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30电(记者 张增玲)十年寒窗苦读终换来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在可喜可贺之余,人们的烦恼也接踵而至,一个个“升学宴”的邀请电话使人应接不暇……
从高考成绩公布以来,市中心区内一些大酒店的生意特别红火,大部分被“升学宴”包桌。犹如一股敛财的人情歪风。“升学宴”除了成全了大酒店,还忙坏了司仪。一位酒店工作人员讲,现在为“升学宴”每天都很忙,一天赶几拨,每一拨少的二十桌,多的三四十桌,一天下来,我们这些服务生的骨头都像散了架似的。一位司仪说,从高考成绩一公布,“升学宴”的主持就订得满满的,几乎每天都有,有时还两三份。其中有的家庭档次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歌手、乐队助兴,就连泡泡机、礼花机全用上了,场面简直可以和婚礼媲美。一位社会人际关系比较广的许先生告诉记者:“一个个‘升学宴’的电话,就好像是一张张催账单,只要你收到了,就不得不随礼。高考发榜前后,7月、8月的‘升学宴’我就随出了近2000多元的礼金。最多的时候一天参加了3个‘学子宴’。”
由于近几年随着各地大学的扩招和独立学院的兴起,高等学府的门槛好迈了许多,高考过后,一表、二表、三表落榜的机率很小。可以预见的是,从此以后,考上大学只是人生旅程中一件很平常的事。在升学“含金量”大大缩水的情况下,如果再拉着扯着非要别人给自己送恭贺礼,就很有些不合时宜了。
日前,孩子升学设宴者愈来愈多,大摆宴席收钱敛财,不仅给亲戚朋友带来不应有的苦恼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尽管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绩仅300多分,只够上一所大学的成教班或是上一所民办大学,但还是要大摆“升学宴”,也好好“风光一把”,让老师和亲朋好友对自己表示祝贺,使举办“升学宴”的“主人”——升学者和家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确,虽然分数寒碜了点儿,但好歹可以上大学,同样属于金榜题名之列,若设宴庆贺也是“师出有名”。
不过,“升学宴”泛滥到如此地步,也真该引起注意了。孩子升学,家长脸上有光,花钱置办酒席,似乎心甘情愿。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升学宴”的费用虽然和普通人家在酒店包桌置办酒席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倘若一下子置办十桌乃至数十桌的酒席,自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能够成规模举办“升学宴”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些社会交往比较广的人物。大凡能够将“升学宴”操办到这个规模的,一般只赚不赔。究其原因,在于那些出席“升学宴”的客人中,除学生特邀的老师是真正的座上客外,其余的就餐者大多是怀揣份子钱的“付费客人”。这样的宴席,与其说是学生家长借机宣传孩子抬高自己,不如说借机“借钱”庆贺。这自然是滋生腐败的“合理借口”,不少市民称时下的“升学宴”是越办越火,已成为亲戚朋友们一种不菲的额外负担。“升学宴”俨然已成为过街的老鼠,到了人人生厌的地步。
一谈起升学酒,大家如谈虎色变。在市机关工作的赵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高考结束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已经多次赴“升学宴”,这些饭局有同事的、朋友的,也有亲戚的。赵先生说,平均每顿饭仅随礼金他就要拿出100元,如果碰上平时关系较好的亲友,他就得拿出200元。一个月下来,他光“升学宴”的礼金就支出1000元左右。虽说现在已临近高校开学,仍不断有人请他去赴“升学宴”,弄得他每天疲惫不堪。市民孙先生也有同感,他说,“现在很多人不论孩子考上什么学校都请客,而且这种应酬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这每月五六百元的工资远远不够应酬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升学宴”已呈现两种趋势:一是请客的范围越来越广,二是不拿贺礼赴宴的几乎没有。这两种现象发展的结果都是加重亲友的负担,难怪不少人表示“吃不起‘升学宴’了”。
学生考取了大学,当然值得庆贺,但他们当中还有一些困难家庭还在为孩子的学习费用忧心忡忡。“升学宴”一旦成风,势必增加一些家庭的经济负担。记者看到,在我市的一些区局,尽管有些考生的家庭很困难,但怕受到周围亲朋好友的白眼,也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摆上几桌。
大摆“升学宴”,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是有悖节约型社会原则的,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美味佳肴,剩下的就是难以承受的人情债和满街的抱怨。记者在一些大酒店看到,在“升学宴”刚刚开始不久,有不少人蜻蜓点水式的吃上几口,然后便纷纷离桌,剩下满桌的菜肴扔在那里,非常可惜,这既不符合勤俭的传统美德,也与当前全国开展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
随着各种“人情风”的逐年升温,每年许多人的“随礼钱”累计起来都不是个小数目,实在是不堪重负。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的“升学宴”,由于成为变相腐败的新手段而变了味道。再者,当前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消费领域的铺张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克目标,“升学宴”式的吃请和请吃,都是社会群体性浪费。
中国人自古就把金榜题名视为人生非常重要的大事,因此为庆祝这一幸事而办的“升学宴”具有较浓的传统文化色彩。但其发展至今已异化成为一种累赘,由此恶性循环,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因此“升学宴”该止当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