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4日电
——“走出大山的伊春人”续篇之四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 乔喜生 李宏 吴聿宏
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华景伟及市新闻宣传部门同志一起完成同江之行,市就业局局长刁乃文感触颇多。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在深深地思索。调研归来,记者就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采访了这位局长。
记者:就伊春人到同江去创业,就业部门怎么看?
刁局长:同江考察,使我们很振奋,了解到了伊春的优势,及伊春人在外地特别是在同江创业的美好前景,从就业工作尤其是从劳务输出工作角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启动,我市的木材产量逐年调减,职工也大量富余,他们需要分流再就业。虽然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安置了部分职工,但毕竟容量有限。高山、刘元贵等下岗职工认识到了伊春面临的现实,他们不等、不靠,大胆地走了出去,凭着多年积累的木材生产加工技能,到绥芬河、同江等地找到了发展的空间,而且积累了很多经营经验。他们的做法是市场意识的“觉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为更多的林业下岗职工趟出了路子,做出了榜样。从同江的情况看,这里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为伊春林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发展机遇。
问:当前,我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怎样?还有多少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
答:近年来,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等,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仅全市职工自营经济从业户数就达到14万户,从业人数达到27万多人。一些通过发展自营经济完成原始积累的职工群众,积极投资办企业,有的资产达到了数百万,甚至超过了千万,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的重要力量。
另外,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了社区服务业在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就业空间方面的作用,下大力引导发展各种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一些年龄大、无技能的下岗职工通过家政、修鞋、搓澡、送货上门等服务工作实现了再就业。政府部门利用再就业资金,设立绿化、环卫、保安等一些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就业困难人员,全市仅这一项就安置8000多人。
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市一部分下岗职工转变观念,自发地或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到外地以至到国外去创业、就业,赚到了外币。有的到韩国、日本打工,有的到俄罗斯采伐木材、种菜,到国内其他各省市从事经销、加工或服务业的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自发走出去的和有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仅到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地及俄罗从事木材生产和加工的劳务人员就超过了5000多人。他们凭着吃苦耐劳精神和敏锐的市场经济头脑,在商海中奋斗、拚搏,不断地积累资本实力和经营实力,成为伊春下岗职工中敢拼、敢闯的代表。目前,我市还有5万多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问:我市的下岗职工具备什么优势,存在什么不足?
答:由于伊春主要是靠林业发展起来的,多数职工都具备木材生产和加工的技能及经验,可以说这是“一技之长”。可一旦原来赖以生存的主业发生变化时,林业下岗职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再加上一部分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保守,再就业成了难题,出现了“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现象。
问:今后市就业部门如何加强劳务输出工作,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答:扩大再就业、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已经被列为全市实施“十项利民工程”和“四十件实事”之中,市就业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组织落实工作。今后,我们重点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就业部门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真正让下岗职工有业可就,有出路可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继续强力推进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职工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措施来抓。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需信息库。加强与用工数量较大的地区的协调和联系,建立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来源,广泛搜集,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建立通畅的信息共享渠道。搞好输出前培训,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及时总结劳务输出方面的经验教训,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个人典型和单位典型,用典型说话,用典型引路,扩大宣传,扩大影响,营造扩大再就业的舆论氛围。
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劳动力技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
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继续推行“一站式”服务。通过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了、洒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内容的“一站式”服务,努力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龙头作用,积极为下岗位失业人员就业提供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把再就业工作延伸到社区、街道,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