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这里是中华秋沙鸭的家
//yichun.dbw.cn   2005-07-20 14:05:45

  东北网伊春7月20日电

  鸟类与人类,自古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后,在大自然生存和发展中,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鸟是人们生存环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泼灵巧且最容易找到的动物。鸟儿飞行于茫茫林海之颠,使宁静的森林生机盎然;鸟儿飞翔于万顷良田,为大自然增添诗情画意。因为有了鸟,人们才会感受到鸟语花香的美好境界;因为有了鸟,大自然才丰富多彩起来。

  带岭林业局境内山峦起伏,林海浩瀚,水草茂密,河流纵横。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不仅是熊、鹿、獐等野生动物也是飞龙、鸳鸯、松鸡等珍禽异鸟的家乡,更是素有“鸟类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秋沙鸭的故乡。著名的黑龙江省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便坐落这里。

  从带岭林业局向北驱车15公里便是著名的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它坐落于永翠河中段两岸,与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相邻,面积1462公顷。这里共有鸟类17类目47科25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尾榛鸡、金雕、鸳鸯等46种;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灰喜雀、杜鹃、柳莺等。有百鸟之乡之称,是著名的观鸟胜地。每年4月—6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多年来有美、英、法、德、日、丹、瑞等国的鸟类学者、专家和观鸟者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观鸟,一睹百鸟风姿。近年来,这里更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天地。

  1995年,日本鸟类专家考察团与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动物生态研究站高级工程师、物种生存委员会鸟类专家组成员刘伯文共同来到带岭林业局进行鸟类考察,经过数天的工作,专家们在永翠河上竟然惊奇地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踪影,这是考察人员万万没有想到的。更让考察人员们惊喜的是这里的中华秋沙鸭数量竟达到了10对,这对于世界上现存只有1000余只的中华秋沙鸭来说,简直是重大发现。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国际鸟类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带岭区政府的重视,由于中华秋沙鸭的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特别是繁殖期间主要以河中石头下石蛾科幼虫为食。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生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老龄树木的成熟森林,以使中华秋沙鸭有可供选择的天然营巢树洞;二是森林中有富有石蛾、蛄等水生动物的清澈溪流。中华秋沙鸭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生长在无污染的林区溪流之中,成对或以家庭为单位潜水捕食鱼类,又习惯在天然树洞里繁殖,被称为“会上树的鸭子”。因此,带岭区政府在筹建保护区的同时,加大了对永翠河两岸树木的保护,加强了对永翠河水质的治理,有效地保护了中华秋沙鸭的生存环境。经过两年的经心筹备,在各界的关心下黑龙江省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终于在1997年成立了。

  人们往往用鸭子比喻“笨拙”。是的,鸭子那肥胖的身躯,两条短腿生长在躯体的较后位置,走起路来形如醉汉,左摇右摆,蹒跚可笑。

  就这样一个笨头笨脑的家伙,怎能使人相信,在自然界中能选择在树洞中做巢,灵巧地飞上飞下,它——“秒沙鸭”就能做到。大多数野鸭的巢址都选择在湖泊、河流岸边的杂草丛中,蒲苇滩里的凹地上,堤岸附近的浅窝里或芦苇丛中的低洼处。但秋沙鸭却选中天然树洞做它们生儿育女的窝巢。秋沙鸭在全世界有7种,我国分布着4种,它们是斑头秋沙鸭、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和中华秋沙鸭。其中除红胸秋沙鸭不在树洞中营巢外,另外三种均在树洞中“安家”。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的特产,繁殖主要在我国,可数量非常稀少,已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是东北亚地区特有水禽,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北方物种,繁殖于俄罗斯远东锡霍特--爱林山脉、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吉林省延边。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估计目前种群数量在1000余只左右,属全球濒危鸟类,也是东北亚地区最濒危的水禽之一。由于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种群数量仍在持续下降。

  中华秋沙鸭头上生有两条冠羽,好像姑娘的一对乌黑辫子。雄鸭头和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雌鸭的头棕褐色,上体蓝褐色。繁殖地仅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镜泊湖以及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永翠河的4月,天气尚未转暖,中华秋沙鸭便急忙从温暖的南方赶回这里,聚集在茂密森林的小河中,追逐、戏耍,有的躲在一旁,“谈情说爱”,选择自己中意的“伴侣”。若“恋爱”进行的顺利,不久便一同飞到溪旁的大树上,选一适宜的树洞,“夫妻”共同布置“洞房”。这时雄鸭很机警,它匆忙地出入几个树洞,布下“迷魂阵”,使它们的敌害一时弄不清究竟哪个树洞才是它们真正的巢,借以保护“家庭”的安全;但雄鸭又很“无情”,“蜜月”一过,就撇下独自在巢内孵卵的雌鸭,它不但不去替换,就连雌鸭的饥寒冷暖也不去过问,更有甚者,哺育雏鸭的责任,也全都推给了雌鸭承担。雌鸭性情温和,任劳任怨,孵卵饥渴之时,只好趁中午气温较高,飞出洞外,匆忙地找些鱼虾和昆虫,又急速返回洞中。

  由于中华秋沙鸭喜欢将巢筑在树上,习性机警,人往往无法靠近,要了解中华秋沙鸭生活习性,寻找鸭巢便显得尤为重要了。1997年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成立后,这便成了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由于中华秋沙鸭在森林中繁殖,营巢都建在森林中溪流岸边树上,置巢于天然树洞中,且孵化时间短,待雏鸟孵出后,在母鸭的带领下便弃巢而去。当时,保护区刚成立时只有8名工作人员,要在若大的保护区内寻找不起眼的鸭巢可见是何等的艰辛。几年来,保护区内的每一棵树下都留下了工作人员们的汗水,每一片草丛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们的脚印。在工作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今年5月上旬,在一处离河仅有10余米远的一个树洞内找到了第一个鸭巢,紧接着接二连三又发现了处巢,此次寻找共发现了4处中华秋沙鸭的巢,其中最多的1个巢内有鸟蛋14枚,最少的也达到了9枚,这让工作人员们欣喜不已。

  保护区领导立即决定配备摄像、录像及监视设备跟踪观测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及其与栖息的自然环境关系。并且有选择地在其中的两处鸭巢上安装了两套监视设备,用6个监视头多角度观测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为了不引起鸭妈妈的注意,防止它弃巢而去,研究人员们想尽了办法,他们在距离鸭巢300余米的地方建了个临时帐篷,然后在帐篷的上面用苞米叶子进行隐藏。5月的林间夜晚寒气逼人,一到晚上地上就起了霜,研究人员们常常在帐篷内被冻的不得不来回走动,监测工作异常艰辛。

  经过监测,研究人员发现,中华秋沙鸭的鸭巢内多垫木屑,并混有兽毛及干草。卵呈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与普通鸭蛋相似。仅由雌鸟孵卵,雌鸟很恋巢,除了每天必要的两次觅食外,其余时间均在巢内生活,昼夜孵化时间达22-23小时。经过28天的孵化小生命们相继问世,但让研究人员们意想不到的是,雌鸭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它会立即爬出洞口跳下树来,“嘎、嘎”地召唤着“孩子们”,小鸭闻声后,一个个从10多米高的树上勇敢地跳下来,跟随着它们的鸭妈妈迅速走向河边弃巢而去。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小鸭天生就有高超的潜水本领,遇有危险时,一下子就钻入水里,动作十分敏捷。

  监测中发现一只鸭妈妈“粗心大意”竟然丢下了4只小宝宝独身离开。后来经研究人员分析,由于该树洞较深(后经测量该树洞深为70公分),刚出壳的这4只小鸭子,没能跳出这个洞,因此被鸭妈妈留了下来。研究人员发现后,立即将这4只小家伙从鸭巢内取出,并为其专门建了一个漂亮的家,让它们与两只小绿头鸭生活在了一起。如今这几个小家伙,身体健康极了,它们已经和这里的每位工作人员非常熟识了,工作人员们更是对它们爱护有加。

  此次监测活动,为研究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和习性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这在国内还是首次,也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他们还通过管护,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护完好,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有了显著增加,仅中华秋沙鸭就由原来的10对增加到现在的30对,有效地保证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拟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实验,再放归自然,以扩大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为拯救中华秋沙鸭这一全球濒危物种、为保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刘莹 刘宇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