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2月28日电 五营区坚持不懈地引导和支持职工群众大力发展自营经济,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下岗职工再就业有了好路子,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从事自营经济的职工达到7058户,从业人员达1.8万余人,实现增加值9142.8万元。
五营区的职工自营经济起步较早。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区的丽丰经营所就有人开始了发展以种植黑木耳为代表性的自营经济,并且效益可观。当时,区委、区政府从缓解经济危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出发,紧紧抓住木耳经济这个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小可养家口、大可发家致富的“民生民富工程”,广泛动员,大力发展。这些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都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工作作为全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协调抓,工会具体抓;建立了处级领导包场所单位,场所单位领导包大户的责任制。为了推动职工自营经济实现更快更大发展,区委、区政府于1999年初,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黑木耳经济的若干意见》;于2001年10月30日,召开了全区发展木耳经济工作会议;于2005年11月14日,召开了全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回顾了全区10年来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五营区2006—2010年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规划》,并表彰奖励了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5个先进单位和10名先进个人。
五营区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中,把宣传教育作为发展的重要一环,激励和引导职工群众大力发展自营经济。他们在不间断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坚定发展自营经济信心的基础上,又把2005年11月作为职工自营经济宣传月。在宣传月中,举办了自营经济报告会,由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作事迹报告;为自营经济户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册;将制做的职工自营经济专题片《希望之路》在区广播电视中心专题栏目连播一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的积极性。
五营区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中,坚持做到在政策上支持、在物资上帮助、在资金上扶持、在技术上指导,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五营区发展黑木耳经济十二条优惠政策》。各林场所都将闲置的车库、俱乐部、学校教室等房屋提供给自营经济户,把疏林地提供给木耳户摆放木耳。为了加大职工自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区政府拨款50万元作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基金。每年都拿出10万多元,为想发展自营经济而资金不足的职工提供无息贷款。
2005年11月份,区政府从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基金中拨出20万元收购木耳,帮助职工群众销售木耳250万公斤。成立于2004年5月的区黑木耳技术协会,先后举办了两次、300余人次参加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还于2005年4月组织40名木耳户到平原经营所邵明义家参观学习木耳插棒技术。为提高木耳质量和产品做出了贡献。
五营区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中,除突出发展木耳经济这个重点,还努力发展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木耳经济为龙头,五业并举的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格局。去年,全区木耳种植户达3800多户,黑木耳种植量接近1亿袋。其它林下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竞相发展,现有林蛙养殖户19户,年放养林蛙2000万只;改培五味子、刺嫩芽4605亩;职工年采集山野菜100万公斤、山野果25万公斤、红松种子1000吨;建立山野果种植基地2个450亩,山野菜基地3个2775亩;现有大型野生食品加工厂5家,果仁加工厂23家,山特产品加工厂5家。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养殖梅花鹿93只,肉牛745头,羊3052只,猪7500头,兔5067只,鸡300000只。职工群众积极发展旅游业,现建立景点3处,漂流景点3处,旅游家庭旅馆饭店5家。黑木耳等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带动了运输业和商服业的发展,现有交通运输615户,住宿餐馆、批发零售1040户。
五营区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就业渠道,使一大批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有的还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以丽丰经营所为例,在223户居民中有215户从事职工自营经济,职工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经济发达户达到1.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