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小镇上的“大琢磨”
//yichun.dbw.cn   2005-02-18 11:19:06
    东北网伊春2月18日电
     熟悉他的人管他叫“大琢磨”。
    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漏洞和难题,他都爱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就获得了
好几个国家专利。
    看到林业生产采伐时,一棵大树倒下,压坏了很多幼树和植被,破坏了生态
环境,他琢磨出了护林采伐机;
    看到水土流失危害严重,他琢磨出了高坡截水储备调节组装罐;
    看到粮仓和家中的粮食总爱受潮、发霉、生虫子,他又琢磨出了组合式粮仓
……
                            年少时的“小琢磨”
    “大琢磨”叫王运东,家住铁力市朗乡镇,1964年出生在河南省方城县
。9岁时父亲病逝,11岁就跟着母亲到田间地头干活。贫困的家庭,没有难倒
这个苦命的孩子,他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顽强地读着书。
    10多岁时,在田野上他发现,每次大雨过后,很多土都要被冲到河里,山
坡上、田地间的土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方露出了黄沙。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
叫水土流失,只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黑土都没了,山上的小树怎么办?地里
的庄稼怎么办?
    在家里他发现,用袋子、箱子等盛装粮食,经常地受潮、发霉、生虫子,他
觉得这是一笔大损失。
    他把这些想法跟村里的大人们说,可那个年代,农民们都把心思用在了耕种
上,根本没人听他这个小毛孩子的话。可王运东还是经常想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办
法,他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可命运却捉弄了他,15岁时,他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家乡的学校。19
79年10月,他带着一颗求学的心来到我省嫩江县的伯父家,可伯父家的条件
也不富裕,上了一年学他辍学了,种起田来。
    1985年,他手头刚刚有了些钱,就报名参加了武汉大学管理学院自费函
授《企业管理学》专业的学习。完成学业后,他来到美溪区三股流青年一队工作
。当他看到采伐工人在采伐大树时,有多棵大小不等的树木被毁。同时,他发现
森林内很多可利用资源被浪费,他又开始琢磨起改变这种生产生活的方式。
    从此以后,他把改进采伐工具和森林资源的生产与转化作为了“琢磨”的头
等大事,为了给改进采伐工具打基础、创条件,1987年他开始了解、学习和
掌握机械原理和机动车驾驶技术。为了能够更好的、正确的利用森林资源,他对
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生物种类的性质和功能作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了能
够有经费搞他研究的课题,1994年5月,他自谋出路到庆安县搞运输业,还
在当地娶了个漂亮、贤惠的媳妇。
                        长大以后“敢琢磨”
    1996年元月,带着梦想,王运东又来到林区,和媳妇一起在铁力市朗乡
镇落了户。从那时候开始,他便走进了大山,每天深入山场林间进行观察了解。
经过多年对自然状况和百姓生活的了解,他认为:林区的百姓大都缺少先进的文
化知识,思想不易解放,缺少主观能动性,缺少创新意识。
    于是,他在2000年12月开始馔写《关于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和
解决方法》一文,并正式构思发明设计“护林采伐机”和保护水土的“高坡截水
储备调节组装罐”以及“防虫、防鼠、防潮、防腐多功能方便组合式粮仓”和“
环境节能、无公害、垃圾科学处理产业化系统设施等系统的研究设计方案”。2
001年4月开始馔写《关于创建森林生产园林化发展模式的思考》论文。
    他说:研究一种科学的管理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其效益胜过万人之功:研
究开发并形成一个良性规模的生产链,其社会效益、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胜过万
亩粮田。
    几年里,他不停往返于朗乡和北京之间,他的研究终于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
局的重视。2003年12月31日,他发明的“护林采伐机”由国家知识产权
局专利局授权公开。那一刻,他十分激动,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这一技术能被
开发,将会给人类在木材生产上提供新型的采伐工具,在森林的采伐作业中,就
可以把被毁的植被尽可能的保留下来,这些植被的保留,就等于增加了造林成果
。这一技术的开发应用,不仅可以在木材生产时减轻损失,减少恢复费用,增加
森林的蓄积量,增加经济效益,还为人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保障。现在,在
老城市居民住宅区因绿化树木年久高大,影响到居民住宅的采光,又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因为大树木与城市内的电线和建筑物相互交杂在一起,
给处理问题树木带来难度,影响到城市树木的更新换代,“护林采伐机”就能克
服这一难题,市场前景广阔。
    2004年3月31日,“组合式粮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受理,这
一管理技术的开发将会给人们的粮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美观、方便的存放容
器,它既可以存放一种粮食,也能把多种粮食放在一个粮仓内而又不会混杂,水
分大的粮食在粮仓内也可以安全存放。它具有防虫、防鼠、防潮、防腐的功能,
因此不用使用鼠药,减轻了在粮食上的管理负担,使归仓的粮食不受损失。同时
,这一技术还为畜牧业储备草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04年4月14日,他的保护水土技术“高坡截水储备调节组装罐”,
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公开,这一技术一旦被开发应用,不但使水土流失
在源头上得到治理,而且还为种植业提供生机,为恢复生态平衡,发展地区经济
创造有利条件。是收集自然水或装水备用的理想容器。
                          面对未来“琢磨到底”
    接连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止步,而是激励他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琢磨”
着。
    但这个时候,他“琢磨”的“环保、节能、无公害垃圾科学处理产业化系统
设施”的系列技术,由于缺少经费、场地等条件而搁浅了,他遗憾地对记者说:
“这一环保技术的开发使用,将会把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从源头上得到处理
。这一技术设置费用低,谁设置、谁受益,既能把垃圾转化为持续利用资源,又
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技术对人与自然的作用深远,是家庭处理垃圾和
社会治理垃圾的最理想技术,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与我一起‘琢磨琢磨’,把这个
东西搞出来,造福社会。”
    在他的日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它的资源的丰富程度极其合理开发利用水平,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开发新的科学管理技术去正确的使用资源,才能
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文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林区生活十七八年,王运东深深地了解森林资源和林区百姓生活,目睹了
部分地区森林资源接近枯竭的过程。他说:“林区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我会用
掌握的知识,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为林区创建一个森林生产园林化模式,把人
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把人与自然协调地结合起来,使人力与自然力相互结合
,让森林自然而然的生产出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为人们创造一条正确利用资源
生产生活的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一个自学成才的青年,在夫妻都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的
条件下,矢志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发明。当资金不足时他将自己的
房屋卖掉投入到发明之中,现在,他的正常生活和开发研究都面临许多困难,需
要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使他的技术和思想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解决更大、
更多的问题。
来源: 东北网-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