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7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见习记者邴炎秋摄影报道
中国古典的传记文学绝大多数是以王侯将相为描写对象,但本文主人公所著述的“家史”却别具一格,它以一个平常姓氏的家族繁衍兴衰为描写对象,记述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中的酸甜苦辣,耐人寻味。
寻根溯源,相信许多人难以言明自己的姓氏究竟来源于何方,我们的祖先曾生活在哪个朝代?何种身份?何种样貌?他们的一切一切都已被岁月洗涤得过于模糊。
然而,市中心区有一位66岁的顾姓老人,他为了一个寻根访祖的信念,千里跋涉,风餐露宿,历时6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终于如愿以偿地理清了自己的姓氏脉络,了解到了家族的兴荣往事,并将所见所闻挥笔著就了《顾家传》一书,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顾老常讲:从先辈们创业的伟绩辉煌中,我汲取了文明发展的精华与真谛,希望我的后人在若干年后循谱阅传的时候,能够真正享受到这部家史带给他们的荣耀、辛酸与满足。
忆苦思甜
顾老讲,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一些心酸的往事成为他家史著作中充实的积累。
顾庆周,1939年生于我省呼兰县对青山屯,在他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幼的顾庆周不得不随母亲外出讨饭。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顾庆周年轻的母亲出于对生活的无奈被逼改嫁。年幼无知的顾庆周从此开始独闯“江湖”的生活,他曾经沦落在呼兰县“小丐帮”一员,沿街乞讨过,睡过街道,冬季睡砖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顾庆周才告别了那段流浪的生活,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开始当小猪倌、拉“倒套子”,后到粮食局加工厂、交通局办公室……
少年的那段经历令顾庆周刻骨铭心。晚年退休后,顾庆周除养花育草外别无他乐,在欣慰幸福生活的同时,顾庆周讲,多年来他一直不知晓自己的太爷爷是谁,对很多家族的事毫无印象,参加工作后,顾庆周见着熟人就打听自己的家世。经询查,他模糊地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军顾雍,四川武陵曾是远祖们的仙居之地等等一些相关的历史。
经顾庆周多年的考察,他已将顾氏家族以上4代人的宗脉理顺清晰,但4代以上亲人的居住地、一些陈年旧事等却难以查证,怀着对祖先旧事的探奇心理,1998年顾庆周退休后,便萌生了续写家史的打算。
顾老讲,他此生经历非常坎坷,受到的酸甜苦辣常人难有经历,子孙后代更是不明所以,他写出好的经验希望后代可以用来学习,不好的经验当作教训,他不给子孙后代留钱,但绝对要留点儿“精神食粮”。
虽然顾老只在6岁时读过半年私塾,但通过其多年的自学,他了解了传记体文学、章回体小说等古书的大概格式,并掌握了一些章回小说的写作规律,他决定以章回体小说的格式著写此部自家的“史书”。
1999年,顾老展开了著就家史的行动。顾老的行程并没有什么头绪,而是随走随记,他没有保镖,没有交通工具,走走停停,哪有家史的素材,他就走到哪里。
寻访见闻
1999年4月,顾老踏上了著家史的行程。他的交通工具是一支拐棍,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不下饭店,只是啃干粮,嚼咸菜,住最便宜的旅店或地下室,访问到农村时,揣煎饼大葱。沿途的见闻还真稀奇。
为准确找寻祖先曾经的生息地,顾老向各地顾姓家族发出了信函5000多件,有的收到回音,有的却石沉大海。
找寻家族遗迹绝非易事,顾氏家族庞大,脉络图较复杂,为保证准确性,顾老按回邮的信亲自辗转到各地,有些地方宗亲观念不强,吃顿饭也要“公私分明”,有的地方村民介绍得含混不清,白白浪费了时间,但多数顾姓族人对他此举却是十分敬佩。
在呼兰河畔,顾庆周找到了爷爷顾景阳当年的砖场徒弟,据其介绍,顾景阳有张照片在一户老人家里,顾庆周依此找到了此老者,说明了来意。老人已年过古稀,听起话来十分费力,最后在顾庆周手势的指引下,他示意顾庆周在一个大箱子里试图查找,可翻箱倒柜了半天,翻出来的却是一张顾庆周大伯的照片。
原来,顾庆周祖辈几位老人长相十分相似,旧时黑白相片看上去极难分辨照片中人物的面孔,经多方打听,方知晓当年爷爷也算当地的风云人物,他曾是吴俊生的部下,其照片至今只保留一张,印在史志部门史志册上。
当地史志部门有规定,不允许翻拍或摘抄书中内容,顾老趁工作人员吃饭的空当,偷偷掏出随身的相机,将爷爷的照片翻拍了下来,后来,这张珍贵的照片被顾老收集到了家史中。
顾老讲,访祖行动中,能找到熟人介绍引路还好,有时顾老走过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凭沿途打听姓氏而寻访。
一次,路过辽宁省一个村屯,顾老饥寒交迫,找到村长后,村长热情安排其到了一户村民家“派饭”。吃罢,该户人家竟索要顾老5元钱伙食费,顾老讲,同是顾姓人,宗族观念却不尽相同。
在寻访中,顾老经常走冤枉路。一次,顾老路过云南省一个小镇,由于语言不通,找不到车,就一直站在马路边。他向一位老村民打听道路,也许是所问的“顾家”地名含混不清,老者对他一指“那边”。这一指,误导顾老一直向西走出了10来里路,结果到了老村民指定的地方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走反了。
返回时顾老讲的站名或许司机又未听清,汽车一直将顾老拉到终点站,此时,司机转过头来对顾老讲“到终点了”,顾老方如梦初醒,司机问他来此做啥?顾老一时竟答不上来。此时天色已晚,顾老拄着拐棍趟着泥水,终于找到了一辆“摩的”,给了司机20元钱,开到了就近的一间旅店。
此时,旅店已无床位,顾老往日住的地下室也没了地方,外面天色漆黑,荒山秃岭,顾老正在发呆的时候,服务员给他出了个主意:将凳子接起来当床铺。无奈,顾老只得缩在这样的床上将就了一宿,第二天,累得腰酸背痛的顾老继续上路……
走南闯北的顾老经过百般周折,受过白眼,走过冤枉路,但他终究在各地史志部门同志的帮助下,找到了有关家史的相关资料,为著写家史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沿途感受
顾老的足迹遍及北安、讷河、齐齐哈尔、沈阳、山东、云南、四川等地,沿途了解到了详实的家族历史及风土人情。
顾老在走访中了解到,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血脉形成于夏商初期,源自于河南省范县,另外一支血脉形成于西汉初期。
在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镇顾家村,顾老找到了顾氏家族的坟茔地,满怀敬仰之情的顾老祭拜了祖先,并参观了祖辈们从云南迁移至文登市时暂住的仙人洞,目睹了家祠,从中了解了家法、族规等历史,不仅肃然起敬,感慨万千。据悉,当年顾家祖先曾在洞外开山凿石,自制石器,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当时起家就是石匠,也就是今天当地会集众多高级石匠的由来。
随后,顾老又远涉至四川武陵,继续寻找顾氏祖先的发祥地。经考证,武陵故人因受时空、条件限制无法入谱,只能作谱外缅怀。当年顾氏族人大部分经此迁徙至祖国各地,有的流向东北,有的流向江南。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顾雍,据说是迁徙族人的一支后代,而顾庆周正是顾雍后人迁徙至东北的一支血脉。
在云南省青溪县境内,顾老找到了清朝祖先顾星博的憩息地,此地依山傍水,绿树红花,风光无限。
令顾老感受最深的,是他在爷爷顾景阳的发迹地呼兰河畔。据了解,当年其爷爷顾景阳身为军阀吴俊生手下的“东北剿匪总司令”,人称“顾大铡刀”,他领导剿匪部队驰骋在松嫩平原,每次剿匪,只要他的队伍一到,土匪便望风而逃,顾景阳也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顾氏子孙后代的楷模。顾老回忆,是爷爷鼓励他读了半年私塾,教育他怎样做人,顾庆周特意找到史志部门,找到爷爷的照片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为著就《顾家传》一书,顾老共走遍国内30余个市县,因无手机等通讯工具,顾老只能沿途随走随访,同时每到一地,便在该地留下通讯地址,希望顾家后人能联络上他。
顾老讲,其所到顾家族人居住地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所受待遇也不相同,最热烈的一次是40余位族人送他乘上火车,最冷落的一次是其独自一人乘马车离开村间的小径……
晚年寄望
2003年7月,顾老回到家后,他开始潜心著写此书。顾老在词汇费解处便戴起老花镜查找《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书籍,为准确校对字句,单是《新华字典》就被他翻坏了3本。
今年9月,《顾家传》一书终于出版,该书共20余万字,采用章回体格式,每一回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内容,以对偶的句式做回目,每回的结尾都配以4句顾老自作的诗词,以总结全章回概况。该家史的历史事件跨度上至清朝元年,下至21世纪的今天,反映了380余年间顾家的人情、世态。
顾老讲:每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书写的,人的一生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书写自己的历史,家史要辉煌,首先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辉煌,在平凡的岗位中做着平凡的工作,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也引用一首顾老的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花开花落根难变,/血缘一统金不换,/风吹雨打数百载,/承前启后著家传。
图为顾老和他的家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