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6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张艳波刘宇/文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只有在温度适宜的南方才能够植桑养蚕。但今年8月,人们在上甘岭却惊喜地见到了绿油油的桑叶缀满枝头,桑蚕在林区吐丝结茧。
今年,上甘岭区为全面发展非林替代产业,从吉林省桦甸市英茂蚕业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植桑养蚕技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30天的精心试养,桑蚕开始吐丝结茧,试养的20张桑蚕,产蚕茧150公斤,收入2350余元,试种初步成功。
“本宿山林叶作餐,吐丝作茧避风寒”。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的生活作了长久安排。也可以看出栽桑养蚕是南方的一条经济命脉。
上甘岭区领导为发展非林替代产业,经过多次深入走访和调查,发现通过嫁接改良、耐寒驯化后的桑树品种,可以在东北高寒山区栽植,又经过对同纬度寒冷地区的调研,才把它们专程“请”到上甘岭来落户。
由于伊春很少有种植桑树的,特别是我市冬季寒冷,不适合桑树的生长,所以居民没有信心,对植桑养蚕更是报着怀疑态度。林业局投资由个人种植,选择15户思想比较超前的进行小规模试种。上甘岭区居民李忠先,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0月末,在上甘岭区,记者见到了这位植桑养蚕的李忠先,他高兴地给记者讲述了第一次养蚕的心情。
今年5月,李忠先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试种了30亩桑树,随着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桑树也都发出了嫩芽,心里才算是有了点儿底。他按照技术要求,对桑树苗进行了平茬(距地面15厘米处剪断,让它发出新芽)。
接着,他把家中的一个房间空了出来,并准备了一些取暖设备。到了8月初,种植的桑树绿油油的,李忠先喜上眉梢。
李忠先说,上甘岭地处北纬47度,根据气象资料,冬季最低气温在1992年达到零下44.5摄氏度,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这些都将对这种高寒改良的桑树带来考验。经过区里在同纬度明水县等地的考查,又和相关技术人员来到上甘岭实地考查,确认在明水县能落户生长,在这里也一样能耐住零下45摄氏度的低温,桑树在上甘岭区也可以生长。
头一次养蚕宝宝,李忠先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望着一张纸上像黑芝麻似的小黑点儿,李忠先不敢相信,在这上面有26000个蚕宝宝,如果不是它们在微微蠕动,根本看不出来。李忠先把它们小心地移到养蚕的盘子里,然后把它们放在桑叶上,免的饿着。
3天后,所有的小“黑芝麻”都动起来了。它们在桑叶上慢慢地爬着,起先是好久才能在桑叶上啃出一个洞,后来变粗了,一节一节,黑色差不多都褪去了,变成了白色的后,大口大口地吃蚕叶,也有些蚕因为蜕变不成功而死去。李忠先统计了一下,一张蚕大约能出23000只蚕宝宝。
在给蚕宝宝空出的房间里,40个托盘在架子上把屋里挤得满满的。李忠先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有自己的生活规律,这些贪吃的家伙每天要吃4顿,6个小时一次。
刚开始时,李忠先晚上掌握不好时间,有时早,有时晚,总是不太准确。为了让试养的数据更加真实,他买来个小闹钟,每天都定好时间,听到闹钟响就马上起来添桑叶,添完了桑叶,就坐在那里听蚕宝宝吃桑叶的声音。对他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乐,“沙沙”的取食声让他很是陶醉。有一天,他添好桑叶,没有听到他熟悉的“沙沙”声,一切都很静,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蚕宝宝都懒洋洋的,用温度计一测,温度没有达到24摄氏度,难怪它们不吃食。李忠先赶快将电暖风插上,不大一会儿,温度上来了,屋里又传来“沙沙”的啃食声。
时间长了,不用闹钟,到时间李忠先就醒了,他像呵护婴儿一样悉心地照顾着蚕宝宝。
因为是第一次养蚕,李忠先对此充满着好奇,他站在盘子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蚕宝宝的一举一动,也观察着它们的进食量、生活习性。
养蚕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在一个周期里,每一天、每一顿都不能落下。正是李忠先与蚕宝宝相处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他掌握了一些养殖桑蚕的实践经验。
并不是每天都要喂桑叶的,李忠先告诉记者,桑蚕前两龄每三天就要有一次睡眠蜕皮,后三龄每五天一次睡眠蜕皮,幼虫停止食桑,静止不动。这时就不要喂桑叶了,蚕每眠一次就增加1龄。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4眠5龄蚕。一直到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了。
刚开始清理蚕砂(蚕的粪便)时,也让他遇到了点儿难题,直接清除会伤到蚕宝宝,要是捡出来的话,浪费时间。这倒是有点儿伤脑筋,经过技术员的指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做了一个全是小孔的纱网,上面撒上桑叶,贪吃的蚕宝宝就会乖乖地爬上来,这样把蚕宝宝全都请到纱网上后,就可以清理蚕砂了。经过实验,果然有效,后来又总结出在塑料布上打出小眼来清理蚕砂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转眼到了9月28日,一个周期的养蚕结束了,到了收获的季节,经过4眠5龄的蚕宝宝已经白白胖胖,到吐丝结茧时,全都爬到早已准备好的茧巢里,开始吐出一根根的白丝,把自己包在里面,不到3天,就已经包得严严实实,变成一个雪白的茧。收获后李忠先一算账,养蚕投入的钱和收入基本持平。
对于植桑养蚕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市林科院专家介绍说,桑蚕又称家蚕,属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蛹和蚕砂(粪)还可综合利用。绿色植物在我市每年的生长期为100天,在铁力为120天,在冬季经常出现冻害,会给不是乡土的植物带来一定的伤害。林科院在前几年也曾做过桑树种植实验,最后因为品种抵御不了冻害而失败。
如果这个品种的桑树可以适应本市的气候,对于以后发展非林替代产业有着很好的前景,但它只适宜在农闲时期进行养殖创收,不太适宜形成支柱性产业,蚕的生长完全依靠桑叶的种植量,存在着局限性。在南方,由于气候适宜,蚕可以养3茬,在北方,由于桑树生长期相对要短,最多只能养两茬,对蚕的养殖是一种限制。桑树为桑科落叶乔木,以江浙一带居多,且历史悠久。桑树的叶、果、木材、枝条等可以用来饲蚕、食用、酿酒、编筐、造纸和制作各种器具,同时其叶、根、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现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都在引进桑树,用来防风固沙。
据上甘岭区农委主任介绍,如果今年桑树能够顺利过冬,明年上甘岭区将扩大植桑养蚕的规模。
图为李忠先在蚕房精心喂养蚕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