工厂的领导非常支持消防队的工作,为了让两台消防车能够正常使用,库存中的零配件,只要能用的都无偿提供给消防队使用。
为了给消防队节省资金,李队长从化肥厂、水泥厂等单位要了一些废弃的水暖零件,做起了水暖工。他带领队员们将消防队的供热系统作了全面改造,每年为队里节省大部分燃料。消防队使用的灭火水带经常出现泄漏情况,李广金就和队员们一起缝补水带,实在补不上的,就把破旧的地方截掉,再接上一块新的。水枪头坏了,他听说镇内有个企业的水枪头是新的,就用两个旧水枪头换了个新的。战斗服已穿了三十多年,坏了他就自己补上继续穿。李广金的工资收入每月仅300元,仅够养家口的,但他却总是对大家说,要对得起这300元。
儿子当了消防员
别看李广金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从来不娇惯他,管教的特别严。儿子李健鹏还很小时,就经常跟着爸爸到救火现场。
有一天中午,李广金和儿子在家里吃午饭,刺耳的火警警报突然响了起来,李广金抱起儿子就往队里跑。换上战斗服后,把儿子往消防车上一扔,火速开往火场。爸爸和叔叔们在火场上救火,小健鹏透过车窗看热闹。
由于经常耳濡目染,李健鹏小的时候胆子就特别大,着火了、涨水了,他根本就不害怕。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李广金的心里总产生让儿子接过自己手中接力棒的想法。
因为工资低,条件艰苦,消防队里的消防员走了一茬又一茬。最多的也就干个一两年就走了,有一个新来的队员还没干上一个月,宁可工资不要了也说啥不干了。从这个民办消防队成立以来,计算起来少说也走了100多人了。 1997年,李广金的儿子李健鹏技工校毕业后,本想和同学一起到外地工厂招聘。而当时正赶上消防队战斗员不足,李广金苦口婆心,硬是把儿子带到消防队当了一名战斗员,每月生活费才200元钱。
转眼间,李健鹏到消防队工作也已近十年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健鹏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份工作。“我的一些同学基本上都在外地呢,他们挣钱都比我多。但是我没有因为从事这项工作而后悔过。我能帮助那些不认识的人,为他们做点儿事,心里特别高兴。每次救火之后,我都有一种成就感。”面对记者,李健鹏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消防工作的热爱。
身先士卒
没有先进的设备,“杂牌军”靠的就是顽强的战斗力。
2005年10月,省消防总队战训考核组在对这支队伍进行考核时,总队的领导看到还有这么老式的消防车仍在使用,而且一次启动成功,感到非常惊讶,给了这支队伍很高的评价。
平时,消防队实行倒班制,每班6人,李广金不参加倒班,而是全天上班,实际上每个班都是7个人。火警就是命令,即使在家吃饭,一听到消防车出警的警报声,李广金会立即赶到火场,指挥灭火,并且身先士卒,危险场所带头冲上去。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在岗值班的战斗员听到警报声也都主动地赶到火场救火。
李广金对队伍的管理非常严格,像正规消防队一样管理。为了建立齐全的规章制度,李队长还带人专门到区消防大队去学习队伍的管理经验,有时还请消防大队的指挥员来队里培训指导。
李队长对个人的要求更是严格,让战斗员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为了适应消防工作发展的要求,掌握各种火灾扑救指挥技术,他到处借业务理论书,收集灭火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了20多篇用于对本队战斗员进行学习培训的学习笔记。没有齐全的训练场地和器材,他就因地制宜制作一些简易的锻炼体能的器材用于训练使用,业务训练则以灭火作战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为主,一切从实战出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91年6月的一天,北阳村的一户民房起火,李队长带领消防队火速赶到火场后,一边组织战斗员进入屋内灭火,一边带领一名战斗员爬上屋顶,查看闷顶内是否有火。由于房屋老化塌落,李队长和另一名战斗员摔了下来,腰部摔伤痛得他直冒汗。他叫另一名战斗员去休息一下,而他自己又拿起水枪冲进火场,直到把火扑灭。
一次,浩良河经营所饮料厂发生火灾,接警后,李广金带领消防队用最快的速度向火场奔去,由于消防车状态不好,开得又快,车的大灯都跑掉了。到了火场后,李队长根据火势下达了先堵截,防止向东蔓延,再消灭的命令。他亲自在最前边指挥灭火,火烤得他脸上爆了皮,手上起了泡,帆布战斗服都烤得发焦了,但他始终没有后退一步,直到将火全部扑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