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孩子别痴迷“戏说英雄”
//yichun.dbw.cn   2005-10-14 09:17:21

  东北网伊春10月1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 邴炎秋/文

  “李元霸是李世民的弟弟,陈家洛是乾隆皇帝的兄弟,洪承畴是孝庄皇后劝降的……”听了这些稀奇古怪的话,您是否会想到这出自于一些小学生的口中?随着当今“戏说”影视剧的热播,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被搬上了屏幕,今日“戏说”,明日“演义”,后天“秘史”,着实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过了一把戏瘾。可当青少年们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时,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戏说影视作品”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

  (一)

  记者近日了解到一件趣事:市中心区一小学生向当教师的妈妈请教一个问题,十分有趣,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兄弟是不是陈家洛?母亲不知孩子所讲的“陈家洛”是什么人。孩子告诉她是古装电视剧中的人物,在该剧的一片段中,乾隆皇帝提到了其兄弟陈家洛。孩子也曾向班级同学咨询此事,同学们告诉他,乾隆皇帝的兄弟就叫这个名字!这位母亲经了解才知道,“陈家洛”原来是武侠小说中杜撰出的一个人物。让孩子如此深信不疑,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样,前些日子热播的一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主人公“李元霸”,令许多观众过目难忘,他是剧中所谓的“隋唐第一勇士”。可实际上,“李元霸”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在历史中李渊根本无此力大无穷、力拔千钧的儿子。而听惯、看惯了评书与电视剧、小说的青少年,误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在该剧中,另一个主人公秦叔宝更是让观众着迷,不但迷倒了广大少女观众,更迷倒了小孩子,令人不解的是小说中粗犷的山东大汉被包装成了潇洒的“情圣”。该剧中,自从青年秦叔宝在密林中救走了李渊一家后,直到李世民改元贞观,秦叔宝仍是20几岁的青年模样,“英雄不老”着实让人慨叹!

  更有意思的是前些日子热播的一部历史大戏中,有一幕孝庄皇后劝降明将洪承畴的片段,相信许多观众记忆犹新。此后,许多观众也确信洪承畴的确是孝庄皇后劝降的,而对此,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中,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特别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孝庄劝降洪承畴不但是戏说,而且是胡说……

  目前,大量的影视剧占据着广大市民的业余休闲时间,其中以一个历史背景为主线,加上“戏说”的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占有很大比例。为了将故事编得更精彩,制片方找寻一些偶像人物来担纲主角。随着剧情的深入,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渐渐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同时,也留在了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心中。使得孩子们相信,历史上确有其人,古人就是电视剧中的模样,结果误导了孩子。

  (二)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老师询问起中小学生的偶像时,很多人会回答“科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等,然而现今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却演变成了“天王”、“天后”、歌星、影星。因为他们有完美的外表,风光无限的名利,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崇高无比,他们所刻画出的历史人物,令孩子深信不疑。

  市教育局初教科相关同志介绍,目前一些影视剧的视觉冲击力大,武打场面、人物造型设计十分吸引人,但其在内容上却对一些历史事件不尊重,仅一句“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做了交待。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在长时间观看了如此的“戏说剧”后,便会形成误解与偏差,定位于剧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形成了一个习惯汲取畸形文化的思维方式。对此,学校与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引导孩子对历史事件费解处多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多对不懂的名词典故请教老师,以避免形成知识上的误区。

  (三)

  市医院心理咨询师王艳茹介绍,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但现在某些少年儿童崇拜的人物不是成功人士,而是明星和影视剧中的武侠人物,崇拜内容趋向低层次,衷情于他们的服装、长相、名气等,而不是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奋斗历程。而媒体对成功人士宣传的格外冷淡,也导致孩子们生活中缺少“英雄召唤”的环境,这也使他们很容易步入盲目崇拜的误区,痴迷“虚幻英雄”人物。

  孩子们都会经历通过一个偶像式的人物来寄托他们的愿望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在偶像身上,寄托了他们的渴望和成功的目标。在青少年崇拜心理正热之际,王医师建议有3种调适方法可供参考:

  1、家长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一概反对,应积极正确引导。

  2、家长要让孩子们知道“戏说剧”与真实历史的区别,逐渐降低追星的热度,正确引导他们崇尚敬业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迷失自我。

  3、及时推荐一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有成就的科学家、模范人物,提高孩子学习英模人物的兴趣,使之成为其真正学习的榜样。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