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温室养蛙第一人
//yichun.dbw.cn   2005-05-20 11:07:00
     东北网伊春5月20日电
    用温室来培育秧苗、种植蔬菜,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用温室来养蛙,
让人听起来十分的新鲜。在翠峦区幺河经营所10公里处就坐落着这样的一个养蛙基地。“蝌蚪畅游水草间,蛙鸣春雨来临前”。这一幅兴安6月才能看到的风光图,被李兴堂早早地勾画在了他的养蛙基地里。李兴堂也因此成为我市温室养蛙第一人。
    李兴堂是兴林养蛙基地的主人,也是翠峦林业局的一位优秀企业家。1993年,李兴堂在昆仑气农场开饭店,每逢春秋两季都有铁力市的商贩来他的饭店收林蛙。开始时,他不觉怎样,可是有一天一位收蛙人使李兴堂萌生了养蛙的念头。来人说:“这是1万元钱,我付给你做订金,你帮我收蛙,过些天我来取,雌蛙按6元一只算。”李兴堂知道,6元钱一只雌蛙,在当时可以说是高价了。
    李兴堂开始考察,3年间,他走遍了伊春市,还出省到了吉林,然而每次都是怀着希望去,带着失望归。他所考察的养蛙户,不是在技术上太落后,就是在防逃、防病害方面做得不到位。考察没有效果,自悟可不可行呢?1997年,他凭借着考察得来的经验,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在自家的菜地里养起了蛙。第一次他买了300只种蛙,放养在自家圈起的蛙棚中。因为对蛙的习性和进食方面了解不多,加上技术员技术不过关,300只种蛙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100多只。第一次实验就这样失败了,无奈之余,他将剩余的种蛙全部放生到了山里。虽然第一次失败得很惨,但是失败并没有打消李兴堂养蛙的念头。
    2004年,翠峦区政府召开了一次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会上,区领导问养鸡大户张晨,对林蛙养殖有没有进行过考察。张晨说,虽然自己在这方面没做过考察,但是听朋友介绍说,在吉林某地有一位叫张友的技师养蛙很成功,防逃和防病害方面也非常出色,而且自己还有一套不外传的绝活,被当地人称作“养蛙大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东北的11月份已近严冬,李兴堂冒着严寒,前后两次来到吉林考察。在那里李兴堂看到了新的希望。张友师傅的养蛙技术在当地堪称一绝,他养的蛙个头大,他建的蛙棚不跑一只蛙。李兴堂当时想:我一定要把这个“养蛙大王”请到翠峦去。后经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共识,由张友出技术,李兴堂出资金,兴建养蛙基地。12月份,大雪封山,在严冬盖房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李兴堂的蛙棚和温室就是这么奇迹般地盖了起来。随后,又投重金收购种蛙,当年放养种蛙7万多只。
    李兴堂的温室蛙棚和室外蛙棚都极有讲究,三座温室蛙棚面积都是300平方米,一条近5米宽的小溪贯穿蛙棚中间,每间蛙棚还设有40余片暖气、20余台挂棚电扇和若干温度计等一系列的温控设备。小溪的另一侧是田地,是小溪内蝌蚪成蛙之后的生长场所。室外蛙棚的建筑更是别具一格,每个蛙棚都由60厘米宽的水泥大瓦围成,中间有一条5米长、4米宽的小溪,两旁种着给群蛙遮荫的小树。
    蛙养得好不好,要看虫养得怎么样。走进兴林养蛙基地的养虫房,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个类似抽屉的虫巢排列得错落有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黄粉虫的整个生长过程。黄粉虫是养殖林蛙的主要饲料,营养价值极高,但是并不好养,弄不好就会出现虫巢里没虫,虫房里都是虫的情况。但是在兴林养蛙基地养虫房的地上,人们不会看到一个虫。李兴堂说:“这就是我们张师傅的绝活。”
    当谈到反季节养蛙这个问题时,李兴堂介绍说,所谓反季节养蛙就是人为打乱林蛙自然的生殖习惯,对它的生殖、繁育、冬眠等生活习性进行控制,缩短冬眠时间,让它大部分时间都在生长,这样可以延长生长期,使蛙的出栏时间变过去的3年为现在的一年。加之在产卵期通过特定的技术可以使雌蛙的产量达到80%以上。
    林城的4月还带着几许寒意,然而在李兴堂的养蛙基地内,雌蛙产卵已经结束,有的已经长成了蝌蚪,仅此一项,就提前自然产卵期近50天。看着温室内畅游的小蝌蚪,李兴堂兴奋地说:“看来今年秋季出栏20万只商品蛙绝对不是梦想。”
    今年,李兴堂在局里的支持下,准备筹集资金600万元再建温室30栋,使年出商品蛙达到150万只。预计明年兴建生产加工车间,将兴林养蛙基地变成集产、供、销于一体的林蛙养殖加工基地。   
                 
来源: 东北网-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