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9日电
24日,截肢少年唐喜富出院了,本报派新闻采访车将他送回家。“冻伤躺在床上,在我彻底绝望的时候,《林城晚报》的叔叔和阿姨们来了,还有市建公司职工及众多好心人,他们千辛万苦地把我接到医院……他们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唐喜富哽咽着说:“我的病治好了,大家的关怀更给了我精神上无穷的力量,我除了无数声的谢谢之外,还要勇敢地活下去,要回报社会。”
医院全力救助
24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市医院院长吕众。吕院长介绍说,唐喜富刚入院的时候,病情非常危急,孩子也是满脸痛苦,医院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立即组织副院长李大成、骨科主任刘会和副主任王孝东等骨干力量,研究他的病情,并给他做了双脚下三分之一截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双脚伤口共缝了34针。孩子恢复得非常好,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像换了一个人,这几天,他总是乐呵呵的,看着他灿烂的笑靥,我们都替他高兴!22日,唐喜富就可以出院回家了,但是为了让他恢复得更好,医院决定让他再住院康复观察几天。24日,唐喜富的中毒症状已经没
有了。医生嘱咐唐喜富回家后,要坚持做双脚下垂、肢体抬高等功能训练,为以后安装假肢做准备。
 据了解,市医院考虑到唐喜富的实际经济情况,不但在住院期间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而且减免了部分医疗费,唐喜富从入院到出院总仅花去医疗费390元。
《林城晚报》救了我孙子
得知唐喜富要回家,唐喜富的三叔和三婶将自己儿子住的小屋让给了唐喜富住。三婶还早早地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家里的小炕烧得热热乎乎。唐喜富的奶奶一宿没有睡着觉,天刚放亮,她就让唐喜富的三婶烧好饭,等待唐喜富回家。 24日上午10时多,本报新闻采访车载着唐喜富等人来到唐喜富的三叔家,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来询问唐喜富的病情。 三叔将唐喜富抱进屋内,唐喜富的奶奶一见到孙子,祖孙二人抱头痛哭。老人不停地说:“谢谢《林城晚报》!谢谢好心人救了我的孙子!”老人摸着唐喜富空空的裤脚,悲切切地说:“孙子,春天走的时候还连蹦带跳地,没想到,冬天你的脚就没了,以后你可咋办呢?”此情此景,令旁边的人纷纷落泪。 视如己出
回到家后,虽然唐喜富很高兴,但是他那双眼睛里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复杂。现在,他受了伤,生活不能自理,自家的房子没电、没水、没暖气,一片狼藉,不能住人。住院期间,他多次打听母亲的消息,但是杳无音讯。24日,他还不停地拨打母亲的手机,里面传来的都是“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的声音。 唐喜富的三叔和三婶看到这些,告诉唐喜富,他们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让他在这里安心养病。三叔和三婶还说,今后,不会再让他受委屈,他们的儿子吃什么,唐喜富就吃什么,他们的儿子穿什么,唐喜富就穿什么。如果唐喜富想学什么技术,只要他想,他们都尽全力支持他。唐喜富的行动不方便,三叔还说,他会克服一切困难,背着他去学习。唐喜富的三叔和三婶都是朴实而勤劳的人,他们家经济条件非常拮据,上有76岁几乎双目失明的母亲,下有在小学读书的儿子,家里很简陋。但对唐喜富来说,这里却是非常的亲切。
老教师圆求知梦
在唐喜富住院期间,市一中一位退休老教师天天来给他补课。唐喜富出院后,她又冒着大风雪,来到唐喜富的三叔家,一如继往地给唐喜富上课。 28日,在唐喜富三叔的家里,老师考唐喜富前几天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字母,唐喜富认真地读,读完了,老师夸奖他读得好,只有三个字母不认识。老师对记者说,为了让唐喜富接受系统的教育,她依据他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给他准备了一套适合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到他的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她还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一些综合素质训练等课程,让他重新书写美丽人生。
马经理帮助完成修鞋心愿
马文双,是马二大型修鞋店经理,在看到关于唐喜富的报道后被深深地感动了。唐喜富说他有个愿望想学修鞋,马经理看后,当夜辗转反侧。26日,他对爱人说:“我们可以帮助唐喜富做点什么。我们的修鞋店不但可以修鞋,还可以做皮衣、皮具制作翻新等,目前伊春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还非常少,这项工作不用出太大的力气,非常适合唐喜富的身体状况,让他到我们店里来学习修鞋吧。”随后,他和爱人买了许多水果到市医院看望了唐喜富。 不巧的是,唐喜富已经出院了。随后,他又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希望通过本报找到唐喜富。27日上午,记者和马经理来到唐喜富的三叔家。马经理告诉唐喜富,他会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无偿地教给唐喜富。唐喜富得知马经理的来意后,非常兴奋,立刻高兴地拜马经理为师,并表示自己一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感谢《林城晚报》
在与唐喜富的交流中,记者无意间在他的写字本上发现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林城晚报”。看到记者看这些字,唐喜富有些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的三叔向记者解释说,这些天来,唐喜富总是拿着《林城晚报》不放手,还让三婶读给他听。 记者问唐喜富,你想给《林城晚报》读者写点什么?他说,想向大家问个好,表示感谢,可是有的字不会写。于是,记者先写了一行字“祝《林城晚报》读者元旦快乐!”没想到,唐喜富照着这行字,在本上写了出来。写完后,他左看右看有些不满意,说:“等我病好了,我一定写出漂亮的字送给叔叔阿姨!”
 在唐喜富三叔的家中,记者还发现了从12月8日到28日的《林城晚报》,摞得整整齐齐。据唐喜富说,每天,三叔都会买份《林城晚报》拿回家看,左邻右舍也到唐家抢着看。
让爱心有个好归宿
连日来,本报关于唐喜富的报道,引发了四面八方读者的捐款行动,“爱心捐款谁来支配?爱心捐款怎样用?”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报编辑部也在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本报希望每一颗爱心都能有一个最好的归宿,每一个爱的愿望都有一个最好的结果。 经过和唐家人商量,本报将收到的爱心捐款,存入了一个专门的“爱心账号”,这些捐款将作为“唐喜富爱心捐款”,专款专用于帮助唐喜富治病、学习、就业等。“唐喜富爱心捐款”每一笔钱的收支情况,本报都会向社会公布。本报也希望社会各界对爱心捐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图①回到家中唐喜富与奶奶相拥而泣。 图②出院前的唐喜富。 图③唐喜富高高兴兴地往家赶。 图④唐喜富和师傅马文双亲密合影。 图⑤坐《林城晚报》车回家! 图⑥祖孙俩拉着记者的手连声说谢谢!。
|