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2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 王玉梅 记者 张桃摄影报道
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来自林城的松子、松仁、野玫瑰花、猴头、蘑菇等山特产品出尽了风头。三天内,3大件、几百公斤的参展样品被抢购一空。代表伊春前去参展的伊春市兴安果仁加工厂女经理贾英杰也成为焦点,并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致富经》栏目的访问对象。
10月27日,记者在市中心区兴安果仁加工厂专卖店里见到了从北京参展归来的贾英杰。
今年47岁的贾英杰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赋予了她果敢、坚强的性格。1993年,她毅然决定下海经商。主意拿定后,她主动提出停薪留职,从某公司会计的职位上下来。当时,她的家人不认同她的做法,认为她是一时头脑发热。但她坚决地说:“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到底,九头老牛也休想将我拉回头。”
贾英杰首先对市场做了一番细致的调查,发现当时电子元件、家用电器等商品比较走俏,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她找亲朋好友东挪西凑筹措到一些资金,并以26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原市广播电视服务公司的营业楼。
1993年4月18日,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由她任经理的市广电音像公司成立。经过近一年的苦心经营,这个主营广播器材、电子元件和家用电器的公司当年盈利达11万元,上税1万余元,实现了当年建公司,当年见成效的开门红。
由于她坚守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之道,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的盈利都在15万元左右。1999年,怀有理想、又拥有一定资金的她,开始不安于现状,她把目光投向了服装业,在市中心区西步行街上经营起比利牛仔专卖店。
正当她踌躇满志,想在商海中大展一番拳脚时,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她事业的方向。
贾英杰的一个朋欠了她26万元钱,由于偿还不起,便提出将自己位于市中心区朝阳办事处沙滩浴场附近的一幢厂房用来抵债。贾英杰无奈之下,只好接手了这幢平房。接手后,贾英杰将房子重新进行装修翻盖,准备租出去,可一直没人来承租,房子便空了下来。
2002年10月,贾英杰的一个外地朋友向她打听松仁加工事宜,并表示想在伊春当地加工15吨松仁。贾英杰听后,觉得山特产品加工项目很有前景,况且伊春污染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山特产品,具有其他地域无可比拟的优势。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而且眼下自己在桥北又有现成的厂房,于是她果断投资近40万元购进了6台破壳机,随后她又招聘20多名工人加工松仁。3个月后,15吨质量上乘的松仁如期交到了客户手中。客户验货后,非常满意,表示有机会一定还与贾英杰合作。
初战告捷。2003年春节过后,贾英杰又投资购进压缩机、筛选机、封口机等机械设备,一个粗具规模的山特产品加工厂诞生了。由于工厂的主营项目是果仁加工,所以,贾英杰为厂子取名为伊春市兴安果仁加工厂。
厂子建起来了,接下来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管理方面的事务摆在了贾英杰面前。贾英杰常对职工说的一句话就是:“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没有好的质量,什么都是纸上谈兵。”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她在厂子内部设立了专门的质检员,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要在当天晚上全部检查合格验收后才可以下班。为了让质检透明、公正,她在这个岗位上设立了3个人,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由这3个人共同检查签字后才能过关。
一次,有位客商要加工松仁,限定的时间特别短,为了赶进度,有的工人在质量上就松懈了。晚上检查验收时,这些不合格的产品都被扣了下来,有工人说:“明天就交货了,这次就这样吧。”质检员严肃地说:“不行,贾厂长定的规矩你们不是不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次弄砸了,客户就再也不会来订咱们企业的货,到时企业没有了信誉,怎么在市场上竞争生存?这些必须全部返工!”工人们只好又回到各自的机台前。贾英杰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来到厂里,为职工买来了夜宵,并与工人一起工作。产品全部验收合格后,已是22时许,贾英杰又找来车将职工一一送回了家。
贾英杰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在企业宣传策划上也与众不同。在建厂之初,她就考虑到企业要想做大,必须要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为此,她为自己的系列产品统一注册了有小兴安岭林都特色的“兴安塔”商标。她还特意跑到哈尔滨找到专业设计人员,为自己的企业设计了一整套产品包装及店面装潢的样式,并把象征收获和喜悦的黄色作为整个包装和装饰的主色调。她不仅把在伊春的专卖店按设计要求严格装潢一新,并要求之后加盟的全国各地的连锁店也要统一使用与总店一样的形象色和形象专柜。
凭着一股认真的劲头,贾英杰的事业越做越大。目前,她的工厂能生产四大系列80多个品种,拥有员工140多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名。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地,还外销到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南京、上海、杭州、长沙、珠海等地都有她的连锁店,其连锁店已发展为11家。
随着事业的发展,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近年来,她获得“兴安百面旗”、“三八”红旗手、光彩之星、巾帼创业带头人等荣誉。
贾英杰没有因这些荣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在她的厂子里,大多数职工都是下岗工人。1998年至2004年间,她无偿资助了两名孤儿,直到他们先后参军、考学,能自食其力。今年,她又与伊春区东升小学一年二班的一名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年为其拿出300元钱,资助其上学,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为止。
说起在北京参展的感受,贾英杰打开了话匣子。交易会那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向人们展示了各地的特色产品。人们浏览着每一个展区,购买着自己中意的产品。虽然黑龙江的展位靠里,伊春的展位更在黑龙江展厅的里边,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选购伊春产品的热情。他们在展位里这儿摸摸,那儿看看,不时向展厅内的工作人员询问着有关山特产的特点和保健功能。针对前来咨询和购买的顾客,贾英杰耐心地讲解,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提起前不久自己上央视七套节目,贾英杰笑着说:“这里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原来,在即将参展前,贾英杰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说自己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致富经》栏目的记者,要针对这次农产品交易会采访一下东北的参展者。
贾英杰听后半信半疑,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怎么知道自己,不会是骗子吧?于是,她以时间来不及为由婉拒了对方要来伊春做全程采访的要求。没想到,对方不死心,又给她发来了一个手机短信:“贾厂长,我是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的记者董冰冰,你现在上火车了吗?如果确定下来车次、车厢号及到站时间,请发短信告诉我,以便我与您联系,接您。”
贾英杰看后,心想这个记者真执著,可能不是假的,于是便把自己所乘的车次及到站时间告诉了对方,但没有告诉自己的车厢号。她想到站后再仔细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10月15日,在北京站,贾英杰走下了火车,离老远她就看到两名记者模样的人在向人群张望。走到近前一看,对方确实挂着记者工作牌。简短的互相介绍过后,记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任务是从接贾英杰出站开始,一直跟踪报道到农产品交易会结束。
两名记者从接站一直跟着贾英杰到农产品交易会结束,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贾英杰。当节目录制完毕后,他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0月24日晚,央视七套的《致富经》栏目播出了长达9分钟关于贾英杰的一系列报道。节目刚播放完,就有许多电话打进了贾英杰的手机。有的是朋友向她祝贺,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客商看到报道后,对生长在林区的无污染的山特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她咨询与林区山特产品相关的情况,并向她索要产品说明书,还有的提出要到伊春实地来看一看,考察一下市场。
通过这次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贾英杰感慨颇多。她说:“农交会是一次难得的大开眼界的机会,每一位经营农产品的商家都应该争取去参加,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只有了解了外面的市场销售趋势,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产业。伊春的山特产品无论是在生长环境上,还是在生产加工上,质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要想做大山特产品,首要的一点是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不要搞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出外参展要大家在一起。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团结与力量。”
图为贾英杰耐心地向顾客介绍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