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2月2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 邴炎秋/文
“看起是笑谈,听起来是谎言,虽说愚公不能移山,柴疯子刨出个世外桃源,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癫,疯傻“徒必”都占全,就是热爱大自然……”
这是剧本《兴安林海一人家》的主题曲歌词,剧中的主人公李树德,就是桃山林业局采石场双桃峰旅游区的主人柴树德。柴老不是企业家,也不是个体户,他就是凭着一支镐头,“刨”出了一处旅游景观。柴老在此植树、种花养草、挖池养蛙、盖亭搭桥,把过去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把昔日的塔头甸子、烂石塘、荒草地,建成了自然生态园(本报曾以《柴疯子刨出“世外桃源”》为题作过报道)。
怀着探奇心理,该生态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2004年,桃山林业局下岗职工吕秀德通过对柴老的接触,对柴老感人的建园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起,他开始动笔撰写描写柴老奋斗历程的剧本《兴安林海一人家》,2005年末,该剧本正式完稿。剧本完成后,柴老与吕秀德便开始奔波于拍摄事宜。2006年初,喜讯传来,省电视台影视频道对此剧十分关注,同意拍摄。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贸公司已正式与柴老签订了意向性投资协议,该公司已派专人到柴老的风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18日,记者再次来到了旅游区,重逢了柴老。
欣欣向荣
据介绍,为增加景区的诗情画意,2003年以来,柴老的风景区增设了40平方米的养蛙池,还新置了草房、凉亭,加深了养鱼池,一些文人还为柴老的景观题了字。规模越来越大的风景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柴老的景区没有宣传单,坐车的乘客欲到此地,只需用“柴疯子”三字便可作“敲门砖”。
柴老的“疯”劲儿吸引了省内外各大媒体。2003、2004、2005年,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老年报》、《铁道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对柴老进行了采访,柴老的事迹分别在《夕阳红》、《走进千万家》、《七彩时光》等栏目中播出。刊登柴老事迹的报刊、音像资料等,他都珍藏在自己的一只木箱里。柴老常讲:这些要留给子孙后代,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近年来,柴老的奋斗精神感动了众多人,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观光者成了柴老的好朋友。他们当中,年龄大小不一,这其中,有音乐教师、司仪、老干部、推销员等,大家利用休闲时间来到柴老的生态园,帮助柴老洗衣挑水,和柴老唠家常。
2004、2005年,是柴老的生态园建园建成10、11周年,社会各界的友人制作了两期建园留念VCD。在节目中,柴老一如既往以打油诗的形式讲述自己坎坷的奋斗历程,还与友人举杯畅饮。2004年秋,参加了柴老建园10周年园庆的下岗职工吕秀德,通过与柴老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了柴老的辛酸往事,业余喜爱剧本创作的吕秀德,决定着手柴老故事的创作。吕秀德将剧本构思讲给柴老听后,两人一拍即合。
写剧本决非易事,为保证剧本的真实,吕秀德多次来到柴老的住所,与柴老长谈,搜集素材。
以“疯”治“疯”
柴老的讲话方式向来是“一事一议”,即将每件事以打油诗的形式总结出来,或4句,或8句,或更多,背诵起来迅速流利,奇怪的是如果他以正常的语句、语速讲话,便言笨语拙了。
因此,挖掘柴老的内心世界着实是件艰难的事。为了最真实地再现柴老的生活原形,吕秀德顶风冒雨陪伴在刨大坑的柴老身旁,听柴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自己的往事。
对吕秀德的行为,有人费解,嘲笑他:老柴疯,你也疯。但吕秀德的寄望是:通过柴老的故事,可以向观众展现发展林区特色旅游的深远意义,若此剧得以拍摄,亦可打响林区的知名度。所以不论多么艰难,他都要“撬”开柴老的口,听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每天,吕秀德将柴老的打油诗拆解开来,剖析诗背后的故事,写成剧本,然后与柴老共同“校对”,每每听到自己无人理解的感人旧事,柴老都以泪洗面。
两人的合作进展顺利。2005年末,剧本《兴安林海一人家》终于完稿。该剧本共24万余字,剧本的主要内容为柴老奋斗史。
由于资金紧张,此剧本书稿的打字费用成了问题。一次,一家打字社同意300元可将该书稿打字完成,柴老对店主讲明了情况,先给付了100元。接近完稿的日子,店主对柴老讲:“您的故事把我感动了,余下的费用免收了。”
为了将心中的梦想付诸现实,2005年11月,柴老与吕秀德踏上了奔赴哈尔滨的行程。
精诚所至
柴老与吕秀德的收入都不多,两人到省城,只带了300元钱,吃最便宜的路边摊,住最便宜的地下室,能省则省。
启程时,柴老的打扮是一身破棉袄,肥大的棉裤,大头棉鞋。在哈尔滨奔走的日子,打扮土气的柴老常吸引路人的目光。两人为省费用,常常步行穿街过巷,伙食是大粥与咸菜,美餐便是烧饼与豆腐脑。一次,体虚力乏的柴老与吕秀德在一路边摊喝豆腐脑,摊主看着他们,开玩笑道:“您们这是从神农架来的吧?”柴老调侃地答:“俺们从威虎山上来!”一番话,逗得周围在场的食客大笑不已。
柴老的原则是能住9元的旅店决不住10元的,能住地下室火炕决不住床。一次,柴老与一店主因1元的住店费而讨价还价,店主无奈地败在了柴老的嗦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哈尔滨铁路局的联系,黑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导演审阅剧本后,认定此剧本可拍摄成为20集连续剧;更为欣喜的是,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贸公司已与柴老签订了投资此片的意向性协议。
宣传家乡
柴老介绍,他要拍摄电视剧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不同行业的友人纷纷慷慨解囊,赞助资金。这其中,最多的达千元,最少的为5元。
一位退休老工人向柴老捐助了100元“制片费”后讲:“你老哥这是在宣传咱们家乡的山水啊,你搞山庄的事要是拍成电视剧,也成‘刘老根’啦!”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同家长来此的10岁小学生,也向柴老捐助了5元“赞助”,听到大人们讲柴老快成名人了,她也替这位老爷爷高兴。
柴老的生态园虽然没做过什么广告,但许多人还是好奇而来。寒暑假期,常有小学生结队到此接受“传统教育”,在这里,柴老既是经理,又是导游,他滔滔不绝地给孩子们唱起了“一处景观一处歌”,逗得孩子们笑声不断。
一次,一对外国夫妇听司机讲这里有处“伊甸园”,他们特意在中途下了客车,在此游览“下榻”了一宿,虽然语言不通,但看到两位外国友人狼吞虎咽地啃着苞米时,柴老会心地笑了。
图为壮心不老的柴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