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给故乡的恐龙建“豪华别墅”
//yichun.dbw.cn   2005-06-09 15:12:13

  东北网伊春5月18日电嘉荫,因发现大量恐龙化石而被誉为恐龙之乡,成为众多科研人员、新闻媒体记者和旅游爱好者神往之地。一座造型别致、具有现代化色彩的建筑--中国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即将于6月下旬开馆。

  风景独特的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美丽清幽、峰灵水秀的黑龙江畔,因为有许多极为重要的“爬行动物时代”的化石,特别是拥有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甲龙的骨骼化石而闻名于世。中国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就建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曾经栖息的地方——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博物馆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平方米。由综合厅、环幕厅、恐龙生态厅、地球厅、植物厅、矿物岩石厅和嘉荫人文厅组成,是一座集科普、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将自然科学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完整的、在嘉荫这块土地上出土的由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甲龙的骨骼化石组装成的12具恐龙化石骨架。这是我国自四川自贡、云南禄丰、江苏常州、内蒙二连浩特、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后又一座大型恐龙博物馆,也是我国惟一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

  中国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的建成,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增添了嘉荫这片土地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含量。同时,也为国内外的恐龙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材料,是研究当地地质地貌变迁的最好依据,也是专家们研究白垩纪晚期地形地貌极好的地质遗存。这里将成为一个逼真的恐龙生活世界和旅游新景点,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于一体的“恐龙主题公园”。

  相关链接: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中俄界河——黑龙江的南岸,面积38.44平方公里。距离嘉荫县城西12公里,东起小滚子沟,西至鱼亮子,长约11公里。2001年12月经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审定,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建立。

  追溯到6500万年前,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这时,无数动物正处于它们的全盛时期--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原始哺乳动物,鸟类和恐龙。它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这里可以说是恐龙的世界。

  恐龙的种类很多,根据其骨盆开头大致可以分成鸟龙类和蜥龙类两大类。根据其食性还可以分成食肉和植食类两大类。恐龙有大有小,形状更是无奇不有。然而就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结束时,它们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跟随着恐龙一起灭绝的还有海洋爬行动物、飞行爬行动物,一些鱼类和其他生物等。这种生物的大规模死亡,便成了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最大的科学之谜。

  当一些动物死去时,它们躺在河道里和泥地上,其骨骼被新的层层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挤压在一起的骨骼泥沙结合体和矿物的沉积,加之氧气的缺少,便形成了化石--如在乌拉嘎镇金星村南山坡发现的霸王龙类的牙齿以及甲龙类的骨甲及其皮甲和甲龙皮肤、恐龙脚印的印记化石。经过更长时间的演化,新的沉积盖住化石并把它们保存起来。1902年,俄国军官马纳金在黑龙江右岸布列亚河口下游的一个叫白崖的山上(也就是现在的嘉荫龙骨山)发现了恐龙的化石,他将收集到的恐龙化石移交给了阿穆尔州博物馆,并在《阿穆尔沿岸地区公报》上发表了文章。1915—1917年俄罗斯地质委员会派人到白崖化石点进行考察,绘制了白崖地质剖面图和黑龙江地区图,接着组织了专门挖掘。1924年,挖掘出的化石被组装成一具高4.5米,长8米的完整恐龙化石骨架,定名为黑龙江满洲龙,这架化石至今陈列在列宁格勒即现在圣彼得堡的原苏联地质博物馆内。这条龙是我国出土的第一条恐龙化石,也是中国流落到国外的第一具恐龙化石,人称“神州第一龙”。

  “神州第一龙”出土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嘉荫的古生物发掘一直陷于沉寂。直到1977年,省地质工作者在嘉荫又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和鱼、鸟、龟、蜥、鳄等动物化石及丰富的被子植物化石,如松柏、银杏、苏铁等多达上百个属种。经研究,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属平头鸭嘴龙亚科,是恐龙家族中的一个新属种。它是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在地球上生存的恐龙之一,迄今仅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内发现,同时也是世界上晚白垩纪大型鸭嘴龙的典型代表。

  1978—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和省地质局的工作人员在此进行联合挖掘工作,共获得恐龙化石1432块,经过处理以后,组装成3具完整的恐龙骨架,第一架保存在黑龙江博物馆,长11.24米,高6.8米,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1994年11月15日在吉林市展出时不幸被大火烧毁。恐龙化石被烧毁,对恐龙的故乡——伊春是一个极大的震动。1994年12月2日,《林城晚报》为此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火海失“龙”痛兴安》一文,介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恐龙化石被吉林大火烧毁的惋惜、痛心。这具恐龙化石是我省考古工作人员用3年的心血在嘉荫县龙骨山发掘出土的,经组装后陈列在省博物馆。

  嘉荫恐龙山含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地层埋藏的层面较浅,裸露的化石由于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已大量风化损坏。为了保护龙骨山恐龙化石国宝不再受损坏,《林城晚报》曾专门组织记者到嘉荫县进行了专题采访,一篇篇分量重、影响力大的文章相继见报,引起了各界人士和读者深深的思索。1995年12月13日,《林城晚报》一版头题刊登了《救救恐龙——嘉荫龙骨山百余架“恐龙”化石正在风化》一文,该文发表后,相继被《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中国旅游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30多家新闻单位刊登和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97年5月28日,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破土动工,并于1998年7月17日正式开馆。其中有出土于嘉荫龙骨山的两具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大的长11米,高5.5米,小的长9米多,高4.5米。在当时来讲,展厅面积之大,陈列技术之先进,环境造型之逼真,在东北首屈一指。1998年4月,龙骨山被省政府批准建立嘉荫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8月,在嘉荫原恐龙埋藏地点百公里外的乌拉嘎镇金星村南山坡,尘封了6500多万年的恐龙化石群终于被掀掉了“盖头”,我国著名恐龙学家——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董枝明教授现场鉴定后认定:这一恐龙化石群以鸭嘴龙化石为主,出土的化石包括鸭嘴龙的珍贵头骨、椎骨和大量肢骨,霸王龙类的牙齿以及甲龙类的骨甲及其皮甲印记化石。这批珍贵的恐龙化石产自白垩纪晚期河湖相堆积的岩层中,据今约6500万年之久,而6500万年前则是恐龙灭绝的前夕。

  这次恐龙化石群的新发现,让人们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发展充满了兴趣。这些古生物化石资源对人类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是地球发展演化的实物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也是有限的、可枯竭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不仅关系到距今6500万年前全球性生物界的重大演化事件发生以及地球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研究,正确地进行地层对比,而且对我国黑龙江嘉荫盆地地区的石油、煤炭等矿产的找寻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在恐龙化石被发现100周年之际,来自中、美、韩、英、日、德、俄七国的古生物专家和地质专家在嘉荫县开展了《黑龙江流域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考察中,这些考古学家们掌握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对他们深入研究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组合序列,早期被子植物辐射演化,恐龙化石以及全球K/T界线在黑龙江地区的反映和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填补和完善自然发展生命演化史链条上的空白点,认识晚白垩纪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人们可以感受到恐龙的生存环境、生长智慧和生活气息,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得到愉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同时它又是一个窥探地球演化和晚白垩纪大型爬行动物灭绝秘密的一扇窗口,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骼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骼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

来源:     作者:     编辑: 邵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