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8日电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
这是一首描述鄂伦春人打猎的民歌。鄂伦春族人曾经依靠狩猎生活,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著称,被誉为“兴安岭王者”。
在我市嘉荫县乌垃嘎镇胜利村,就聚居着一群鄂伦春族人。这里现有120多户居民,但只有一位老人会说一口流利的鄂伦春语言,会唱多首鄂伦春歌曲,她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成为当地有名的“鄂乡老人”。
这位老人叫莫秀英,今年62岁,高高的颧骨,细长的眼睛,一脸的朴实劲儿,带着游猎民族特有的沧桑感。她的这张脸,一生没擦过脂粉,让山泉洗过,让山风吹过,让日月星光、冰雪篝火映照过……多少年来,老人至今还保留着鄂族人“跑山”的习惯。记者去采访时,老人正要背筐上山,要是晚来一步,恐怕就要等上一小天才能见到她了。
一身绝活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树皮制品,多由妇女制作。对在不同季节打猎所得的兽皮,她们按其性能和部位,缝制成适合不同季节穿的服装。将从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树皮加工制成适合各种用途的器皿。妇女们在这些皮毛制品和桦树皮制品上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最能反映该民族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子还使用手工制作的骨器、木器和铁器进行生产劳动。
莫秀英老人的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种帽子是用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制作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记者来到莫秀英老人的家,看到院内养了4条猎狗和3匹猎马。在屋内,一个装着针线的桦树皮筐吸引了记者,桦树皮上简洁的图案美丽而古朴,让人的目光舍不得离开。
莫老对记者说,平时她喜欢制作桦树皮盒、桦树皮碗,她的两个女儿在她的影响下也会做桦树皮碗、桦树皮盒等。
去年夏天,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人员在“鄂乡”录制节目,该节目在中央4台播出后,一位经商的香港人了解到心灵手巧的鄂族妇女们善于制作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专程从香港来到胜利村,亲眼看到了莫老制作的桦树皮盒、桦树皮碗等,并把制作好的手工艺品带走了几件,还打算向莫秀英老人订货。
能歌善舞
鄂伦春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舞姿往往模仿动物和飞禽,节奏明快,豪放粗犷。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对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娱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
莫秀英老人就能歌善舞。莫老对记者说,从小她就愿意唱歌,五六岁时就开始学唱本民族的歌曲。17岁那年,黑河文工团让她去唱歌,因她的父亲患病双目失明,为了照顾父亲,她失去了这次机会。
说着说着,莫老就用鄂族语言唱了起来:“一位鄂族姑娘在山上歌唱,歌声优美动情,感动了小树,感动了小鸟……”这是一首歌唱大自然的歌曲。接着,老人又兴致勃勃地一连唱了五六首歌曲,其中有爱情歌曲、有打猎歌曲等。
目前,莫老已积累了10多首鄂族歌曲,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只有一个女儿学会了唱鄂族歌曲,这个女儿还到湖北省去工作了。为了不让鄂族文化失传,闲暇时,她就教孙子辈的孩子唱风格独特的鄂族歌曲。现在,她在鄂伦春小学读书的两个外孙也跟老人学会了几首鄂族歌曲,老人还将外孙们叫来,祖孙们一同唱起了《永远跟党走》等歌曲。
老人爱唱歌,在当地家喻户晓,还多次代表鄂伦春人参加当地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举行鄂伦春定居50周年庆典活动时,老人献上了鄂族歌曲;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人员来伊春时,老人演唱了本民族的歌曲。她悄悄地对记者说,她已受到邀请,准备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开馆时献上节目。
莫秀英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多年来,莫老一直在收集积累民族语言,词汇收集得不少。为让鄂族后代了解鄂族文化,并继承下来,当地鄂伦春小学专门请莫老到学校参与民族语言课教学和鄂族歌曲教学工作。
引来布谷鸟
莫秀英老人小时候经历过游猎生活。那时,她在山上住“撮罗子”(俗称“仙人柱”,是用桦树皮搭的棚子,可遮避风雨),对布谷鸟的生活习性及声音很了解,便学会了布谷鸟叫。有一回,她在山上采山菜,就学着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地叫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引来了一群布谷鸟,落满了树。
老人说布谷鸟有灵性,如果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就能和它们交朋友。春天的山野乡间,人们常可听见“布谷、布谷”的鸟鸣声,这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布谷鸟”,也叫“催耕鸟”。杜鹃鸟是益鸟,特别爱吃松毛虫,被人们称为“森林的保护者”。
《走遍中国》栏目组人员来伊春时,他们在山上拍摄风景。老人走在山上,就开始“布谷、布谷”地叫着,一群布谷鸟从老人身旁不时地飞过,几只布谷鸟栖于高高的树枝上,伸展喉咙,也“布谷、布谷”地叫起来。枝头上百鸟啁啾,呼朋引伴飞过去飞过来,追逐嬉戏,仿佛在热情地“接待”着远方的客人。
在记者的请求下,老人饶有兴致地叫了几声“布谷、布谷”,声音清脆悦耳,真分不清是鸟在学人的口哨声,还是人在学鸟的鸣叫声。
生活变化
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发祥地。最早时,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鄂伦春族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在旧中国,鄂伦春人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痕迹,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生活及居住条件十分艰难和简陋。
上世纪50年代,莫秀英老人一伙人从逊克县来到这里定居。1953年,由政府扶助,鄂伦春族在其他兄弟民族的支持和帮助下,告别了深山老林,结束了游猎生活,实现了下山定居,可谓一步跨越千年,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以农为主的好日子。
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全村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多元经济结构。在鄂伦春猎民的家里,有的人家有彩电、洗衣机、音响等电器及衣柜、沙发等家具,有的家庭已装上了电话,和汉族家庭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如逢喜庆的日子,他们会从箱子或衣柜里翻出民族服装穿上。
现在,村里一幢幢整齐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学校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到了夜晚,灯火通明,“鄂乡”一片美丽动人的新景象。
“鄂乡”基础教育发展较快,每年都有鄂族孩子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鄂伦春族人民的各项生产迅速发展,收入大为增加,生活显著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图①鄂族人曾经住过的“撮罗子”。
图②具有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
图③老人和外孙们一起唱《永远跟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