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9月15日电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为我市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机遇,乌伊岭区抢抓有力契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把发展自营经济作为富民创业重点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扶持,全民发动,努力实现自营经济的新突破。
在近日召开的乌伊岭区委全会上,他们除了采取边走边看、边听边议的形式深入到全局12个林场所学习经验寻找不足外,还邀请了木耳种植、养牛、养蛙大户等给与会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了报告,介绍发展自营经济经验,充分表达了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自营经济的决心和力度。
乌伊岭区是我市最北部的区局,俗称自然区划的“半冻土地带”,为发展自营经济带来了一定困难,乌伊岭区一班人迎难而上。把发展自营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构建林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他们采取确定主攻方向,深入宣传搞发动,逐户调查摸底数,制定规划保实施的方法,以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寻求基本的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为主题,开展了“三基本”全民创业行动,全面推进自营经济的发展。今年年初,他们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自营经济推进会,对发展自营经济进行部署。并组建宣讲小分队、开办电视专栏,讲形势、鼓干劲,大力宣传勤劳创业人、发家致富经,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营造浓厚氛围。他们还同时进行了入户调查,对全区7767户常住居民逐户走访,挨家调查,根据职工群众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能力,制定了全区自营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食用菌种植、绒山羊、天山马鹿养殖等13个重点发展项目,并有针对性地逐户落实。目前,全区从事自营经济户达到5897户,占总户数的75.8%。1200多户职工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自营经济发展中,为避免出现盲目发展、无序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等现象,他们依托资源,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建基地全面辐射的办法,把发展自营经济纳入到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一是划定特色产业带。依据各林场(报)的资源状况、地位优势、群众意愿和产业基础,划分了5个发展产业带。北部以发展养牛、绒山羊等生态畜牧业为主,东部以发展黑木耳和北药等种植业为主,西部以发展绿色食品采集加工、养鹿为主,中部以发展珍稀食用菌为主,全区依托乌云河水系发展林蛙养殖,使自营经济形成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二是抓基地建设。全区建立了8个产业示范推广基地,在永胜经营所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和绒山羊养殖基地;在桔源林场建立了天山马鹿种鹿繁育基地;在美丰林场建立了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林海林场建立了黑木耳一、二级菌培育和生产基地;在民康药业、同源中草药开发中心建立了北药种植、加工基地;在东克林林场建立了山特产品采集加工基地;在上游林场建立了林蛙养殖基地。通过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自营经济整体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全区养牛户达到227 ,牛存栏3180头;绒山羊养殖户到182户,绒山羊达到30050只;养鹿户110户,天山马鹿达到2260只;黑木耳种植户达到2860户,黑木耳已种植3000万袋。预计今年全区居民户均增收近3000元。
为促进职工自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这个区优化服务,全力扶持。他们坚持倾斜政策引导发展、注入资金保障发展、强化服务促进发展、提供物资支持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制约自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山下职工自愿到林场(所)从事多种经营生产,并将工作关系落到林场(所)的,区政府一次性补助安家费500元。木耳种植户所需的锯沫子原料政府集中统一生产。各林场(所)无偿提供摆放食用菌场所和黑木耳生产的喷灌设备,并建立黑木耳干燥室,供黑木耳种植户无偿使用。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无偿提供所需木料。二是服务扶持。建立了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服务协调中心,进行“一站式”服务,集中解决职工在发展自营经济中遇到实际问题,建立起了绿色通道。三是资金扶持。采取政府拨一笔、工会筹一块、群众捐一点的方法,设立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采取小额贷款、贴息贷款和“以物借贷、产品还贷”、“送母还犊”等多种方式,解决了一部分职工启动资金不足问题,各林场(所)均建立了两万元以上的“创业基金”。四是技术扶持。建立了区畜牧养殖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等服务。高薪聘请4名畜牧专业大学生,先后选派了26名干部到省、市专业学校进修学习,充实了畜牧养殖的技术力量。与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技术指导工作站,无偿提供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五是物资扶持。全区各单位把企业闲置的厂房、设备,采取无偿借用、低价出租和有偿转让等形式,提供给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共提供厂房5000平方米,设备100多台(套),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创造了条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乌伊岭区以富民为先,通过自营经济保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自营经济增加值已实现41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