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9日电
近日,中央电视台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讲述了二战期间中国战俘和百姓被迫到日本当劳工,饱受日本鬼子欺凌的悲惨故事。在市中心区机修街有一位77岁高龄的冯姓老人,每次看到这部电视剧时都会潸然落泪,义愤填膺。据周边的居民介绍,老人年轻时曾有过如同电视剧中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怀着无限的疑问,记者走近了老人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
突来噩运 老人名叫冯桂芬,1929年出生在现在的南岔区浩良河镇吉星村,伪满时期,吉星村也叫吉星沟,位于现在南岔区与汤原县接壤处的浩良河镇北面不远处,背靠大山,南临汤旺河,周围是平坦肥沃的土地,本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百姓给东北抗日联军送情报,备给养,和抗联战士并肩打敌匪、灭日寇,惹得日寇进行疯狂的报复。冯桂芬的父亲就是在日寇血洗吉星沟时惨死的。 1935年7月上旬的一天,人们还在熟睡之中,近百名日本鬼子悄悄地翻过山岭,沿着山道摸进吉星沟。 日本鬼子首先摸到了大队院内,大队的人边抵抗边向村外撤。枪声惊醒了熟睡的人群,大伙慌忙起身穿衣往外逃。 日本鬼子在村子里见人就用刺刀挑,开枪打。年青力壮的趁着大雾向庄稼地里跑,年老体弱跑不动的就往土豆窖和柴火垛里钻。 当时,冯桂芬只有6岁。她与29岁的父亲、母亲和仅有5个月的妹妹一家4口同爷爷、二爷、二叔一家生活在一起,住三间草房,东西屋。村子里的枪声惊醒了全家,大伙穿好衣服匆忙逃命。 日本鬼子在门外架起了机枪,往屋里扫射,蹲在北坑沿根地下的冯桂芬的爷爷、二爷被打死。冯桂芬的二叔刚跑到窗外,也中弹身亡。 冯桂芬的娘抱着小女儿、牵着6岁的冯桂芬从后窗跑到房后的苞米地。冯桂芬的二婶抱着5个月的弟弟往苞米地里跑,被子弹打中惨死。 鬼子的这次袭击,冯家一共死了5口,从那以后,冯家日子一落千丈。 冯桂芬6岁又失去了最疼爱她的爹,跟随苦命的母亲及妹妹改嫁到继父家。 寄人篱下
冯桂芬父亲死后,多病的娘领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越来越艰难了,后来,村里一个叫李殿奎的光棍看冯桂芬的娘有几分姿色,就硬把她霸占了去。 李殿奎是村里有名的地痞无赖,好吃懒做,性情暴躁,偷鸡摸狗啥都干。他在汤旺河边搭了个地窖,整天躲在里边用冯桂芬娘攒的那点钱抽大烟,没钱抽大烟时就拿冯桂芬她们娘俩打骂撒气。 当时冯桂芬才8岁,她妹妹也只有3岁,姐俩成了继父的撒气筒。继父动不动就拎着冯桂芬姐妹的腿往炕下扔,摔得姐俩死去活来。 一个冬天的夜里,因为冯桂芬妹妹梦中长叹了一口气,继父嫌不吉利,硬是在冬日里将光着身子的3岁孩子撵到外面,冯桂芬的妈妈怎么求情也不准进屋,冯桂芬只好偷偷到外边脱了衣服给妹妹穿上,怕挨毒打,不敢进屋,同妹妹钻进狗窝里,在狗的身边取暖,一直挺到天亮。 冯桂芬和她娘在李殿奎家遭了好几年罪,后来冯桂芬的一个远房亲戚听说这两个孩子可怜,就在一个大清早,找一大帮人把姓李的绑走,拖到山边给打死了。至此,冯桂芬她们娘仨才算脱离苦海。 “国兵”历程 此后不久,经人介绍,冯桂芬的娘又改嫁到了一个姓宋的人家。这人很好,就是穷,每年到小兴安岭沟里打野兔、狍子讨生活。 冯桂芬13岁那年,家里揭不开锅了,就给冯桂芬订了婚,换了一些小黄米,喝着小黄米粥过了年。当时她丈夫是佳木斯南城子人,也是穷人家的孩子,9岁时父母双亡,跟着大他几岁的哥给地主放猪、放牛维持生活。冯桂芬看他虽然穷点,但年轻力壮,又肯出力,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冯桂芬是1945年同丈夫结的婚,那一年她16岁,她的家也迁到了佳木斯南城子村。结婚不到一个月,丈夫就被选上“国兵”走了。 当时冯桂芬的丈夫才20岁,到年龄的人都得验兵,合格就得去。检查选不上的叫“国兵漏”,“国兵漏”更惨,得当3年劳工,给鬼子修3年铁路,吃的是窝窝头,还吃不饱,有病也得挑土干活,有不少劳工连病带累,死了就被埋在铁道路基里。 冯桂芬的丈夫到富锦县日本兵营之后,就被强迫进行训练。训练时稍有差错,非踢即打,站起来还得双脚并拢,还不给吃饱饭。由于训练不让脱衣服睡觉,时间一长他浑身长满了虱子。一天夜里,冯桂芬丈夫在被窝里偷偷脱了裤子找虱子,被日本鬼子发现,他们让冯桂芬的丈夫光着身子站在地中央,用训练的木棍拨弄生殖器侮辱他,鬼子走后,冯桂芬的丈夫捂着被在床上痛哭了半宿。他想回家,可日本军营戒备森严,根本没有逃跑的可能。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军营没人管了,冯桂芬丈夫和六七个人逃出了魔窟,从富锦步行好几百里,回到家乡---佳木斯南城子村。 后来,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冯家分到了土地和柜、钟、秤等,从此以后,冯桂芬夫妇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图为冯桂芬老人在慨叹地讲述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