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生态经济铺就铁力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yichun.dbw.cn   2005-12-26 09:33:01

  东北网伊春12月26日电 “绝不能挣现在钱,堵子孙路,不管怎样,必须保住这片绿水青山”。铁力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建设谋划产业发展。

  2003年,铁力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为形成发展生态经济的合力,铁力市打破行政上的“藩篱”,与区域内的森工、农恳企业以天保工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为支撑体系,实施区域联动,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铁力市建成自然保护区4处,其中国家级1处,市级3处,面积达到96642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15%。

  发展生态经济,切入点应该是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产业产品。铁力市以此为主攻方向,打生态牌,营造经济特色,重点抓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在生态农业上,铁力市绿色及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24.5万亩,共建有绿色食品基地7个,高油大豆示范区8个,无公害蔬菜基地8个。绿色及无公害食品占粮食总产量的52%。农业标准化生产达到4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现已取得绿色认证的标志12个。2005年绿色、无公害食品产值实现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同比增长11%。“林海金龙”、“祖母绿”等品牌获省著名商标,冰灯牌精制米、映康牌中老年奶粉和婴幼儿奶粉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全国粮食主产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良种奶牛繁育基地。

  在生态工业上,他们大力发展以粮肉蛋奶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把传统优势加工业做大做强。主要是矿产开发和木材加工业。在找矿、探矿环节,注意将来生产加工中的环境保护因素;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开采后立刻恢复矿山植被,改善矿山环境。木材加工业用好现有的有限资源,防止过度采伐和掠夺性开发,使木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生产无公害产品,不使用对人类健康有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胶和漆及其它相应的生产技术,保持高利用率的问题。目前,木材利用率已超出80%,最高的超过95%,涌现出顺源木业、森源木业等“两头在外”企业,初步形成了环保型、外向型、有规模的木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哈轴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以红叶、蓝天、神树阿胶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金龙、集佳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以国阳压制砖、智远彩钢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以大安河金矿、新东铁矿为代表的矿产开发为基本框架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按照生态要求,全面关停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高耗低效的原材料工业,限制使用并逐步替代对环境有公害的产品,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

  在生态旅游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特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确立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观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切实在保护好生态内在品质前提下打造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品牌,防止对自然构成任何威胁。目前,已形成集避暑、观赏原始森林、漂流、垂钓、登山、滑雪、狩猎、湿地观光游、冰雪游、度假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成为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县份和全省“三线三区”的中线“桥头堡”, 2004年,铁力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入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截止200510月末,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1万人次,同比增长36%;直接经济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42%。

  生态经济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了铁力市生态优势,初步摸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双赢之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铁力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00元,年人均财政收入1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2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75.6%,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Ⅲ类水体标准,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旅游环境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来源: 伊春日报     作者: 肖民弼     编辑: 曲宏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