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老知青回家
//yichun.dbw.cn   2005-09-23 11:09:36

  东北网伊春9月2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张增玲张恩普摄影报道

  9月的乌伊岭,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小镇的人们都在奔走相告一个好消息:当年开发建设乌伊岭的老知青要回家了!

  16日,当年曾在乌伊岭林业局前卫、卫东等农场上山下乡的百余名知青代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重返阔别36年的第二故乡--乌伊岭,重寻当年那火热的青春梦想、重拾散落的青春碎片、重新感悟那段一辈子都无法忘却、已深深融进血脉里的知青生活……

  16日下午2时整,满载着老知青们的客车从市中心区出发,一路向北。车窗外风景秀美如画,车窗内老知青们谈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来自哈尔滨、鸡西、佳木斯等地,有的同在伊春。岁月如梭,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如今大多已两鬓斑白。他们一路上说着、笑着、唱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17时许,客车刚刚驶进乌伊岭宾馆甬道,震天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乌伊岭区委、区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当年一同下乡留在这里工作的老知青们一同上前迎接返乡的这些知青代表,场面热烈、感人。漫长的36年,凝聚成这一刻。

  乌伊岭区委、区政府对此次老知青返乡活动高度重视,在食宿、行程上安排专人负责,对这些曾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土地的老知青们给予了最高的礼遇和敬意。

为了重现当年的知青生活,呼应返乡的主题“怀旧、回报、联谊”,当年的知青文艺宣传队队员赶排了一场知青文艺节目,献给知青战友们和乌伊岭的父老乡亲。晚7时,这场由乌伊岭老知青返乡联谊会筹备组主办、黑龙江省兴安种鹿繁育场协办的乌伊岭老知青返乡联谊会文艺专场《相约乌伊岭》,在知青剧社全体成员演唱的革命歌曲联唱中拉开帷幕。身着绿色军装的老知青深情地唱着、跳着,独唱《见到你们格外亲》、舞蹈《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京剧清唱《光辉照儿永向前》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将台下老知青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难忘的日子,泪水无声地从脸颊滑落……

  

  他们怎能忘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年轻的知青们迷茫过、沉寂过,但他们的人生之旅从这里出发时,信仰没有变,追求没有停止。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批老知青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大家在时代的变迁中,继续自己不悔的人生旅途。难忘当年在青年点食堂里,大碗喝酒、吃高粱米饭、喝冻白菜汤。当年的知青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一腔热血,满怀憧憬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浩浩荡荡奔赴克林的荒野、卫东的大岗、前卫的山坳。在那里,用双手盖起一排排板夹泥新房,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千亩良田。春天,播种下希望;秋天,收获着喜悦。今天,36年过去了,但那段知青生活难以忘怀,那段经历在不知不觉间融进了血脉,伴随着一生。今天,老知

  青们回到乌伊岭,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录了他们初涉人生的足迹。

  晚9时,由乌伊岭区党政领导和联谊会筹备组共同组织召开了一个特殊的座谈会。会上,当地领导介绍了该区的经济状况。乌伊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煤矿、铁矿、金矿、硅矿等,有待开发的项目很多,恳请老知青们为乌伊岭的经济转型出谋划策。老知青代表关艳芝、许百川、傅鸿杰、柴振山、李良春、葛维举、高飞等畅所欲言,纷纷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和经济腾飞献计献策。座谈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代表们觉得还有很多话都没有说完,因为,他们对这块土地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

  17日早8时,在乌伊岭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老知青们乘车赶往当年下乡的前卫农场和卫东农场。在车上,陪同人员向老知青们介绍了前卫农场的近况。前卫农场如今已是前卫种子林经营林场,距乌伊岭区址62公里。前卫农场始建于1968年,农林交错,施业区面积17678公顷,耕地面积6000多亩,林场是1982年由原前卫、卫东、奋斗3个农场合并而成的,是以母树林管护和营林生产及土地耕种为主的经营性林场。

  10时30分许,前卫林场到了。早早等候在这里的林场干部职工们用鞭炮、秧歌热情地迎接这些当年的建设者们。一下车,老知青们迫不及待地找寻着记忆中的青年点、晾晒场、食堂、老井、无底湖……

  在林场场部的西侧,当年的晾晒场还保留着旧时的模样,一堆堆的饭豆秧堆在上面。当年的老知青孙世艳看到这些,眼泪流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当年她们这些女知青和男知青们一样,用双手建起了这个晾晒场。当庄稼成熟收割回来,大家热火朝天地在晾晒场上打粮食,手磨起了泡、肩膀被压肿了,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收获的喜悦充盈着她们年轻的心。秋收完后,在晾晒场上举办篝火晚会,是知青们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唱和跳,释放着青春的激情。

  从晾晒场往西北方向前行百余米,就是无底湖。无底湖已没有了当年的模样,几近干涸,水质浑浊。站在湖上的水泥桥上,很多老知青的眼睛湿润了。他们忘不了,当年从木杆搭建的简易桥上走过,上工时到湖边捧一口甘甜的湖水喝;下工时在湖边洗一把脸。无底湖给了知青们太多的欢乐和回忆,回想当年的那一幕幕,心情怎能不激动。当年因个子小,被安排在炊事班做饭的老知青周桂仁对记者说,那个时候,连里号召“不空手运动”,就是每个知青每天收工后都要带回一捆的柴禾,食堂做饭用。

  在无底湖的东侧数百米,是当年知青们开垦的良田,如今是深秋时节,田里的黄豆豆荚泛黄,在微风中摇曳着。在这片黑土地上,曾洒下了知青们数不清的汗水。几个老知青手捧黑土,放在鼻下尽情地嗅着泥土的芳香,有的将黑土装进塑料袋中带回去。

  在场部东侧,当年的食堂已成为场部的锅炉房,食堂中的那眼老井还在,只是井上的辘轳不见了,成为供应场部用水的机井。食堂东侧的草坪上,婆婆丁伸展着肥大的叶片,几个女知青小心翼翼地用木棍挖着。面对记者的疑问,老知青邸青兰说,她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别样的感情,将挖下的婆婆丁带回家,栽在盆中,看见它,就如同再次回到了前卫。1969年7月6日,来自老伊春区四中的第一批下乡知青、当年只有17岁的孙玉兰和很多同学们一起,背着行李,乘坐火车来到乌伊岭。下了火车,又坐138拖拉机去前卫农场。当时,他们把行李放在拖拉机后面的爬犁上,步行跟在后面。车行处都是塔头甸子,踩不好就掉进水里,鞋都灌包了。也不知究竟走了几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一个向阳的山坡。

  举目望去,周围是大山环抱,眼前是杂草丛生,荒芜人烟。首先解决的是住宿问题,知青们砍来酒瓶粗的桦木杆搭成床铺,外面支上帐篷,床底下是一丛丛的柿秧和山上流下的小溪水。在前卫农场的第一顿饭和第一个夜晚至今还令人难忘,在3棵呈三角形排列的树上拴上铁丝,将铁锅支在上面蒸小米饭。因为没有干柴禾,湿树枝冒烟不爱起火,铁锅受热不均。饭煮成了3层,顶上一层是生米、中间一层是米汤、最底下是一寸厚的锅巴。菜是鸡蛋炒木耳,等菜出锅时,已分不清哪个是鸡蛋,哪个是木耳。当晚,分配好住处的女知青们坐在床上,静静的夜幕中,听到的只有“呜呜”的哭声,一夜无眠。过了一段时间,连里决定给女知青盖木砖屋。所谓木砖,就是将碗口粗的树伐倒锯成一尺长,从中间劈成两半,一层木一层泥,房顶是用草苫的。她们去割草时,齐腰深的草丛中有很多蛇,而她们最害怕的就是一不留神踩到蛇。

  那个时候,距青年点不远有一个小石头山包,山上不长草,几乎每块石头下都有一条蛇。很多淘气的男知青就将蛇抓来,剥了皮留着用,将剥完皮的蛇放成一堆,浇上酒精烧,他们没想到这样的恶作剧,却引来了其他的蛇。因为蛇被烧后气味久久不散,附近的蛇被同类的气味吸引来,竟钻进帐篷里,将女知青们吓得够戗。孙玉兰后来成了拖拉机手,开着拖拉机开垦荒地。那个时候,都是在塔头甸子上开犁,拖拉机是转圈作业,先将小树推倒,一点点扩大面积。后面有知青收拾“战场”,将小树、杂草根拣净后,留下一片黑油油的田地。就这样,两年后,乌伊岭前卫、卫东等7大农场的知青共开垦出了14000亩良田。

  当年的老知青代表张林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想的是扎根农村,战天斗地,大旗上写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淳朴的革命理想,把他们连在一起,亲如家人,宛如姐妹兄弟,同吃一个大锅的饭菜,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情谊。在这里,他们经受磨炼,在这里他们经历风雨,在这里他们播种爱情,在这里他们收获友谊。

  王淑兰是一连的女知青,1969年7月6日到乌伊岭后,留在了乌伊岭工程队盖房子,两个月后,也来到了前卫知青点。她还记得当年和战友们发生的一件件趣事。有一次,在田里割麦子,歇工后躺在成垛的麦堆上,等十几分钟再开镰时,她一弯腰时觉得肚子一鼓,再弯腰时肚子还鼓,这可把她吓坏了,赶紧招呼同伴,等大家掀开她的衣服时,里面竟钻出一个耗子。原来,她躺在麦垛上时,一个耗子从裤腿钻进了衣服里。一天,收工回来时,路过一片柿丛,看着那诱人的果实,女知青武静摘了一把放进嘴里,还没等吃呢,“妈呀”一声又吐了出来,原来她慌忙中把落在果实上的野蜂一块吃了进去,野蜂蛰到了她的口腔。那时,知青们的床头都贴着“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生在前卫绘宏图,死在前卫埋忠骨”的誓言,将他们战天斗地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夏天,女知青们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天,可以不出工,躺在床上好好歇歇;冬季特别冷,晚上睡觉时上面一层棉被、一层棉衣,头戴棉帽、脚穿毡袜,还要再盖上一层塑料布。白天,知青们上山打子,在齐腰深的雪里前行,因为走出去很远,中午要带饭在山上吃,馒头冻得硬梆梆的,她们就用干柴枝拢堆火,把馒头放在火上烤,烤一层扒一层吃,渴了就抓把雪吃。有一年冬天夜里,连里养兔子的兔子房不小心着火了,知青们拿着脸盆去救火,根本无济于事。眼看着一只只兔子从火里跳出来,一头扎进雪堆。天亮后,知青们扒开雪堆,就见一只只可怜的兔子都成了灰团,他们将兔子皮扒掉,美美地吃了一顿兔子宴。白天上工,晚上知青们还要进行政治学习,思想上一点也不能放松。每月挣的42.50元工资,留下10元伙食费后,就给家里邮回去。老知青刘丽故地重游,无限感慨,她说那个时候环境的艰苦,也锻炼了她们超出常人的毅力,这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增添了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

  当年的知青后来陆续返城,而伊春知青刘淑范和乔国夫妇留了下来。战友们望着当年的小范,忍不住抱头流泪,岁月的沧桑已将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老妇。

  在当年的前卫农场场歌“马蹄哒哒哒,震呀震天响,巡逻的战士守边疆……”的歌声中,老知青们依依不舍地登车返程,在车上还不时的回首,满眼的留恋和泪光……

  在与前卫相距4公里的卫东农场,那眼知青们自己挖的老井还在,井中依旧是清冽的井水,他们纷纷和这眼老井合影留念。

  老知青代表、市文联主席葛维举感慨地对记者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知青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回首花季之时,能够在记忆的长河中采到一朵浪花,让它闪现出往日的明媚和鲜艳,就可以自慰平生了。

  据此次老知青返乡联谊会发起人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关艳芝介绍,乌伊岭区是我市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地方,总人数在3400人以上。3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现大多已是两鬓斑白。有的还在岗位上奋斗,努力工作着;半数以上已退居在家,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回到乌伊岭,来到当年走上社会的地方,知青生活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这里,知青们垦荒播种,流血流汗,建设边疆,思索探求,感悟人生。艰难和劳苦锻炼了意志,学习和思索增添了智慧。知青生活虽然短暂,但为每个人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创业打下了基础。因此,知青生活值得回忆、知青友谊倍加珍惜。不论成功与否,只要在这里奋斗过,就是一段丰富的人生过程。今天,当年的老知青们回到下乡的地方,看到第二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倍感欣慰。乌伊岭的变化,让老知青们感到振奋激动,他们向留下来建设乌伊岭新面貌的知青战友们学习致敬。

  当年的老知青、发起人之一高飞对记者说:“当年下乡的老知青大都50多岁了,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回到当年下乡的地方看一看,寻找自己从前的影子,重新感悟那段岁月留给自己的精神财富。”

  乌伊岭区委书记安虎贲说:“此次老知青回访,是乌伊岭的一件大喜事。当年的老知青们参与了乌伊岭前期的开发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乌伊岭的人民不会忘记。如今,他们心系第二故乡,还在为乌伊岭的建设献计献策,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乌伊岭的明天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17日下午2时,知青剧社的演职人员和乌伊岭区的文艺工作者,一同为老知青们和乌伊岭区的父老乡亲演出了一台精彩纷呈的节目。演出间隙,乌伊岭区10名贫困小学生接受了老知青们的深情捐助。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