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8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见习记者王玉梅记者张桃摄影报道
2日上午,乌马河翠岭经营所年近7旬的宋义老人来到本报编辑部。他说,他是受经营所职工群众的委托来的,要说一说经营所领导为他们办实事,带领他们致富的事。说到动情处,老人感慨颇多:近几年,所里的变化太大了,道路平整了,看上有线电视了,有健身休闲广场了,有浴池了……
下午1时许,记者登上了开往翠岭的客车,前往这个经营所采访。进入翠岭地界时,两侧错落有致的房舍不时从眼前掠过。一户人家的院里散放着几头梅花鹿,它们好像是习惯了汽车喇叭声,只是不时地抬头望望。
望着公路两侧如画的家园,老人感慨万千,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翠岭经营所有几大难事,最难的要属行路难。一到春天开化,所里的几条巷道泥泞不堪,人们出门都要穿上雨靴,或在脚上套上塑料袋,在泥水中行走,大家都戏称所里的道路为“水泥路”。其次是没有路灯。翠岭经营所从建成起,所里的几条巷道内就没有路灯,天黑后,职工出门得摸黑走路,不少人都摔倒过。
车到翠岭经营所,刚巧岳场长带领工作人员下职工家中了解情况去了,党支部书记吴思源接待了记者。
吴书记说,场长岳宝是个干实事的人。他2003年冬季来翠岭经营所正式上任。上任之初,便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路难行等几个难点问题十分关注。2004年春季,他决定对所里的几条巷道进行修整。为节省资金,他组织全所的机关干部义务修路。一开始,有的机关干部不太理解,认为这路这么多年了都这样,你来了就能修?而且还是出义务工。但随后职工们发现,每次出义务工时场长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干最苦最累的活。职工们服了,不再有怨言,苦干3个月后,曾让所里百姓头痛的“水泥路”终于平整了。
道路修好后,场领导又决定进一步改善场所面貌,他们开展了以优化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社会行为,塑造场所形象为目标的整治环境大会战。会战期间共清除垃圾450余车,主巷道栽种绿化树苗5000余株,挖排水沟5200延长米,拉运砂石修路垫道5200延长米,下涵管230个,制作、粉刷木栅栏5200延长米,安装路灯18盏,安装居民委标牌15个,安排4名清洁工定期清扫、拉运垃圾,使翠岭所不仅街道平了、灯亮了,而且环境美了,彻底改变了居民区脏乱差的状态。
环境好了,职工群众的心里也亮堂了。经营所还出资为职工修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为群众安装了能接收15套电视节目的闭路电视,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今年6月,经营所决定把不用的场房腾出来,修建浴池。经过改建,近日,浴池已免费向职工开放,解决了职工洗澡难的问题。
在采访中,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经营所有个叫潘亚芹的职工遗属,2003年,因丈夫去世欠下5000余元的外债,债主天天来催债。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家庭生活也十分困难,无力帮老人偿还债务。
那时,岳宝刚到翠岭经营所任场长,在走访贫困户时,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到潘亚芹家去看望她,鼓励她要对生活树立信心。临走时,还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交到潘亚芹的手上。回所后,岳宝马上召开全所干部大会,号召大家为潘亚芹捐款,帮她渡过难关。大家积极响应号召,仅两天就捐款4000元。
场领导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群众,还帮助职工走上致富之路。看到林区可采资源日渐减少,许多职工都赋闲在家,岳宝在所领导班子会上果断提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林替代产业,以“鹿经济”为龙头,推动经营所发展职工家庭经济的新举措。说干就干,经营所领导经过讨论,制定出翠岭所发展扶持职工家庭经济的16条优惠政策,对本地居民发展自营经济的,在资金、原材料、场地、服务等方面重点扶持,尤其是对养鹿户。针对养殖户资金不足的情况,经营所出面联系贷款,并承担了全部的贷款利息,还为养鹿户修建了一处占地11公顷的梅花鹿山地驯养场,今年又扩建了6公顷。不仅如此,经营所还从技术上大力支持养殖户。养殖户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干劲儿更足了,现在养鹿头数已由过去的227头增加到400余头。
2005年初,为了扶持群众发展袋装木耳生产项目,经营所购买了两台粉碎机,免费为木耳养殖户加工锯末,并提供场地,使经营所的木耳养殖由最初的5万袋,发展到现在的80万袋。他们又对新种植平贝的职工提出每平方米补助工本费3元的优惠政策,大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种植热情,使平贝种植由过去的不足两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3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